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布罗意与物质波

德布罗意与物质波


1 德布罗意的物质波假设
光的粒子性与波动性的关系式:
h
p
h

1924年,德布罗意在其博士论文中把光的波粒二 象性推广到所有的物质粒子,提出“任何物体伴 随着波,而且不可能将物体的运动和波的传播分 开”的基本假设。
正面?
侧面?
德布罗意假设:
实物粒子和光子一样,也具有波粒二象性。 如果用能量和动量p来表征实物粒子的粒子性, 则可用频率和波长来表示实物粒子的波动性。
德布罗意关系式:
E h
E mc h h
2
p
h

h p
E mc
2
实物粒子的波动既不是机械波也不是电磁波,它 被称为“物质波”或“德布罗意波”。
2.环形驻波与氢原子 环形驻波:圆周长为波长的整数倍。
2r n
氢原子的驻波条件:波绕氢原子核传播一周后应光滑地衔 接起来,否则相叠合的波将会由于干涉而相消,这就对轨 道有所限制:即轨道的圆周长应该为波长的整数倍。
§6-4 德布罗意与物质波
玻尔理论虽然在运动轨道的经典概念的基础上, 提出了量子(定)态、量子跃迁、角动量量子化的 概念,但玻尔理论仅限于处理氢原子或类氢原子, 无法处理略为复杂的原子光谱,如氦原子光谱。
玻尔理论的局限性:仍把电子看成经典力学中的 质点,将经典力学的规律用到微观粒子上。
整个世纪以来,在 辐射理论上,比起波动 的研究方法来,是过于 忽视了粒子的研究方法; 在实物理论上,是否发 生了相反的错误呢?是 不是我们关于粒子图象 想得太多,而过分地忽 略了波的图象呢? —— 德布罗意 (L.V.de Broglie)
2eU m
h h 12.25 A m 2emU U
U 150V 10
10
m
对地球而言:其绕太阳公转的速度为
u 3 10 m s
4

1

h uM E
0 6.6310 53 3.7010 A 4 24 3 10 5.9810 34
4、电子双缝干涉实验
1960年,约恩孙直接做了 电子双缝干涉实验,从屏 上摄得了类似杨氏双缝干 涉图样的照片。
双缝实验
6000
40000
10个电子
140000
200个电子
波和粒子性是否互斥
电子枪
电子束
作业 6-4, 6-5
1927年戴维和革末以电子射线代替x射线进行 了晶体的衍射实验。
电子枪 探测器


d
1928年汤姆逊把电子入射到金箔上作衍射实验。
电子枪
电子束 金箔 屏
电子双缝干涉演示
戴维孙(美国物理学家)和G.P.汤姆孙各自独立 发现电子衍射现象,共获1937年诺贝尔物理奖。
1927年G.P.汤姆孙进行多晶电子衍射实验。他是 J.J.汤姆孙的儿子,一个因发现电子,另一个因证实 电子的波动性,都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h L mvr n n,n 1, 2, 3, 2
例: (1)m = 1g,v = 1cm/s的实物粒子
h 6.63 10 29 3 6.63 10 m 2 m 10 10
(2)电子质量 m= 9.110-31kg,加速电压为U
34
1 2 m eU 2
在宏观世界和低速领域,几乎 显示不出物体的波动性。
3、电子衍射实验
戴维森的电子衍射实验装置原理图
1921——1925年: 戴维孙和孔斯曼: 电子被多晶表面散射
利用原子核对电子的静电作用力解释实验结果。 没有领悟到这是一种衍射现象。
戴维孙和革末:ຫໍສະໝຸດ 电子被单晶镍散射电子衍射:强度是散射角的函数,随着 散射角不同,出现极大值和极小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