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巴塞尔协议的演进过程剖析

巴塞尔协议的演进过程剖析


案例分析 英国—巴林银行倒闭事件
1763年,弗朗西斯·巴林爵士在伦敦创建了巴林银 行,它是世界首家“商业银行”,既为客户提供资 金和有关建议,自己也做买卖。由于经营灵活变通、 富于创新,巴林银行很快就在国际金融领域获得了 巨大的成功。 但是,巴林银行有别于普通的商业银行,它不开发 普通客户存款业务,故其资金来源比较有限,只能 靠自身的力量来谋求生存和发展。
三大支柱
1、最低资本 2、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3、市场约束

三大支柱
监管当局监督检查
资本充足率
市场约束
监 督
操 作
资本定义
风险加权资产 监督检查
1995年2月27日,英国中央银行宣布,英国商业投 资银行——巴林银行因经营失误而倒闭。消息传出,立 即在亚洲、欧洲和美洲地区的金融界引起一连串强烈的 波动。东京股市英镑对马克的汇率跌至近两年最低点, 伦敦股市也出现暴跌,纽约道·琼斯指数下降了29个百分 点。
尼克·李森
国际金融界“天才交易 员”,曾任巴林银行驻新加坡 巴林期货公司总经理、首席交 易员。以稳健、大胆著称。在 日 经 225 期 货 合 约 市 场 上 , 他 被誉为“不可战胜的李森”。 由于他富有耐心和毅力,善于 逻辑推理,能很快地解决以前 未能解决的许多问题,他被视 为期货与期权结算方面的专家, l992 年 , 巴 林 总 部 决 定 派 他 到 新加坡分行成立期货与期权交 易部门,并出任总经理。
(一)《巴塞尔协议》的主要内容
两大支柱: 银行资本 资产风险 内容: 资本的组成 风险权重 目标标准比率
《巴塞尔协议》的内容
1.资本的组成
核心资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 分配利润。 附属资本:呆坏账准备、优先股、资本性金融债 券。
《巴塞尔协议》的内容 2.风险权重
根据资产的相对风险程度,对资产负债表上 的各类资产以及表外项目制定用来计算资本 金的风险加权比率。 权数有5个:0、10%、20%、50%、100%
巴塞尔协议的演进过程
1988~至今
CONTENTS (目录) 一、1988年的巴塞尔协议 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三、《巴塞尔协议Ⅲ》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
20世纪70年代初期,原联邦德国的赫斯塔特银行、 伦敦的不列颠以色列银行和纽约的富兰克林国民银 行相继发生倒闭。
1975年,在国际清算银行的发起和支持下,“十 国集团”和瑞士、卢森堡的银行行长在瑞士柏塞尔 举行会议,讨论跨国银行的国际监督和管理问题, 成立了常设监督机构“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
主要职责
①交流金融监管信息 ②建立各个领域能够认同的最低监管标 准 ③加强各国监管当局的国际合作和协调 ④维护国际银行体系稳健运行
一、1988年的巴塞尔协议(Basel Accord)
20世纪80年代初,在于债务危机有关的国际风险不断 增长的同时,主要国际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缺呈下降趋 势。
为了阻止其银行体系资本充足率的进一步滑坡,并 形成较一致的资本充足衡量标准以保证各国商业银行 的公平竞争,1988年巴塞尔委员会制定并通过《统一 资本计量与巴塞尔标准的国际协议》即通常所说的 《巴塞尔资本协议》或《巴塞尔协议》
(一)新协议产生的背景
20世纪90年代后,在金融创新的不断推动下, 金融衍生工具及交易迅猛增长,银行业也越来越 深入地介入到这些衍生交易中,金融市场的波动 对银行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从国际环境来看,巴林银行、大和银行等几 起震惊全球金融界的大案基本上都是由于市场风 险管理失控而引发和导致的。为应对新的国际金 融形势,委员会适时推出了更加具有风险敏感性 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巴塞尔协议》内容
3.目标标准比率
相对于加权风险资产的资本比率应为8%,其 中核心资本比率至少应为4%。
(二)1988年《巴塞尔协议》的主要特点
1、强调资本充足率的标准和意义 2、确立全球统一的银行风险管理标准 3、强调国家风险对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
(三)1988年《巴塞尔协议》的不足之处
1、容易导致银行过分强调资本充足的倾向,从而忽略银行业的 盈利性和其他风险。 2、从具体的风险资产的计算看,《巴塞尔协议》也没有考虑同 类资产不同信用等级的差异,从而不能十分准确的反映银行资产 所绵连的真实风险情况。 3、仅注意到信用风险,而没有考虑到在银行中影响越越大的市 场风险和操作风险。 4、许多已有的监管约束推动了国际银行业的风险套利现象,但 1988年的《巴塞尔协议》却难以有效约束这种现象。主要包括: 通过推进资产的证券化将信用风险转化为市场风险等其他风险来 降低对资本金的要求,广泛采用控股公司的形式逃避资本金的约 束。
事情表面看起来很简单,里森的判断失误是整个事 件的导火线。然而,正是这次事件引起了全世界密切关 注,金融衍生工具的高风险被广泛认识。从里森个人的 判断失误到整个巴林银行的倒闭,伴随着金融衍生工具 成倍放大的投资回报率的是同样成倍放大的投资风险。 这是金融衍生工具本身的“杠杆”特性决定的。
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1994年下半年,李森认为,日本经济已开始走出衰退, 股市将会有大涨趋势。他以银行的名义认购了价值70亿美 元的日本股票指数期货,并以买空的做法在日本期货市场买 进了价值200亿美元的短期利率债券。如果这几笔交易成功, 理森将会从中获得巨大的收益,然而“人算不如天算”,事 与愿违, 1995年1月16日,日本关西大地震,股市暴跌, 李森所持多头头寸遭受重创,损失高达2.1亿英镑。
但是还不至于能撼动巴林银行。为了反败为胜,尼 克李森再次大量补仓日经225期货合约和利率期货合约, 头寸总量已达十多万手。
2月24日,当日经指数再次加速暴跌后,李森所在的 巴林期货公司的头寸损失,已接近其整个巴林银行集团 资本和储备之和。融资已无渠道,亏损已无法挽回,李 森畏罪潜逃。
巴林银行面临覆灭之灾,银行董事长不得不求助于 英格兰银行,希望挽救局面。然而这时的损失已达14亿 美元,并且随着日经225指数的继续下挫,损失还将进 一步扩大。因此,各方金融机构竟无人敢伸手救助巴林, 巴林银行从此倒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