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大附中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初二物理试卷一、选择题1.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A. 光年B. 千米C. 米D. 厘米【答案】C【解析】问题求解:光年、千米、厘米是长度单位,但不是长度的国际单位,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故C 项正确。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2. 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属于光的色散的是()A. 广场上的激光束B. 阳光穿过三棱镜C. 小桥在水中的“倒影”D. 水中的筷子弯折【答案】B【解析】选项分析:A项,广场上的激光束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故A项错误。
B项,阳光穿过三棱镜,被分为多种颜色的光,属于光的色散现象,故B项正确。
C项,小桥在水中的“倒影”,属于光的反射现象,故C项错误。
D项,水中的筷子弯折,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3. 如图所示,是道路交通“禁止鸣笛”的标志,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城市的噪声污染,这种控制噪声的途径是()A. 防止噪声进入人耳B. 阻断噪声传播C. 防止声源产生噪声D. 以上方式都有【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即在声源处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利用上述知识分析即可确定答案.禁止鸣笛,即让发声体不再发声,故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选C.考点:防治噪声的途径.点评:真正的理解减弱噪声的三条途径是解决该题的关键.4. 下列措施中,能使蒸发变快的是()A. 给水杯盖上盖子B. 把湿衣服晾在通风处C. 把玉米用保鲜膜包裹D. 把鱼肉放入冷冻室【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A选项,给水杯盖上盖子,可以减慢液面上方的空气流动速度,使蒸发减慢,故A错误。
B选项,把湿衣服晾在通风处,可以加快衣服上方的空气流动速度,使蒸发变快,故B正确。
C选项,把玉米用保鲜膜包裹,可以减慢玉米上方的空气流动速度,使蒸发减慢,故C错误。
D选项,把鱼肉放入冷冻室,可以降低温度,使蒸发减慢,故D错误。
故本题答案为B。
5. 如图所示的一束光沿着平行主光轴的方向射到凸透镜上,关于它的折射光的方向正确的是()A. B. C. D.【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①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③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据此分析即可解答.解:根据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可知,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对照四个选项可知,只有A选项中的图示正确,故选A.6. 二胡是我国劳动人民发明的一种弦乐器,演奏前,演员经常要调节弦的松紧程度,其目的是调节弦在发声时的()A. 响度B. 音调C. 音色D. 振幅【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响度是声音的强弱,是由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决定的;音色是声音的品质特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决定的;音调是声音的高低,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演奏二胡前,演员经常要调节弦的松紧程度,从而改变弦振动的频率,其目的是调节弦在发声时的音调。
考点:影响乐音的三要素的因素7. 下列过程中,有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其他三个不同类,它是()A. 用力把铅球推出B. 进站的火车受阻力缓缓停下C. 苹果受重力竖直下落D. 用力把橡皮泥压扁【答案】D【解析】A、B、C三个选项都体现了力的作用效果之一: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而D选项体现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点睛】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即:使物体发生形变;(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物体的运动速度大小发生变化、运动方向发生变化。
8. 下列有关密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 一大桶水比一小杯水的密度小B. 密度跟质量成正比,跟体积成反比C. 气体受热膨胀后,其密度变小D. 国际单位比常用单位要大【答案】CB项,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只与物质的种类、状态、温度等有关,与质量、体积无关,故B项错误。
C项,气体膨胀后,其质量保持不变,但其体积增大,由密度公式知其密度减小,故C项正确。
D项,两个单位无法比较大小,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9. 如图所示的四幅示意图中,表示近似眼成像和近视眼矫正后成像情况的分别是()A. 乙和丙B. 乙和丁C. 甲和丙D. 甲和丁【答案】C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考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10. 如图是利用每秒闪光次的照相装置拍摄到的同一个小球从左向右运动的频闪照片。
关于小球各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小球在两点间运动的平均速度最大B. 小球在两点间运动的平均速度最大C. 小球在两点间运动的平均速度最大D. 小球在两点间运动的平均速度最大【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平均速度公式v=s/t逐一分析计算各段的平均速度大小即可.由题照相装置每秒拍10次,所以图中相邻两点间的时间间隔是相等的,由图知s AB>s BC>s CD>s DE,所以小球在AB两点间运动的平均速度最大,DE间平均速度最小.故选A.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的计算11. 用天平测一粒米的质量,下列做法比较准确的是()A. 先称出粒米的质量,再测出粒米的质量,通过相减求得B. 把一粒米放在一只烧杯里,称出总质量,再减去烧杯的质量C. 把一粒米放在天平上仔细测量D. 用天平一次测出粒米的质量,再除以【答案】D【解析】A、根据分析,可以算出一粒米质量,所以A选项是正确的;B、用天平测质量,是分辨不出杯子的质量与杯子加一粒米质量的差别的,故B不正确;C、一粒米质量小于天平的分度值,直接测是测不出来的,故C不正确;D、用天平一次测出粒米的质量100,再除以100,故D不正确。
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
【点睛】一粒米的质量很小,直接用天平测是测不出准确的质量的,可以先测出多粒米的总质量,查出粒数,然后用总质量除以粒数,算出一粒米的质量。
12. 在北方的冬天,为了保存蔬菜,人们通常会在菜窖里放几桶水,这种做法可以使菜窖内的温度不会太低,这主要是利用了()A. 水凝固时放出热量B. 水凝固时吸收热量C. 水蒸发时吸收热量D. 水蒸发时放出热量【答案】A【解析】冬天在菜窖中放几桶水,水受冷就会凝固,凝固要放出热量,使菜窖的温度不至于过低而将菜冻坏。
所以A选项是正确的。
【点睛】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凝固要放热。
13. 小刚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用由发光二极管组成的“上”字屏代替蜡烛,他把“上”字屏放在原来放蜡烛的位置上,如图所示。
移动光屏直至看到清晰像。
此时他在不透光的白板光屏上看到的是图中的()A. B. C. D.【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要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道当物距大于像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由图可知,物距大于像距,所以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倒立不仅是上下相反,而且是左右相反.故选D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14. 如图所示,灯泡处于静止状态,灯泡所受重力的反作用力是()A. 灯泡对地球的吸引力B. 天花板对电线的拉力C. 灯泡对电线的拉力D. 电线对灯泡的拉力【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二力平衡。
依据题意,灯泡受力平衡,与灯泡的重力相平衡的力应当与灯泡的重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于灯泡,故A正确。
故本题答案为A。
【点睛】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同直线上。
15. 由不同物质组成的甲乙两个实心球,其体积之比为,质量之比为,则甲乙两种物质的密度比是()A. B. C. D.【解析】由题意可知,所以两球的密度之比为故选C.故答案为:C【点睛】已知甲、乙两个实心球的体积之比和质量之比,根据密度公式求出两球的密度之比,注意质量和体积的前后对应关系。
本题考查了密度的计算,要知道密度的计算公式;在计算时要注意质量和体积的前后对应关系,此题在选择题、填空题中常见,属于比例运算。
二、多选题16. 下面对质量和长度的估计,符合实际的是()A. 一本八年级物理课本的厚度约为B. 一枚鸡蛋的质量约为C. 体积为的可乐质量约为D. 一间教室的高度约为【答案】BCD【解析】A、中学生食指的宽度在左右,八年级物理课本的厚度与此差不多,在1cm左右.此选项不符合实际;B、8个鸡蛋的质量大约1斤,而1斤等于500g,所以一个鸡蛋的质量在50g左右.此选项符合实际;C、可乐的密度与水差不多,所以体积为的可乐的质量大约为.此选项符合实际;D、一层楼的高度在3m左右,教室的高度与一层楼差不多,在2.8m左右.此选项符合实际.所以B、C、D选项是正确的.17. 对下列现象解释正确的是()A. 放在水盆中的水慢慢变少了,这是水的汽化现象B. 电风扇吹风,人感到凉爽,是因为电风扇降低了空气的温度C. 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可乐瓶上有小液滴,是可乐瓶周围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D. 夏天吃雪糕时,会看到雪糕周围冒“白气”,这是雪糕中的水蒸气液化的结果【解析】A、放在盘子里的水慢慢变少,属于汽化中的蒸发,所以A选项是正确的;B、夏天用电风扇吹风,加快了空气流动,促进了汗液的蒸发,因为蒸发是吸热的,所以人感到凉快,但不是电风扇降低了空气的温度,故B错误;C、从冰箱中取出的可乐瓶,温度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到温度较低的瓶子凝结成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D、夏天吃雪糕时,会看到雪糕周围冒“白气”,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的结果,故D错误;所以AC选项是正确的。
【点睛】(1)物质由液态转变为气态的过程,汽化时要吸收热量。
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形式。
(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三个,即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和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情况;且蒸发吸热。
(3)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18. 关于光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池底变浅”是光的折射现象B. “镜中花、水中月”均是光的反射现象C. 小孔成像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D. 能从不同方向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光在其表面发生了镜成反射【答案】AB【解析】本题考查光学综合知识。
A选项,彩虹的形成是由于白光经过空气中的小水滴时发生折射,由于不同色光的偏折角度不同,可以形成七色光,这个现象属于光的色散,故A正确。
B选项,“镜中花、水中月”均是光的反射现象,故B正确。
C选项,小孔成像是由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C错误。
D选项,能从不同方向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光在其表面发生了漫反射,反射光向各个方向传播,故D 错误。
故本题答案为A。
19. 小林根据下表中的数据,得出一些结论,其中正确的是()A. 的碘不会升华B. 零下的酒精也能汽化C. 零下的水银是液态的D. 用来溶化的容器可以用铝制成【答案】BC【解析】固态的碘在任何温度下都会升华;碘的熔点是113.5℃,在90℃时处于固态,能够升华,此选项错误;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包括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酒精的熔点(凝固点)是-114℃,所以-10℃的酒精处于液态,能够汽化,此选项正确;C、水银的凝固点(熔点)是-38.8℃,所以-20℃的水银是液态的.此选项正确;D、铜的熔点是1083℃,铝的熔点是660℃,用铝做熔化铜的器皿,铜还没有达到熔点,器皿(铝)就熔化、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