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学地理解和对待商品拜物教

科学地理解和对待商品拜物教

科学地理解和对待商品拜物教
一、对商品拜物教的科学理解
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中,马克思谈到了商品拜物教的问题。

马克思所说的商品拜物教是这样一种现象,即在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人与人的经济关系表现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并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所掩盖,从而使商品具有一种神秘的属性,具有一种支配商品生产者的神秘力量,不是商品生产者支配商品经济的运动,而是商品经济运动支配着商品生产者。

商品拜物教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

马克思认为,商品拜物是将商品的价值看作是它自身固有的,与生俱来的属性,而不是人们劳动的体现。

在商品拜物时,人和他的劳动通通不见了踪影,人们忘记了商品的价值体现的是人劳动的价值,而首先考虑的是商品自身的价值。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认为,商品本身无论是从它通过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类需要的角度,还是从作为人类需要的产品的角度来看,都没有神秘的地方。

人就是通过自己的活动,按照对自己有用的方式来改变自然物质的形式。

例如把木头做成桌子,是大家都能够理解的过程,没有任何神秘了言,然而一旦桌子作为商品出现,就转换为了一种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商品问题。

“它不仅用脚站立在地上,而且在其他一切关系上用头倒立着,从它的木脑袋里,生出比它自动跳舞还奇怪得多的狂想。

”马克思用文学化的语言来描述桌子在商品交换关系中的特点。

因此,商品的神秘性并不来源于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有一个从实质到形式的跳跃。

从木头的质量、外形等特性得不到它的神秘性,因此这种神秘性只能来自于其形式本身。

二、正确对待商品拜物教
1、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阶段
商品拜物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阶段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在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都变成了商品之间的关系,物质世界通过似乎独立于它们的客观法则统治人类,人类因此而成为生产机器,变为建构自身生活过程的消极旁观者。

这样以来,物化意识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所有领域之中,渗透到了人类主体性之中,它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

所以说,物化首先或主要是指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关系或社会关系的物化。

商品拜物教是现代资本主义的一个特有的问题。

2 、批判商品拜物教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拜物教”进行了批判,在马克思看来,商品作为产品是简单而又平凡的东西,但产品作为商品却成了一种古怪的东西,充满了形而上学的微妙和神学的怪诞。

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认为, 资本拜物教出现后, 世界变得更加颠倒。

商品成为资本主义社会中最普遍的物的表现形式,而由此产生的“拜物教”必然会产生以下两种结果:一是物将会被主体化;二是人将被物化。

这种结果是一种颠倒的现象,即一种在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现实中发生了的人与物、人与人的关系的颠倒。

这种主客颠倒的秘密在于“人本身的劳动的异化”。

在这种异化过程中,资本家感到“绝对的满足”,而工人感到的是“被奴役”。

因为“劳动时间就会起双重作用。

劳动时间的社会的有计划的分配,调节着各种劳动职能同各种需要的适当的比例。

另一方面,劳动时间又是计量生产者个人在共同劳动中所占份额的尺度,因而也是计量生产者个人在共同产品的个人消费部分中所占份额的尺度。

在那里,人们同他们的劳动和劳动产品的社会关系,无论在生产上还是在分配上,都是简单明了的”。

而这一非正常现象,在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随着劳动人们意识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而消亡。

特别是在到达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时,那时的生产资料归全社会公有,广大劳动者成为生产的主人,社会生产就将有计划地发展、劳动产品也将不再表现为商品,到那时,商品生产就会完全消亡,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不再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商品拜物教将最终消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