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业学生日语学习动机和成绩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以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专业日语学习者为对象,首先通过因子分析探究其日语学习动机的所在,其次通过多元回归分析考察学习动机和成绩之间的关系,即什么样的学习动机影响日语成绩,借此以期对今后的日语人才培养有所启示。
工具性动机融合性动机精英主义动机因子分析多元回归分析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日之间的经济交流日益密切。
还有随着近几年日本的动漫、cosplay等年轻人文化在中国的兴起,日语学习者年年增加。
然而2008年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严重的影响了日本的经济,为此对中日之间的经济交流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在这种新的社会经济背景下,日语学习动机也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因此有必要对日语学习动机及动机和成绩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
在第二语言学习动机的研究中,gardner和lambert(1972)最早将第二语言学习动机分为“工具型”动机和“融合型”动机两种。
关于日语学习动机,守谷智美(2002)有详尽的综述。
其中郭俊海·全京姬(2006)的研究成果中,提出了精英主义动机的存在。
总之,关于日语学习动机,不同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和不同的时代,学习动机也不尽相同,对成绩有显著影响的学习动机也不同,需要进行长期且分区域进行比较研究。
本研究以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专业日语学习者为对象,首先探究其日语学习动机的所在,其次考察学习动机和成绩之间的关系,即什么样的学习动机影响日语成绩,借此以期对今后的日语人才培养有所启示。
二、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本研究问卷调查采用李克特七级量表形式,从“1=坚决不同意”到“7=坚决同意”。
日语学习动机项目共33项,这些项目首先经过预备调查,即对日语专业60位同学采用自由记入自己的日语学习动机的形式,且参考了先行研究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做成。
问卷调查对象是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东语学院日语专业2008级3个班和2009级1个班,总共124位同学,且绝大多数为浙江籍学生。
调查时间是200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前。
回收率为100%,问卷成功率为100%。
成绩采用了该学期基础日语期末考试的成绩。
对调查所得数据使用r统计软件首先对问卷调查的学习动机进行了因子分析,且抽出因子满足以下3个条件:固有值≥1,因子负荷≥0.35,各因子的解释方差≥2.7%。
其次以成绩为被说明变数,各因子为说明变数,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
三、数据分析结果通过因子分析,共抽出6个因子,各因子中问卷选项及因子负荷具体如下。
因子1文化兴趣因子:0.721 q3对日本的漫画·动漫感兴趣,0.657 q2 对日语有兴趣,0.547 q6 了解日本的文化和风俗习惯,0.530 q28 喜欢看日剧,听日本歌曲,0.473 q13 对日本文学有兴趣,0.470q24 了解日本人的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精神,0.404 q18想和日本人交流,0.403 q27 对日本人感兴趣,0.387 q22 对中日交流的工作感兴趣,0.376 q33 喜欢日本,0.375 q5今后有机会想去日本留学。
因子2语言学习志向因子:0.626 q16 对学习语言有兴趣,0.565 q18 想和日本人交流,0.547 q25 使自己更具竞争力,0.535 q19 学外语感觉很浪漫,0.532 q22 对中日交流的工作感兴趣,0.527 q21 掌握一门新的知识,0.523 q23 想和日本人做生意,0.407 q15日语听起来动听优美,0.402 q30 中日文化交流源远流长,0.395 q17 日语在现实生活中很有用。
因子3经济影响因子:0.640 q7 日本的科学技术世界领先,0.623 q31 日本经济发达世界领先,0.588 q14 学习日本企业的先进的管理经验,0.585 q26 生活中有许多日本的东西, 0.472 q29 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0.410 q13 对日本文学有兴趣,0.380 q24了解日本人的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精神,0.365 q30 中日文化交流源远流长,0.357 q25 使自己更具竞争力。
因子4工作因子:0.828 q20 日企较多,且待遇不错,0.599 q11 日语近年很受欢迎,很有前途,0.547 q1 更容易找工作,0.490 q8 想去日企工作,0.471 q12 学习日语具有挑战性,0.421 q19 学外语感觉很浪漫。
因子5娱乐消遣因子:0.817 q32 对日本料理感兴趣,0.514 q10 想去日本旅游,0.474 q33 喜欢日本,0.417 q28 喜欢看日剧,听日本歌曲。
因子6易学因子:0.613 q17 日语在现实生活中很有用,0.377 q4 日语比较容易学,0.369 q2 对日语有兴趣。
通过对以上6个因子进行相关分析,6个因子之间相关关系非常低,所以可以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的结果,6个预测因子中,因子1和因子2通过了显著性水平0.05的检验,也就是说因子1和因子2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是有显著影响的。
四、考察郭俊海·全京姬(2006)和蒋庆荣(2009)关于中国大学生日语学习动机结果进行比较,本研究“日本留学志向因子”没有被抽出。
据分析应该受到以下三方面因素的影响。
首先,调查对象绝大多数为浙江籍学生,浙江省为中国的经济大省,出口大省,私营中小企业为其主要组成部分,并成为解决就业的中坚力量。
浙江籍的大学毕业生基本上不要出省,在本省基本上都可以找到工作。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就职率一直以来都保持在90%左右足以能够说明。
其次,大部分学生家庭经济条件比较优越,且大部分为独生子女,在本地就可以找到工作的条件下,通常不希望子女出国受苦。
最后,和中国北方,特别是东北三省相比,浙江学生去日本留学的比较少,这样反馈回来的日本留学信息也就比较少。
截止目前来看,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日语专业一个班级通常也只有三位左右出国留学。
日本留学的氛围不浓郁,留学意识不高。
郭俊海·全京姬(2006)的研究中,把“自己尊重因子”和“语言学习志向因子”归纳为精英主义动机。
本研究调查对象为应用性本科院校,所以“自己尊重因子”没有被抽出。
90年代随着日本泡沫经济的崩溃,其经济的萧条不振一直持续到现在,虽然如此,日本依然是世界上仅次于中国的第三大经济体,特别是电子汽车等高科技行业,在世界上依然具有不可争议的影响力。
其次对于中国的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比如纺织服装等行业,日本依然是主要的出口市场之一。
因此目前掌握日语,在中国的日企就职,或者从事中日相关的贸易等工作,工资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高的。
因此本研究也考虑精英主义动机的存在。
而且中日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日语当中汉字词汇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对于中国人普遍认为学习日语比较容易。
因此,结合gardner和lambert(1972)和郭俊海·全京姬(2006)等先行研究结果,对本研究抽出的因子做如下归纳整理。
把因子1“文化兴趣因子”,因子5“娱乐消遣因子“归纳为“融合型”动机,因子4“工作因子”归纳为“工具型”动机,因子2“语言学习志向因子”,因子3“国际影响因子”,因子6“易学因子”归纳为精英主义动机。
郭俊海·全京姬(2006)的研究结果中只有“工作因子”对学习成绩有明显的影响,但是本研究结果显示“工作因子”对成绩没有显著影响,可以考虑调查对象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的不同导致了两者研究结果的不同。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中国加入wto,不仅来华投资的日企不断增加,而且中国对日出口也呈逐年递增之势。
经济大省的浙江对日语人才的需求也随之旺盛起来。
一般认为在这种社会经济环境下,“工具型”动机中的“工作因子”对成绩有显著的影响。
但是随着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带来的日本及欧美国家的经济衰退,严重的打击了中国的出口制造。
对此中国政府提出了进一步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鼓励企业由出口转内销,由此市场对日语人才的需求出现了递减的趋势。
再加上近几年大学扩招的现象也日益严重,由此已经带来了日语人才供给大于需求的现象。
特别是浙江省主要以本地的中小民营企业为中坚力量,日企相对来说比较少,且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为三本民办本科院校,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优势不明显,这种状况导致了很大一部分学生已经不期望毕业后能够找到和日语相关联的工作。
另外,普遍中国日语学习者离开课堂和日本人接触交流的机会不多,所以日语使用的频率不高。
因此在这种新的社会经济环境下,影响学习成绩的动机也就不同,由“工具性”动机向“融合性”动机和精英主义动机转变。
这也符合仓八顺子(1991)提出的观点,即目标语言的实用价值高且使用频率高的社会环境中,“工具型”动机高的学习者成绩高,相反目标语言的实用价值低且使用频率低的社会环境中,“融合性”动机高的学习者成绩高。
依据以上的分析结果,今后的日语人才培养方案应该如何适应新的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成为新的研究课题。
本次研究对象大部分为浙江籍学生,且所在高校为应用性本科院校,所以研究结果应该能够覆盖浙江省应用性本科院校的日语学习者。
但是对社会经济环境的不同的其他地区,未必符合。
今后有必要对不同地域进行比较研究,以便得出更加全面客观的研究结果。
参考文献:[1]倉八順子.外国語学習における情意要因についての考察[j].慶応義塾大学大学院社会学研究科紀要33号.1991.[2]成田高宏.日本語学習動機と成績との関係―タイの大学生の場合―[j].世界の日本語教育8号.1998.[3]郭俊海·全京姬. 中国人大学生の日本語学習の動機付けについて[j].新潟大学国際センター紀要2号,2006.[4]守谷智美.第二言語教育における動機づけの研究動向―第二言語としての日本語の動機づけ研究を焦点として―[m].言語文化と日本語教育, 2002,(1).[5]蒋庆荣.关于专业学生日语学习动机的调查分析[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