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手术室医疗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
手术室医疗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
科室制定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和各级各类员工岗位职责。重点是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内容包括:首诊负责制,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分级护理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危重病儿抢救制度,手术分级制度,术前讨论制度,处方制度,查对制度,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转科、转院制度,临床用血审核制度,临床药事管理制度,交接班制度等。
.手术中用药和用血的查对。
.根据医嘱用药,用药前严格按照三查七对原则执行。
.手术过程中执行口头医嘱用药时要当场复述确认药品名称、剂量、用药时间、用药途径并做好记录。术后及时通知医生补开医嘱。
.手术台土有两种以上药物时应使用不同的容器盛放,并做好标记,以免混淆。
.取血者要认真核对取血单上病人的姓名、住院号、血型与病历是否相符和所取血液的种类。
.临床护理工作体现人性他服务,保护病人的隐私。手术前实行告知义务。
.术前访视率达。
.严格执行病人核查制度,手术物品做到清点五查对及术中输液、输血、用药及药敏试验严格查对,记录完整。
.库房物品放置规范,标识清楚,账目相符,各种高质物品专人管理,无责任性遗失及损坏。
.仪器、设备做到四定,性能良好,无责任性遗失及损坏。
.择期手术应在术前一天送手术通知单,并做好手术器械及物品的准备。
.做好手术前病人的查对,包括病人各种信息、诊断、手术名称、手术部位、侧向、手术方式、输血全套的结果、药物过敏试验结果、术中使用药物、病房带人的药物、线片及术中标本的检验单等。
.根据病情种类和手术方式及麻醉方式,认真评估患者病情、手术受压部位皮肤情况以及手术中可能采取的治疗措施和准备器械物品。必要时远用压疮量表进行评估,采取针对性的保护措施。
.医疗应急系统转运正常,具有双路供电系统,保证手术需要。
.内用药、外用药分柜放置,标识清楚。
.手术器械准备合格率。
科室有质控自查记录,对存在问题有分析、改进措施和效果反馈,记录完整。
.加强对急救药品及器材的管理,抢救设备、设施齐全完好,急救仪器处于备用状态。
.各病区的抢救药品、器材齐备,抢救车中药品器材、吸痰器、呼吸器、氧气枕是否处于备用状态。
.科室有护理人员三基三严培训及考核计划,措施有落实,有记录。
.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合格率达。
.手术室工作以病人为中心,设置符合效益原则,人力资源配置专业化;主动配合临床,保证临床工作需要;有效落实护理核心制度,确保病员的安全,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护理人员经过专业培训,手术业务配合熟练,能满足临床需要。
.贯彻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相关技术规范,加强重点环节的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护士正确掌握控制医院感染的相关知识、基本措施、标准预防、消毒隔离技术操作,并有效实施。
.护士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无菌技术操作合格率。
.各类手术安排符合要求,无菌区封闭式管理,非工作人员不得进入。
手术室医疗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
一、科室管理
评价指标
评价要点
严格执行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
无非卫生技术人护士无超范围执业。
无虚假、违法医疗广告。
卫技人员与床位比例符合医院规定的要求。
护士与床位比例符合医院规定的要求。
在一切医疗行为中无收受红包。
.医护人员应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
.科室应建立严重不良事件的讨论和报告制度。
.建立差错事故登记及分析制度,有登记分析簿;重视临界事故。做好术后随访记录的登记。
四、急诊手术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加强急诊手术室质量管理,保障急诊手术安全。
.设立独立的急诊手木室,急诊手术人员相对固定,独立排班。
.急诊手术室能小时满足临床需要。
建立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梯队建设制度、继续教育制度并组织实施。
科室有专业技术人员梯队建设目标、制度和实施措施。
科室有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培训计划和实施目标。
每年对本科室专业技术人员的专科技术、科研、继续教育进行考评。
二、患者服务与持续改进
.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与连贯性。
.各项医疗活动均符合法律、法规、条例、部门规章和行业规范的要求。
.术中被手术病人血液或体液污染的地面和台面应根据感染类型进行选择消毒、灭菌,避免污染扩散。
.手术室空气净化符合《医院消毒卫生标准》执行。
.定期对环境空气质量进行检测,每月对手术间的空气、物体表面进行生物监测一次,工作人员洗手效果每月一次,取样数量和结果符合要求,洁净手术部位综合性指标测定每年抽检一次,结果符合相关规定要求有记录。
医务人员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规章、诊疗护理规范和常规
医务人员在临床的诊疗活动中能遵循与其职业活动相关的制药法律、法规、规章、诊疗护理规范和常规。
制定本科室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医疗和非医疗事件)及医疗救援任务。
制定有本科室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医疗救助预案。
有与相关部门或上级主管部门的联系渠道。
.抢救车实行专人管理,物品、药品定位放置,数量固定,补充及时。
.急救药品保存规范,无裸装,无变质及过期,基数固定,有交接、有记录。
.保证护理人员对急救仪器能正确操作。
.加强护理缺陷管理,制定并实施不良事件报告和管理制度。
.手术室有重点护理环节的管理制度、应急预案与处理程序,重点包括输血反应、用药错误、输液反应、药物不良反应。
.手术后废物、废水严格按照《医疗废物处理条例》分类管理,标识清楚。
.术后标本安全存放,由专人负责送检,并对留取标本进行登记。
.术后应对手术间各种监测及使用器械及设备进行检测,使其处于功能状态。
六、护理质量与持续改进
.加强手术室管理工作,为病员提供清洁、整齐、安静、安全及舒适的就医环境。
.手术室环境整洁、安全,保持肃静,无大声喧哗。
.护理人员行为规范,仪表整洁,举止稳重,符合职业要求。
.对待病人热情、礼貌、耐心、细心,协助解决各种身心问题。
.护士长管理到位,工作有计划及总结,资料记录规范。
.区域布局合理,三区划分标识清楚,流程符合要求。
.护理工作制度、护士的岗位职责,工作标准、流程和技术操作规程。
.护理部下发的护理工作制度、岗位职责、操作规程按要求组织学习,科室开展新业务、新技术建立操作规程及时,操作规程有补充、有修改,体现护理业务水平的提高和工作的持续改进。
.应尽力使患者术前、术中和术后保持连贯性。
.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加强患者家属或代理人沟通,创造和谐医疗环境。
.科室应尽力向患者提供清洁、舒适、安全的就医环境。
.保护患者的隐私权,尊重民族习惯、宗教信仰。
.医务人员应尊重患者的价值观和信仰,以及维护患者和家属权利。
.患者投诉与纠纷处理。
科室应建立投诉渠道,并有专人负责处理投诉纠纷,并有记录及整改意见。
.安全存放标本,确保标本不丢失、不变质、不毁损。
.负责送标本的人员再次核对留取标本的名称、数量及登记情况,确定无误后送病理科。
.手术术后管理。
.术毕手术间及时进行清洁消毒,手术室工作区域内留有患者及其血液、体液的设施、仪器设备、物体表面、台面等进行清洁处理。
.术后手术器械置于密闭箱内送消毒供应室统一管理,若在手术室处置,则应按照相应处置验收标准执行。
.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落实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和工作标准,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范和工作流程。
.手术室环境医院感染防控。
.手术窒区域划分符合要求,标识清楚,环境卫生学检测合格。
.手术室设立独立的隔离手术间,隔离手术间应靠近手术室人口处,用于感染患者的手术。
.接台手术时应对手术间及手术台面进行清洁、消毒处理。
.全身麻醉病人术毕复苏期,予以适当约束,护士要在旁边守护,防止病人坠床摔伤。配合麻醉医师送病人至复苏室。
.严格按照操作技术规范使用电外科系统,正确选择负极板的种类和放置的部位。
.手术标本管理。
.严格执行标本留取及送检的交接制度。
.手术中切除的任何组织未经手术负责医师许可不得遗弃或私自取走。
.术中切下的组织随时做好标记,防止弄错病人、弄错部位。
.输血前麻醉医生和巡回护士共同仔细核对输血相关信息。
.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病人反应,发现异常立即停止输血,及时处理。
.血袋在手术间保留至病人离开,注明科室、病人姓名及时间,送血库存放小时。
.手术病人术中安全管理。
.术前病人的体位摆放正确,安全约束病人。
.根据病人手术时间、受压部位、皮肤情况使用抗压软垫和其他防护措施。
.各种消毒监测达标,资料齐全,记录完整。.无菌物品及无菌液体包装完整,专柜放置,无过期及破损。
.使用中的消毒液有监测,有标识,无过期。
.有职业防护制度和措施,并有效落实。
.术后物品处置规范,特殊感染物处理符合国家要求。
七、医院感染防控与持续改进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常规,制定并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各项规章制度。
.患者评估。
.手术室配合临床科室做好患者围手术期病情评估。
.患者评估的绪果应记录在相应病历记录中。
三、患者安全目标与持续改进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的身份。
.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床号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建立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示的制度,作为实施操作、用药、输血等诊疗活动时辨识病人的有效手段。
本岗位的工作人员熟知其工作职责与相关规章制度,重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院工作制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以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化指导原则》、《处方管理办法》、《医师外出会诊管理办法》、《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
.急诊手术室应有具体的负责人,负责急诊手术室的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