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东晋门阀政治读书笔记

东晋门阀政治读书笔记

东晋门阀政治读书笔记【篇一:东晋门阀政治的感悟】东晋门阀政治总结心得:所谓门阀政治,与传统的皇权政治不同,是皇权与门阀的共治,即皇帝大权旁落,士族把持政局的一种体制,即“祭则司马,政在士族的政权模式”。

我们要追溯门阀政治兴起的原因,当让要思考东晋时期,皇权不振,士族专权的原因。

东晋的门阀政治最开始是王与马共天下,王氏家族势力很大,王导凭借在东晋建立前已经确立的很高的政治名望,在东晋建立时身居高位,这更使得王氏家族在民间的声望有了很大的提高。

王导的堂弟王敦都督江、扬州军事,佣兵自重,后来叛乱,威胁晋室,这是王氏。

王羲之、王献之之流在民间的声望不是一般士族可以比拟的。

这都是王氏家族势力巨大的表现。

所以说,王氏家族把持朝政,就像囊中取物。

后来即使王氏家族衰落,可是士族不仅一家,淝水之战后,陈留谢氏凭借在淝水之战中的优异表现,及不俗的军事力量,取代琅琊王氏,开启谢与马共天下的局面。

此后,又有庾与马、郗与马、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

门阀政治的形成与维持,也有其制度保证。

九品中正制的实施为士族控制政治权力,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地方上士族把持各级中正官,因而控制了官吏选拔渠道,并通过源源不断地向国家输送预备官吏进而把持了政治权力;二是中正官在选拔士人时任意高下,妄定资品,而中央主选尚书对于资品获得的资格却难以复核、检查,因而对选官的控制能力减弱;三是资品获得的标准主要是“门资”、“势位”,这就使得士族长期把持政权,为成为世家大族奠定基础。

九品中正制运行近半个世纪的结果就是皇权统治在选拔、任用官吏方面受到士族控制,因而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政治局面。

东晋门阀政治的形成是偶然还是必然?当然我觉得任何历史事件都是偶然与必然的结合,门阀政治也不例外。

司马睿与王导的南渡,可以说是门阀政治形成的偶然因素,没有南渡可能也就没有东晋一朝了吧,没有东晋又哪来的门阀政治呢?中学生课外阅读问卷调查读书对人一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请将选项填入答题卡内,谢谢!)1.您的年龄?()a.13岁以下b.13~15c.16~18d.19岁以上2.是否有经常课外阅读?()a.有b.没有3.课余时间是否自觉阅读?a.经常自觉阅读b.偶尔看一看c.课余时间从不阅读4.你有时候没有课外阅读,原因是什么()?a.没时间b.不感兴趣c.其他:5.你通常看的书是什么种类的?()a.纸质书b.电子书 d.其他6.你通过什么方式进行阅读?(多选3个)()a.购买书籍b.向朋友同学借书c.上网阅读d.图书馆e.其他:7.你通常阅读的时间段()a.0:00~6:00b.600~12:00c.12:00~18:00d.18:00~24:008.你对课外阅读的看法?()多选)a.与学习无关,对学习无帮助,看不看都无所谓。

b.对学习有益,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

c.其他:9.你有没有出现过很想读名著的念头,但读到一半就不想读了的状况吗?( a,有b,没有10看书通常是因为什么原因?()a.考试需要b.个人兴趣 d.其他:11.看书有做笔记摘录的习惯吗()a.每读必做b.凭兴趣做 c从来没做12.一年中你看了多少本课外书?()a.1~2本b.3~4本c.5~6本d.7~8e.8本以上)13.你课外阅读的方法()a.读后仔细思考 b,仔细看没有思考 c只看个大概14.你有没有自己制定一个阅读计划?(比如计划看书的数量或内容)()a.一直都有b.从来没有c.有时候有15.你对课外阅读目的的认识 a.课外阅读分散精力、影响学习。

b.课外阅读对学习有促进作用,是学习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c.课外阅读是为了消遣、解闷调节学习张驰度。

d.其他:谢谢您所提供的信息!中学生体育锻炼调查问卷1..您的性别男女2.您的年级?初一初二初三3.您平时通常的体育锻炼方式是什么? 篮球足球跑步健美操其它4.您每星期用在体育锻炼上的时间大约有多少? 10小时以上5~10小时3~5小时较少锻炼5.您的学校体育设施怎样?很好一般较差6.您是否因为硬件设施的限制而减少体育锻炼呢? 是不是第三选项7.您对学校开设的体育课满意程度如何? 很满意较一般不喜欢8.您觉得是什么原因限制了您的体育锻炼? 学业过于繁重自己没有喜欢的体育项目身边缺乏体育器材设施缺少锻炼的同伴其它9.您对自己的体能感到满意吗?很满意一般还需加强10.您如何看待中学生体能素质较差的状况?很担忧一般无所谓11.您的体育锻炼是不是风雨无阻?看情况不会12.学习工作忙碌是您怎样安排体育锻炼呢?挤时间保证锻炼以当时的心情等情况改变减少锻炼13您认为体育锻炼是否有利于学习工作生活?一定会有可能没有影响14您是以何种心态进行体育锻炼的呢?缓解压力放松心情纯粹娱乐强健体魄与更多人交流的途径谈恋爱的活动之一其它15.您感觉现在的体育锻炼运动量与以前相比怎样?有所增加差不多不如以前【篇二:我读《东晋门阀政治》】我读《东晋门阀政治》胡宝国田余庆先生的《东晋门阀政治》一书已经出版十几年了,相关的书评时有所见。

我也想写,但又有种种顾虑,一直希望在别人的评论看到自己想说的话。

可是这个想法每每落空。

看来,自己想说的话还得自己说。

《政治》一书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段故事:与通常皇权至上的时期不同,东晋一朝出现了皇权与士族共天下的特殊政治局面。

最开始是所谓“王与马,共天下”,即士族琅邪王氏与皇帝司马氏共治天下。

由于士族并非一家,彼此间势力强弱有变化,所以王与马之后,还会有庾与马、桓与马、谢与马等等的变化。

同样,由于士族并非一家,彼此之间存在着制约的关系,所以任何一家也并不能轻易地取代皇权,由此,共天下的局面得以维持。

至此为止,问题似乎已经圆满地解决了。

但是,作者的思考并没有停下来。

他又发现,在士族与皇权之外,还有另外一支不为人所注意的政治力量在起着作用。

这支力量就是流民。

当时北方有源源不断的流民南下,这些流民不是西汉那种流民,而是一支由流民帅控制的武装组织。

他们起初在热闹的政治史中虽然不显眼,但在保卫东晋免遭胡族铁蹄践踏上却着实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们是皇权、士族之外的第三种力量。

发现这一点至关重要。

因为只有发现了这条线索,才能完整地解释东晋之所以存在、东晋之所以消亡。

我们看作者的总结:“东晋一朝,皇帝垂拱,士族当权,流民出力,门阀政治才能维持。

等到士族不能照旧当权,司马氏也不能照旧垂拱而居帝位的时候,已经走到历史前台的流民领袖人物既抛弃了司马氏,也改变了门阀政治格局,树立了次等士族的统治秩序。

但是历史并未因此而断裂,历史的逻辑在晋宋之际仍在顽强地起作用。

次等士族的代表刘裕既继承了孝武帝伸张皇权的遗志,又在朝堂上安排了虽丧元气但有余威的门阀士族的席次。

皇帝恢复了驾驭士族的权威,士族则保留着很大的社会政治影响。

这就是具有南朝特点的皇权政治。

”可见,如果作者没有引入流民问题,这个最终的结论是不可能得出的。

找到了流民帅,才终于找到了东晋通往南朝的历史之门。

对一个问题的研究倘若长久地没有进展,通常是因为研究者忽视了不应忽视的因素。

寻找到这些被忽视的因素是很困难的。

困难不在于它们隐藏得有多深,而在于前人已有的研究思路根深蒂固,无形之中会制约后来者思想的展开。

关于门阀政治,以往的研究者多是从士庶对立的角度加以讨论,不要说流民问题,就连皇权在这之中的地位、作用也没有引起多少关注。

作者突破了不易突破的制约,所以才为人们展现出一番新的天地。

抛开流民问题不谈,上述结论本身也十分精彩。

作者没有过分地渲染东晋南朝间历史变动的剧烈,而是清醒地注意到历史变化的背后也还存在着历史的延续。

要解释变化中的延续,必须看到历史的深处,如果思考仅仅停留在表面,那么“延续”与“变化”的同时存在只能使研究者在解释上陷入困境。

《政治》一书二十五万字。

如果让我写,可能有三万字就够了。

为什么他需要这么大的篇幅?我想,这是因为作者对历史细节有着特殊的偏好,不妨说他有一种“细节嗜好”。

要说明细节问题,没有足够的篇幅是不行的,因为在这里,一般性的说明是无济于事的。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永嘉之际,晋室南渡。

关于南渡的建议者有三种记载。

一说是王导,一说是裴妃,一说是王旷。

对于这样的问题,谨慎一点的研究者可能不作判断,只是存疑。

轻率一点的研究者可能会勉强认定一种是真实的,而排斥其他。

但作者却不是这样处理的。

他说:“以上三说,各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一些真实情况,可以互相补充,而不是互相排斥。

它说明南渡问题不是一人一时的匆匆决断,而是经过很多人的反复谋划。

”这个结论真可谓是预料之外,情理之中。

在考证到了最关键的时候,他突然不考证了,用敏捷的思维化解了这个问题。

类似的例子在书中还有许多。

将近二十年前,田余庆先生曾和我们学生说:“要注意排除反证,没有反证的问题是简单问题,复杂问题往往有反证。

反证必需在我们的考虑之中。

”以上这个例子可以说是排除反证的经典之作。

老实说,究竟是谁提出了南渡的建议并不重要,如果我来研究,大概不会注意这个问题。

这里之所以提出它,主要是想说明作者在解决问题时所表现出的智慧。

优秀的学者就是这样,他不仅会提出有价值的观点,而且也会让你看一看智慧的模样。

从古至今,智慧远不如知识增长得快,所以每当我们看到智慧的光芒时,就会感到由衷的喜悦。

他不会永远顺利的,他也会陷入困境。

在阐释东晋门阀政治出现的原因时,他提出的理由使人怀疑。

首先,作者采用了一种叙述的模式来说明问题。

他指出,东晋王导与司马睿的政治结合,实际是来源于西晋王衍与司马越的政治结合。

同样是王、马结合,但地位却不相同,在西晋,政治上是以司马越为主,王衍为辅,而在东晋,则是“王与马共天下。

”王、马之间关系的变化是因为早在西晋末年尚未南渡的司马睿与王导结合时,司马睿就处在一个弱势的地位上。

那时的他只是一个“恭俭退让”,“时人未之识”的一般宗室成员,而王导已经具有政治阅历和名望。

这种关系延伸到东晋,“便有了祭则司马、政在士族的政权模式”,由此开启了百年门阀政治的格局。

这样叙述历史事实是一点也不错的。

但是从道理上讲,我们并不能排除前一对王与马南渡的可能性。

如果过江的是司马越与王衍,必定还是以马为主,以王为辅。

如此一来,岂不是就没有百年门阀政治了?退一步说,即使我们坚信过江的只能是司马睿与王导,疑问也还是存在的。

因为“共天下”的局面在王导以后并没有结束,而是一再出现,持续百年。

对于东晋皇权来说,这种局面绝不是一个偶然事故所能造成的。

在本书结尾的时候,他又再次触及到这个问题。

他说:“如果没有一个成熟的有力量有影响的社会阶层即士族的存在,如果没有一个丧失了权威但尚余一定号召力的皇统存在,如果没有民族矛盾十分尖锐这样一个外部条件,如果以上这三个条件缺少一个,都不会有江左百年门阀政治局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