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天津市建设低碳型城市的思考与建议

天津市建设低碳型城市的思考与建议

天津市建设低碳型城市的思考与建议作者:刘重来源:《理论与现代化》2011年第04期摘要;城市作为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集中地,是低碳发展理念的实践主体。

天津市是一座人口密集、一次能源资源稀缺、环境容量有限的特大型城市。

随着天津经济的快速增长,碳排放强度虽然降低,但碳排放总量和规模持续增大,天津面临盘的减排困难很大。

天津要建设低碳型城市,应当发展低碳能源与低碳型消费,倡导低碳生活方式,营造低碳社会氛围,实施低碳城市发展战略是天津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关键词:碳减排;低碳城市;低碳发展中图分类号:F1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02(2011)04-0120-04人类的生产、生活消耗了大量的煤、石油等化石能源,产生了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使得地球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频发,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严重危机。

为此,人类社会急需转变发展方式。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人类开始寻求低碳发展方式。

城市作为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集中地,是低碳发展理念的实践主体。

一、天津建设低碳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近年来,世界各国经济增长方式都在进行重大调整,发达国家正在寻找新的替代产业,调整和提升产业结构,为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奠定基础,而低碳产业正是各国关注的重点,并将决定下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产业发展方向,孕育着继信息产业之后世界性的又一轮“新经济”。

低碳经济(Low Carbon Eeonomy)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经济。

低碳概念最初产生于经济发展领域。

英国在其2003年《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正式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

可见,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理念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随后,低碳的理念扩展到社会生活领域。

日本于2007年开始致力于建设“低碳社会”,力图通过改变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实施低碳技术和新的制度来保证温室气体排放的减少。

低碳经济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各国政府的青睐,纷纷着手制定低碳经济发展规划,英国、日本、欧盟、加拿大、法国等都为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国际上已普遍认识到,发展低碳经济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抓手,也是一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发展低碳经济意义重大。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提出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把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

发展低碳经济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

天津建设低碳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天津是一座人口密集、一次能源资源稀缺、环境容量有限的特大型城市,同时,天津又是一个以煤炭为主要能源,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的城市,尽管天津减少碳排放总量困难很大,但是,建成低碳型城市是天津的战略目标,发展低碳城市势在必行。

近年来,天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低碳经济发展,将其作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环节,积极探索发展低碳城市的相关措施。

成立了“天津市低碳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织编制“十二五”低碳发展专项规划,制定低碳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积极研究制定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如制定了《先进实用节能技术产品推荐目录》,出台了《民用建筑能效交易实施方案》等;在天津市财政预算内资金设立了节能专项资金等多项促进节能减排资金;建立了全国首家综合性环境权益交易机构——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在全国率先开展了“能源管理师”试点等。

从组织机构、规划引导、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市场机制、队伍建设等方面,建设低碳城市取得了一定进展,初步构建了低碳城市的雏形。

二、天津市建设低碳型城市的理论思考与面临的主要矛盾1.城市是实现低碳发展的首要领地。

城市作为人类最主要的聚居地,是经济社会活动的中心,也是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的主体和集中地。

2008年,全世界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城市温室气体排放占全球总量的75%。

中国有46%的人口居住在城镇,但85%的能源被城镇所消耗,85%的二氧化碳排放来自城镇。

因此,城市应该成为低碳发展的空间载体,成为人类验证“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理论,实现低碳发展的首要领地。

2.低碳发展模式是实现城市化进程的内在要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轨迹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据专家预测,到202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将达到58%-60%,届时中国的城市人口将达到8亿到9亿。

这势必会带来城市能源消费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快速增长。

若延续传统的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城市发展模式,即“高碳模式”,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将会面临巨大的挑战。

因此,采取“低碳发展模式”,实现城市向低碳化转型,已成为城市化进程的内在要求。

3.低碳经济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主导模式。

世界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学术界于2007年开始关注“低碳城市”(Low Carbon city)的概念。

低碳城市的概念是“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的融合,既强调低碳生产又强调低碳消费。

低碳城市应当既是符合低碳理念的经济发展,也是符合低碳理念的社会发展,在经济增长同碳减排之间寻找一条“绿色的通道”,采用低碳的方式保障社会持续稳定的发展。

因此,低碳城市可定义为:城市经济以低碳经济为主导模式、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以低碳社会为建设蓝图的城市。

低碳城市发展旨在通过经济发展模式、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在保证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实现有助于减少碳排放的城市建设模式和社会发展方式。

4.着力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实现低碳城市发展的关键所在。

能源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城市系统采用什么样的能源结构(是以化石能源为主,还是以清洁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主)、能效水平的高低以及能源消耗量的大小等,是区分高碳城市与低碳城市的主要指标。

因此,低碳城市发展的技术路径也应主要着眼于此。

即:首先,在城市系统的能源输入端,从源头上改变能源的结构,加快由以化石能源为主,向以清洁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主转变,这是实现城市低碳发展的根本;其次,在城市系统的能源使用(或消费)环节,着力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量,这是实现低碳城市发展的关键所在;第三,在城市系统输出端,着力于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减少终端的碳排放。

5.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是实现经济低碳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经济结构决定经济发展的能耗总量和强度,也决定着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

据统计,我国第三产业的万元GDP能耗不足第二产业的40%,重化工业的万元GDP能耗大约是轻工业的2.5倍。

2008年,我国三次产业结构为11.3:48.6:40.1,轻重工业比例为:28.66:71.34。

据测算,如果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相应降低1个百分点。

每年能源消耗总量至少可减少2500万吨标准煤,相当于万元GDP能耗降低约1个百分点;如果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而高耗能的重化工业比重相应地下降1个百分点,每年能源消耗总量可减少2800万吨标准煤,相当于万元GDP能耗降低1.3个百分点。

能耗降低,必然会减少碳的排放。

因此,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严格限制高耗能产业的发展,避免重化工业过度发展,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培育符合低碳特征的节能环保、新能源和小排量的汽车、电子信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是实现经济低碳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6.天津市碳排放强度减低,但规模持续增大,低碳新能源亟待发展。

2009年天津市万元GDP能耗为0.836吨标准煤,较2005年下降20.1%,提前完成了“十一五”的节能减排的任务。

但是,由于经济的高速增长和规模扩张,能源消耗与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却持续增长,天津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已经超过了我国人均水平。

节能减排面临的压力极大。

天津能源结构不合理,低碳新能源比例过低,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的总消耗量的60%以上,原油为35%,天然气比例较小,低碳新能源比例更小,碳减排的难度很大。

天津市目前主要的终端能源消费品种是煤炭、原油,低碳新能源亟待发展。

7.调整天津三次产业结构,实现碳减排的任务比较艰巨。

天津市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是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与第二产业拉动。

2009年,天津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为1.7:54.8:43.5,不仅与国内主要发达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相比,第二产业比重最高,第三产业比重最低;而且天津市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始终低于4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全国主要发达城市水平。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的比重进一步增大,能源消耗比重也在加大。

据测算,万元GDP能耗,第二产业是第三产业的3.1倍。

第二产业比重较高,使其占能源消耗的比重较大,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较大。

因此天津市调整三次产业结构,实现碳减排的任务比较艰巨。

8.发展低碳经济相关保障制度还有待完善。

近年来,天津市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坚持抓大项目好项目。

推行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合理用能评估、审查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将节能评估、审查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纳入天津市政府和区县政府行政许可事项,实行联合审批,作为项目审批、核准、备案或开工建设的前置条件,实行节能、环保一票否决,严把新、改、扩项目“能源、环保、安全”三关,从源头限制高碳项目盲目建设。

但是,从现状看,一些项目还存在着未按项目审批要求实行“三同时”,未建节能、环保设施即开工生产等现象,造成能效和排放不能达标。

反映出节能评估、审查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存在着重立项评估、轻全程跟踪评估和审查的缺陷,弱化了源头把关的制度功效,不利于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发展。

三、天津市建设低碳型城市的对策建议1.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服务经济,降低重化工比重,以制造业与信息化的融合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以现代服务经济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天津市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

一是在产业升级中,要实行“强淘汰”制度,逐步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重污染企业,以高效节能技术改造传统工业,降低工业能耗。

重点实施工业用电设备节电工程、余热余压利用节能工程、燃煤工业锅炉窑炉节煤工程等。

二是在资金支持方面,重点支持新能源、清洁煤等低碳技术研发、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化。

鼓励企业通过开展国际合作,争取清洁发展机制(CDM)及其国际基金组织的可再生能源发展资金支持。

对于不符合低碳经济发展的高耗能、低附加值产业要在信贷资源等方面进行限制。

三是优化产业空间,符合低碳经济的产业发展用地,优先纳入年度土地利用计划,在每年新增产业用地中优先满足符合低碳经济的产业发展需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