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出行特征的小城镇人性化交通空间优化对策1夏晶晶,谢丽堃,张晓巍,王金瑾摘要:本文通过小城镇居民出行特征的调查数据,分析了居民出行方式、出行目的、出行时间、出行频率等特征,基于出行特征从路权分配、交通空间功能、现有相关设计标准的盲区等方面探讨小城镇人性化交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以问题为导向,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提出了小城镇人性化交通空间的优化对策。
关键词:出行特征,小城镇,人性化,交通空间近年来小城镇建设成为各行业关注的焦点,2016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牵头组织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更是掀起了一轮又一轮小城镇规划与建设热潮。
在建设热潮的冲击中,越来越多的人也陷入思考,究竟要怎样建设小城镇?究竟要建设成什么样的小城镇?顾名思义小城镇区别于城市和农村,同时又兼具二者的特点,小城镇建设的目标既要具备城市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兼顾农村和谐的生态环境基底。
由此可见基础设施建设是小城镇发展的必要环节,是人们在小城镇安居乐业的基本条件,更是国家开展“小城镇,大战略”建设工作的重要抓手。
交通设施建设是小城镇生产生活各项活动开展的基础。
随着近年来各大城市广泛开展绿道建设、万人骑行活动,以及公共自行车和共享单车的盛行,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人性化交通的重要性凸显。
小城镇正处于交通机动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交通问题往往过多关注机动车交通而忽略了非机动车。
为了了解小城镇居民交通出行特征,精确制定小城镇交通发展策略,在2016年住建部村镇司组织开展的全国小城镇调研的工作中,对小城镇居民出行特征、小城镇道路交通状况进行了调查。
本文将基于此次调研数据,从小城镇居民出行特征入手分析小城镇交通现状特点,探讨人性化交通空间的重要性及优化策略。
1基金项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课题“小城镇详细调查研究和组织工作”(编号:BG2016013)。
1已有研究的综述1.1.小城镇相关概念界定城镇一般指有一定数量的非农业人口聚居的、有相当规模工业和服务业聚集地区,相对于广大的农村地区而言它是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信息的中心。
我国城镇系统由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县城—(乡)镇组成。
本文讨论的小城镇是指建制镇级别的居民聚集区。
表 1 我国城镇规模等级分级情况小城镇所辖区域内的道路,按照主要功能和使用特点分为公路和城镇道路两大类。
公路是连接城镇与乡村、城镇与城镇、城镇与城市之间的道路,本文不做研究。
本文研究的是小城镇镇区内部的道路。
城镇道路是联系着城镇中的各个组成部分。
可分为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巷路四级。
1.2.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对于小城镇交通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小城镇交通现状问题及规划策略的探讨;二是对交通出行调查的研究。
对于小城镇交通现状问题及规划策略的研究,主要通过分析小城镇的几个重要特征,即社会经济水平、土地利用特征、居民出行特征、公交需求特征和供给特征,采集小城镇的交通特征指标,重点关注小城镇公交线网规划优化(江新凯、杨晓光,2014);另有研究以某镇为例分析城镇的发展模式和出行特征,建立了路网级配结构合理性判定模型,进而对路网级配结构提出相应的调整建议(马健霄,2008);还有的研究以某镇为例,针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小城镇具有共性的交通问题,从社会经济状况、居民出行特性、道路交通流特征等方面展开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顾政华,2004)。
对于小城镇交通出行调查的研究,已有研究从出行次数、出行时间、出行目的和方式、高峰小时等方面分析小城镇的居民出行特征,并进行总结,用于引导小城镇建设(赵慧、严凌,2012);另有研究分析了小城镇居民的出行特征和未来小城镇出行方式结构的构成趋势,提出了小城镇发展的新模式,即均衡发展的模式(董菁菁等,2013);还有的研究以某小城镇为例,对小城镇居民出行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了未来交通发展的初步策略(许源,2015)。
1.3.小结目前对于小城镇交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路网结构优化和交通出行特征方面。
其中道路网优化研究主要运用指标定量分析建立相关模型,提出优化建议;或者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定性分析小城镇现有交通问题,提出交通优化策略,但结论主要关注道路网络、交通发展策略等方面,对于小城镇人性化交通空间的关注普遍较少。
在小城镇交通出行特征研究方面,往往以某个城镇为例进行研究,调研样本存在一定局限性,不能概况说明全国小城镇居民出行的普遍特征。
2研究样本及数据调查2.1.调查样本的选取本次调研涵盖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
住建部村镇司在全国范围内随机抽样了121个镇进行实地详细调查。
此次调查样本覆盖较广,本论文选取研究对象为小城镇镇区居民,既实际生活在镇区的居民。
2.2.数据获取与调查内容每个镇抽样120户家庭进行入户详细调查,共调查了12000多户小城镇家庭,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回收有效数据。
在此次调查中小城镇交通方面的调查内容为被调查者的日常出行特征,包括出行方式、出行时间、出行目的、出行频率等,以及小城镇交通空间特征,包括道路宽度、路网密度、主干路间距等。
3小城镇居民出行特征3.1.出行方式小城镇居民出行方式由于出行目的的不同有所差异,但出行方式的占比仍然呈现一定的规律。
普遍来看,小城镇居民出行以步行为主,约一半的出行依靠步行;其次,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和摩托车出行也普遍较多;公交车和小汽车出行方式占比相对较少。
总体上看,小城镇居民出行方式以慢行交通为主,另外电动自行车和摩托车等小型交通工具也是小城镇居民的首选出行方式。
以上慢行或微型机动车出行方式占比约75%(表2)。
小城镇居民家庭拥有的交通工具类型也间接反映了人们的出行方式。
本次调查显示小城镇居民36%的家庭拥有自行车,占比最多;其次是摩托车和电动自行车,各占24%。
小城镇居民拥有这三类交通工具的家庭占比达到84%(图1)。
表 2 小城镇居民各类活动交通出行方式图1小城镇居民家庭拥有交通工具情况本次调研小城镇居民出行目的包括去县城和去市区两个层面。
小城镇居民去县城和市区的主要出行目的包括工作、购物娱乐、送货进货、会亲访友、就医看病、接送孩子和办事等。
本次调查发现购物娱乐是小城镇居民去县城区最主要的出行目的,占比28%;其次是会亲访友,占比21%;此外,看病就医和办事(审批等)占比都达到15%以上(图2)。
小城镇居民去县城和去市区的出行目的占比分布基本一致(图3)。
由此可见,县市级的公共服务中心满足了小城镇居民在购物娱乐、医疗、教育这三方面的公共服务设施需求,同时也表明加强小城镇与县市城区的交通联系十分必要。
图 2 小城镇居民去县城主要目的图3小城镇居民去市区主要目的3.3.出行频率出行频率反应单位时间内出行次数、出行便捷程度以及交通活力。
本次调研由于涵盖的内容较多,对于出行频率只采用简单的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了小城镇居民去县城和市区的出行频率。
调查结果显示,镇区居民去县城的频率以一个月到半年一次为主(图4),去市区的频率主要集中在半年以上(图5)。
由此可见,受到距离、公共服务需求以及交通便利程度的影响,小城镇居民与县城的交通联系更为密切。
图 4 小城镇居民多久去一次县城图 5 小城镇居民多久去一次市区出行时间是反应出行便利程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本次调研发现小城镇居民各类活动的出行时间以10分钟以内为主,90%的出行集中在30分钟以内(表3)。
这与小城镇居民大部分采用慢行交通方式出行相吻合。
另外,很多小城镇镇区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与商业用地集中在居住区周围(图6),所以小城镇与城市居民的出行时间相比普遍较短。
表3小城镇居民各类活动的出行时间情况图 6 本次调研小城镇用地情况举例4小城镇人性化交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4.1.慢行交通占有较大出行比例步行和自行车是小城镇居民出行的主要方式。
特别是在镇区内部,由于镇区用地规模较小、用地功能布局也较为集中,比较适合步行或自行车短距离出行。
所以小城镇较大的慢行出行比例给人性化的交通空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对大城市交通发展重点逐渐由机动车交通转向慢行交通发展的新形势,小城镇应该及早做好发展慢行交通的准备,利用现状小城镇居民普遍选择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的基础,更好的建设人性化的交通空间。
4.2.固定思维模式下的路权分配在小城镇的交通规划与管理中,顶层管理者往往仍然固守传统的以机动车为主的交通发展思路。
“贪大求快”是不少地区交通发展追求的目标,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大路网、宽马路、快车速”成为很多城镇发展的样板。
受到一些大城市机动车占主导的出行结构的影响,很多小城镇的管理者也固守陈规的认为现阶段是机动车发展的快速时期,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仍然处于附属地位。
这就表现在道路断面上,很多地方的道路由多条机动车道构成,而留给步行和自行车道的宽度很少,还有一些道路只区分上下行车方向而不设置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分隔,机动车优先分配道路空间,步行和自行车需求往往被忽略。
4.3.高度混合的交通空间功能高度混合的交通空间。
小城镇道路分级较少,交通性与生活性道路分工不明确。
这就造成了多种车辆与行人混行,不同出行方式之间速度差异较大,威胁交通安全。
此外,小城镇由于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的限制,商业和公共服务设施的等级较低,覆盖半径比较小,进而造成用地功能比较混合,具体表现为商业或公共服务用地一般集中在居住区周围。
特别是小型商业一般是沿街布置的。
小城镇一般只有一条或几条干路,而较多的公共服务功能用地都集中在有限的几条干路的交通空间周围。
这就造成了交通空间功能的多样化。
既要满足行人和车辆的通行需求,又要提供人们购物、上学、办事等多种功能的混合空间。
在如此高度功能混合的交通空间里,为了使行人与机动车合理分配道路空间,并使各类活动有序进行,设计更加人性化的交通空间显得十分必要。
4.4.既有设计标准盲区目前小城镇交通设计主要参照的相关规范包括《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镇规划标准》中对镇域交通系统的道路分级、道路宽度、行车速度、人行道宽度等内容提出了规划设计指标,但对道路断面、人行设施等具体方面没有涉及,对人性化交通空间关注不够;《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标准GB50220-95》中对城市道路级别里宽度有明确要求,并对自行车道的宽度、速度、间距以及自行车道路设施有着较明确的要求,但《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标准》是基于城市大规模的车流与人流量进行考虑的,在尺度和细节等方面不能满足小城镇的特殊要求。
表4《镇规划标准》中镇区道路规划技术指标表5《镇规划标准》中镇区道路系统组成5小城镇人性化的交通空间优化小城镇居民广泛依赖慢行和小型机动车出行的特征十分明显。
小城镇管理者固守以机动车为本的道路建设的陈旧观念没有改变。
目前小城镇街巷空间设计规范过于粗糙,细节设计无章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