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
77
第三编
交通发展与交通规划2.2 社会经济发展趋势
根据巫溪县总体规划及“十二五”发展基本思路,巫溪将强化与周边市县在经济发展和人才交流等方面的互动协作,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共同延伸产业链,实现资源、市场共享。
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加快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
同时根据巫溪旅游资源丰富的特点,大力发展旅游业,形成以运动、休闲、度假、探险、观光和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旅游产业集群。
根据增长趋势,预测2020年人均GDP将达到约4 000美元的水平。
机动化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而且当人均GDP超过3 000美元时,机动车将加速进入普通家庭。
现状巫溪机动车拥有量约3.8万辆,但摩托车所占比例高达74%,私家小汽车拥有量还很低。
预计至2020年,全县机动车总量为6.5万~7.5万辆,比现状约增长1倍,摩托车仍将占总量的一半,私家小汽车拥有量将达到每6~7户拥有1辆的水平。
2.3 交通需求特点分析
根据《重庆市巫溪县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巫溪城区规划为“一城三组团”的空间格局,县城可建设面积为10.87 km2。
规划范围内常住人口为15万人,估计流动(含旅游)人口约为1.8万人,其中凤凰镇(城市拓展区)人口约为3万人;规划工作岗位9万个。
巫溪县人口和工作岗位分布如图2、图3所示,可以看出,人口、工作岗位分布不平衡。
预测在旅游旺季,巫溪县城日均出行总量约为45万人次,早晚双高峰小时出行量约占全天出行量的25%。
2.3.1 出行生成
早高峰小时,居民出行总量为4.5万人次(单向),若考虑流动人口出行,高峰小时最大断面人流量为1.4万人次;晚高峰小时,居民出行总量为5.5万人次(单向),若考虑流动人口出行,高峰小时最大断面人流量为1.5万人次(图4)。
2.3.2 方向分布
这种人口、工作岗位的不平衡将导致组团之间的交通需求较大,势必对组团间道路的通行能力及可靠性的要求大大提高。
县城内部出行的方向分布如图5所示,据相关数据统计,县城—县域、县城—对外的出行量仅占总出行量的18%,交通出行主要是县城内部出行,组团间出行的比例较大。
2.3.3 出行距离
由于县城为狭长的带状布局,再加上土地利用人口、工作岗位的分离较为严重,故跨组团出行的居民平均出行距离较长,约为4.2 km。
其中,10%的居民出行距离在1 km内,65%的居民出行距离在5 km内,95%的居民出行距离在10 km内。
自行车的最佳出行距离在5 km内,公交车的最佳出行距离为10 km,故发展自行车和公交车交通是经济合理的。
根据各类交通模式适宜的出行距离选择以绿色交通适应未来城市发展。
不仅如此,出行
图1 巫溪县城市发展格局
78
79
第三编
交通发展与交通规划(4)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以摩托车为主要的交通工具,对公交车没有深厚的情感。
现状摩托车的使用已经给巫溪带来了污染、交通秩序混乱等不良影响,也与绿色交通、低碳生态城市的定位不符。
未来随着城市的不断延伸,组团间长距离出行将增加,如何将人们从依赖摩托车出行转为使用公共交通是一个挑战,其出行行为的改变需要引导。
3 规划策略
3.1 构建绿色低碳环保小城
根据巫溪地处渝、陕、鄂三省交界的地理位置及自身的特点,同时考虑三峡库区的影响,巫溪比较适合作为一个大都市外的绿色环保城市的定位。
在巫溪城市总体规划中,亦提出“把巫溪县城建成经济繁荣、交通便捷、文化繁荣、生活舒适、环境优美、富有地方特色的山区边贸、旅游型城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将巫溪县建设成为三峡库区重要生态保护屏障,构建巫溪县高品质人居环境”“建设成为渝东北地区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生活舒适的山水园林城市”的目标,可见绿色、低碳、环保城市是未来巫溪的主要发展方向。
交通规划的目标即利用绿色交通系统服务宜居、宜游的秦楚明珠,结合地形进行公共设施合理配置和规划,积极引导居民使用绿色出行方式,营造具有巫溪特色的、环保宜人的交通出行环境,便利居民生产生活,形成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县域中心城市。
3.2 制定适宜的组团发展策略
巫溪县城整体呈带状,由于山水相隔及发展时序,形成了老城—赵家坝、马镇坝、凤凰三大组团。
老城—赵家坝位于两河交汇处,坐落在山地中,高低起伏较大,居住类用地较多,整体面积不大,适合步行的出行方式。
马镇坝与赵家坝以山脉相隔,两地之间的连接道路形成“道石千湾”的优美景观。
马镇坝新城为县域政治中心,地势相对平坦,县城办公、商业等用地相对集中,在交通上考虑支线接驳线路串联组团内主要网点,并与组团间骨干线路接驳。
凤凰组团以工业用地为主,辅以配套用地,在交通上可考虑在上下班时段开设组团内接驳支线,连接组团内主要工厂企业,并联系骨干线路。
3.3 推行慢行交通发展策略
为实现这一策略,根据交通面临的挑战,制定相关的交通发展政策:即以先进的规划设计理念,生态的交通发展政策,以及高效的交通管理策略实现县城交通绿色出行。
巫溪境内重岗复岭,溪流纵横,旅游资源丰富,自古作为“巫文化的鼻祖、采盐业的摇篮”,历史文化也很丰富。
可以说辖区内既有瑰丽多彩的自然风光,又有神秘古朴的人文景观。
对于交通的建设,需在满足交通需求的基础上,保留巫溪的自然景观,并让更多的人能了解巫溪的历史文化,要协调好交通设施建设、经济发展与传播发扬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对巫溪这一座以环境取胜的、相对偏远的中心城镇来说,大城市的交通发展策略并不适宜完全照搬。
发展交通系统,既要能保证巫溪本地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又要能保持巫溪本地的特点才是最重要的。
从交通角度看,要提倡以人为本的道路系统设计,提倡小尺度的街区,既可以增强活力,提高步行可达性、舒适性,又能让居于其中的人感受到小城镇带来的舒适感和安全性。
因此,除了依据道路的服务功能划分道路等级外,还应该特别注重道路断面的设计,应采用公平均衡的设计,平衡道路上机动车与慢性交通的关系。
另外,还应和沿线区域的山水结合,形成一路一景的景观风貌。
慢行出行在小城市中的比例相对较高,规划给予了充分重视,结合城市主要景点、公园、城市绿地及河流走向,建设有特色的慢行通廊(图6)。
结合慢行通
80
81第三编
交通发展与交通规划图8 巫溪县公共交通高分担时的晚高峰流量与负荷
图9 巫溪县公共交通服务范围
公共交通分担占20%,小汽车分担占14%,其余为慢行交通等,此时的晚高峰路网流量与负荷如图7所示,可以看出城市内部不少道路交通负荷较高;②公共交通高分担时,公共交通分担占30%,小汽车分担占11%,此时拥堵路段较少,仅有0.28 km,仅需对个别路段及交叉口进行调整改造,该方案对环境的影响小,此时的晚高峰路网流量与负荷如图8所示。
根据公交车规划方案,骨干线以500 m服务范围、支线以200 m服务范围计算,公交线路可覆盖89.2%的县城区域,服务88.3%的人口(图9)。
4 结语
巫溪县交通规划紧密把握巫溪的特点,紧扣生态城市这一规划目标,重视慢行交通并和旅游交通紧密结合;努力引入现代交通的理念,减少摩托车无限制发展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使用新型有特色的公共交通系统,营造和谐绿色的城市环境,使古老的城市焕发新的色彩。
[参考文献]
[1]纪立虎.小城镇交通特征研究[J].城市交通,2001(4):22-24.
[2]重庆市人民政府.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EB/OL].http://www.cq.gov.cn.[3]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重庆市巫溪县城市总体规划[Z].2007.
[4]重庆市万州区规划设计研究院.重庆市巫溪县控制性详细规划[Z].2008.
[5]刘辉.巫溪城市特色符号[J].城乡统筹,2011(4):82-85.
[6]刘晓星.生态城市的低碳交通模式探讨[J].绿色科技,2011(8):1-3.
[7]Anna Francis and Hayley Bell Bioregional Consulting. The Impact of Transport Sustainable Transport
Report[R].2008.
[8]王研.慢行健康小城镇设计策略[J].小城镇建设,2011(7):29-33.
[9]吴建平.城市轨道交通和慢行系统交通规划类优秀获奖项目点评[J].规划师,2011(2):8-13.
[10]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现代有轨电车技术标准[S].2009.[作者简介]
李德慧,博士,美国柏诚集团签约交通顾问人员。
王江燕,美国工程师协会注册工程师,柏诚工程技术(北京)有限公司规划总监。
岳 鹏,柏诚工程技术(北京)有限公司规划部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