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炎症
C.嗜酸性粒细胞:
(三)增生
在致炎因子的刺激下,炎症局部细胞增殖,细 胞数目增多,称增生。 主要是慢性炎症时的病变。
常以实质细胞和间质细胞增生为主
作用:损伤修复 粘连硬化
炎症的基本病变 A.变质、坏死、再生 B.变质、渗出、增生 C.变性、坏死、渗出 D.变性、渗出、修复 E. 变质、渗出、化生 B
导入 患者,男,40岁。颈部长一“疖”,红、肿、 热、痛,10天后局部红肿发展至手掌大,体 温38℃,局部手术切开引流。当晚即恶寒、高 热、头痛,次日体检发现患者轻度黄应,肝 大、脾大,体温39.5℃,WBC计数21.0×109/L 。 请问:1.患者颈部患“疖”处为什么出现红 、肿、热、痛? 2.患者为什么出现恶寒、高热、头痛、肝大 、脾大及白细胞计数增多?
新生毛细血管高通透性
渗出液与漏出液的比较
渗出液 形成原因 炎症 漏出液 非炎症
蛋白质含量
比重 细胞数 Rivalta实验 凝固
>25克/升
>1.018 >500个/升 阳性 能自凝
<25克/升
<1.018 <100个/升 阴性 不能自凝
透明度
混浊
澄清
胸膜漏出液与渗出液
第五章 炎症
渗出液的意义:
血流量增多,导致局部动脉性充血。
1.血流动力学改变
(3)血流减慢、停滞
血液浓缩 白细胞靠边 渗出物压迫 白细胞附壁
管腔变窄
(一).血流动力学变化
正常血流 血管短暂收缩后扩张,血流加快
血管进一步扩张,血浆渗出, 血流开始变慢,
血流变慢,白细胞游出血管外
血流显著变慢,除白细胞游 出外,红细胞也漏出
主的全身性病理过程。
血管反应是炎症过程的主要特征和防 御的中心环节
炎症=损伤+抗损伤、修复 炎症的意义 : 是机体重要的保护反应 , 抗损伤和修复作用,又能引起机 体不同程度损伤
第一节
2. 物理性因子 3. 化学性因子
炎症的原因
1. 生物性因子----最常见的原因,又称感染
4. 免疫反应
一、炎症的原因:
渗出物
1. 渗出液
在组织间隙----炎性水肿
在体腔--------炎性积液
在表面--------炎性卡它
2.
3.
蛋白质
炎细胞
第四章 炎症
渗出过程:
1. 血流动力学改变 2. 血管通透性增加 3. 白细胞渗出
1.血流动力学改变
(1)细动脉痉挛(短暂) 神经调节 (2)血管扩张、血流加速
细动脉扩张、性介质及作用
来 源 种 类
血管扩张 + + + 血管通 透性↑ + + + + + + + + 趋化 作用 组织 损伤 发 疼 热 痛 肥大细胞、血小板 肥大细胞、血小板 细胞质膜磷脂成分 白细胞、肥大细胞 组 胺 5-羟色胺 前列腺素 白细胞三烯
中性粒细胞
T淋巴细胞
溶酶体成份
淋巴因子
+
+
+
趋 化 作 用
损伤部 位
趋 化 作 用
损伤部 位
白 细 胞 渗 出 过 程
(2)白细胞在炎症局部的作用
吞噬作用 免疫作用 组织损伤作用
①吞噬细胞的种类:
A. 嗜中性粒细胞:小吞噬细胞
B.巨噬细胞
巨噬细胞意义:
① 急性炎症后期
② 慢性炎症
③ 非化脓性炎症
④ 病毒感染 ⑤ 寄生虫感染 ⑥ 菌未杀灭、繁殖、随巨噬细胞 游走、 扩散
(二)、渗出性炎 根据渗出物的主要成份再分类: (各型可共存或转化) 1、浆液性炎 2、纤维素性炎 3、化脓性炎 4、出血性炎
1.浆液性炎 以浆液渗出为主,内含有清蛋白,少量纤维 蛋白,中性粒细胞和脱落的上皮细胞,属于急性 炎症早期。 表现: 组织间隙──炎症水肿(如蚊虫叮咬) 浆膜腔───积液(如结核性胸膜炎) 粘膜面───浆液性卡他(如感冒早期) 皮肤── 烫伤→水泡;水痘;带状疱疹。
+
+
+
血浆蛋白质
补体系统 凝血系统
缓激肽
补体C3a、C5a 纤维蛋白多肽
+
+
+
+ + + +
+
纤溶系统
白细胞
2018/5/6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氧自由基
+
+
+
19
第四章 炎症 (二)渗出
概念★
血管外 组织间隙 体腔 体表 黏膜表面
液体
蛋白 白细胞
渗出是炎症最具特征性的变化 是消除病因和有害物质的重要环节
部位的过程称为白细胞的渗出。
(1)白细胞的渗出过程:★
① 白细胞的边集和附壁:白细胞 从轴流→靠边(边流)→沿内皮细胞
表面翻滚→附壁
白细胞黏附:
白细胞表面的细胞粘附分子和内皮细胞 受体特异性结合,使之牢固的粘着
白细胞游出: 形成伪足→伸入内皮细胞间隙→游出
④趋化作用:
在趋化因子作用下,沿组织间 隙作定向移动
致病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链球菌等。
部位:皮肤、粘膜、浆膜、脑膜、各器官
脓液:即脓性渗出物,由大量变性坏死的白细胞(
脓细胞)、细菌、被溶解的坏死组织碎屑和少量浆液
组成
1、脓肿
脓肿定义:器官组织内局限性化脓性炎
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分类:1)疖:单个脓肿 2)痈:多个脓肿 3)窦道:只有一个开口的管道 4)瘘管: 有多个开口的管道
疖
窦道与瘘管
化脓性腹膜炎
化脓性脑膜炎
肺 脓 肿
溃疡
窦道
瘘管
脑脓肿
脓肿的结局
小 大 吸收消退 切开排脓引流,穿破排出;
肉芽修复
2、蜂窝织炎
定义:发生于疏松结缔组织中的弥 漫性化脓性炎 致病菌:溶血性链球菌
部位:皮下组织、粘膜下、肌肉间 和阑尾
化脓性阑尾炎
蜂窝织炎与脓肿的比较
1. 急性炎症:起病急、进展快、多以变质、渗出为主 、浸润细胞主要为中性粒细胞 2. 慢性炎症:病程长(数月、数年)、多为增生为主 、浸润细胞主要为淋巴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
3. 亚急性炎症:较少见,介于急、慢性之间的炎症。
二、炎症的病理分类 1. 变质性炎 2. 渗出性炎 3. 增生性炎
(一).变质性炎
⑴有利: ①稀释毒素,带走有害物质,减轻损害。
②带来抗体,补体等杀菌物质和营养物质。
③渗出的纤维素,有利于WBC吞噬和组织修复。
④渗出的病原微生物和毒素,可刺激体产生免疫。
第四章 炎症
渗出液的意义:
⑵不利 ①渗出液太多,压迫器官 ,影响功能。 ②纤维机化,引起粘连。
3、白细胞的渗出
白细胞从血管内穿过管壁到达损伤
防 御 反 应
局部病变:
变质
变性、 坏死
渗出
(血管)抗体、 白细胞
增生
实质细胞 肉芽组织
损伤
抗损伤
修复
临床表现:红、肿、热、痛、功能障碍
趋 化 作 用
损伤部 位
白 细 胞 渗 出 过 程
炎症的渗出主要由于 A.血液动力学改变 B.血管壁通透性改变 C.小静脉血栓形成 D.循环血量增加 E.组织间液比重降低 B
⑵、外周血WBC改变:
炎症介质作用下的防御反应
不同病原菌感染引起不同类型的WBC增加
急性化脓——中性粒细胞↑
慢性肉芽肿——巨噬细胞↑
病毒感染——淋巴细胞↑
变态反应性炎及寄生虫感染——嗜酸性粒细胞↑
(3)单核巨噬细胞增生 病原体、组织崩解产物→全身单核巨噬细胞 系统→巨噬细胞增生→肝、脾、淋巴结肿大 (4)实质器官的改变 炎症严重时,心、肝、肾等器官的实质细胞 可发生变性、坏死。
第四章 炎症
第一节 炎症的原因 第二节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第三节 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 第四节 炎症的类型 第五节 炎症的结局
重点:炎症的表现和发生原因 难点:炎症的病理变化和结局
第四章 炎症
热
红
肿
痛
机 能 障 碍
第四章 炎症
概念:
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各种
致炎因子引起损伤所发生的以防御为
• 以组织细胞的变性、坏死为主要病变的炎症。
病因:
毒素、病毒,变态反应及传染病 部位: 心、肝、肾、脑、脊髓等实质性器官 举例: 乙脑、肝炎、阿米巴病
病毒性肝炎
变质性炎
乙脑、肝炎、阿米巴病
渗出性炎
浆液性炎、纤维素性炎、化脓性 炎、出血性炎
增生性炎
慢性炎症
2014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炎症性质是 B A、纤维素性炎 B、变质性炎 C、化脓性炎 D、肉芽肿性炎 E、出血性炎
⒋异常免疫反应: •异常免疫反应所造成的组织损害而引起各种类型 的免疫反应性炎症。
第二节、炎症的局部基本病理变化:
损伤性病理过程
1.变质 2.渗出 3.增生
急性炎症或炎症早期 慢性炎症或炎症后期
抗损伤和修复为主病理过程
(一)变质
局部组织、细胞的变性和坏死。
致炎因子直接作用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炎症反应产物
第四章 炎症
第一节 炎症的原因
第二节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第三节 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 第四节 炎症的类型 第五节 炎症的结局
趋 化 作 用
损伤部 位
第三节、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
(一) 炎症的局部表现为: 红(血管扩张充血) 肿(液体、细胞渗出↑) 热(血流快、产热↑)
痛(胀压、炎症介质)
小 静 脉 内 皮 细 胞 收 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