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支睾吸虫
三、致病
1. 临床症状
(1) 带虫者(轻度感染者) 可无明显的临床症状,或症状较轻
微。 (2) 消化系统的症状(中度感染者) 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疲劳乏力、肝 隐痛、肝肿大、腹痛腹泻、消瘦等。
1.临床症状
(3) 继发性细菌感染胆管炎、胆囊炎。 (4) 胆结石。 (5) 晚期症状(严重感染者)肝硬变,腹 水。 (6) 过敏反应(重感染的早期症状) 寒战、高热、肝肿大、黄胆、嗜 酸性 粒细胞数升高等。 (7) 侏儒症。
3. 防治
关键抓住经口感染这个环节。 个人卫生:不吃生的或不熟的鱼。 饮食卫生:生、熟刀具要分开。 普查普治:治疗药物为吡喹酮。 加强粪便管理:不要用粪养鱼。
华枝睾吸虫成虫切片
2. 免疫诊断
皮内试验 ELISA 间接血凝 对流免疫电泳 补体结合试验
3. 其他
超声波
五、流行防治
1. 分布 东南亚
我国除青海、甘肃、宁夏、新疆、内
蒙、西藏外,其他各省市均有。 华东地区感染率5%~15%,个别地 区达到46%。
2. 流行原因
(1)生食或半生食鱼虾: 鱼生、鱼生粥、活虾。 生熟刀板不分。 (2)中间宿主广泛存在。 (3)粪便处理不当是主要 因。 (4)保虫宿主大量存在。
从豆螺体内逸出活尾蚴。
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虾
尾蚴在水中游动,遇到淡水鱼、 虾,侵入鱼体内发育为囊蚴。
华枝睾吸虫囊蚴
圆形,略带淡黄色,囊壁中等厚,囊内有童虫, 童虫可见口、腹吸盘,部分肠管和排泄囊。
二、生活史
1. 成虫寄生部位 2. 感染期 囊蚴 肝胆管内
3. 感染方式
经口感染。 4. 中间宿主
生吃了含有囊蚴的淡水鱼虾,
第一中间宿主:豆螺、沼螺毛
蚴、胞蚴、雷蚴、尾蚴)。 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虾。有些地区,淡水
鱼的感染率达100%。
二、生活史
5. 保虫宿主 哺乳动物匀可以,以犬、 猫为最多。 6. 从感染到粪中查到虫卵,犬与猫需25~ 30天;鼠平均21天;人约1月。 7. 成虫寿命 20~30年。在犬与猫体内, 成虫产卵1100~2400个/条/日。 8. 生活史类型属世代交替型。
睾丸
肝吸虫活成虫
从感染பைடு நூலகம்物肝胆管中取出的活动虫体
肝吸虫虫卵(egg)
卵小,形似芝麻, 黄褐色,壳稍厚, 卵 盖 ( operculum) 周围的卵壳增厚, 形成肩峰,卵后端 可见一个小疣状突 起,卵内为成熟的 毛蚴。
卵盖 毛蚴 疣状突起
肝吸虫生活史
华枝睾吸虫毛蚴
纺锤形,体表被以密集的长纤毛。
肝吸虫感染动物肝脏标本
成虫主要寄生在肝胆管内,寄生时间长, 感染重时,胆管可出现局限性扩张,管壁增厚, 大量虫体阻塞胆管,使胆汁淤滞,容易合并细 菌感染,而引起胆管炎和胆管肝炎。画面中肝 胆管内可见虫体断面。
2. 致病原因与机制
病变主要发生在肝胆管 (1)致病原因 由虫体机械性刺激作用;虫体 阻塞作用;虫体代谢产物和分泌物 作用。
2. 致病原因与机制
(2)致病机制 胆管上皮细胞脱落、增生、管壁变 厚,管腔变窄,大量虫体寄生引起 胆管阻塞,胆汁淤滞和胆管扩张, 引起阻塞性黄疸。 其周围组织纤维增生,引起肝肿, 甚至胆道炎症。 虫卵、死亡虫体及脱落组织碎片易 引起胆石症。
四、实验诊断
1. 病原检查
(1)粪便直接涂片法。 (2)各种集卵法(水洗离心沉淀 法,硫酸锌漂浮法)。 (3)十二指肠引流法。
华枝睾吸虫第一中间宿主:豆螺
虫卵被豆螺吞食后, 在螺体内孵出毛蚴, 经胞蚴、 雷蚴,发育为尾蚴,成熟尾蚴从螺体逸出入水。
华枝睾吸虫胞蚴
长袋状,无口及咽,虫体内有胚细胞和正在发 育的雷蚴。
华枝睾吸虫雷蚴
长袋状,体前端有咽及原肠,虫体内有胚细胞 和正在发育的尾蚴。
华枝睾吸虫尾蚴
尾蚴由体部和尾部组成。
华支睾吸虫 Clonorchis sinensis
简称肝吸虫
华支睾吸虫成虫寄生人体肝脏的胆管内,
引起华支睾吸虫病(clonorchiasis), 又称肝吸虫病。
华 支 睾 吸 虫 成 虫 结 构 图
一、形态
1. 成虫 2.虫卵
高倍 低倍
华枝睾吸虫成虫
成虫(adult) 卡 红 染 色 标 本 ( carmine stain) 体型狭长,背腹扁平,半透明, 口吸盘(oral sucker) 稍大于腹吸盘(ventral sucker), 肠分二支, 伸到虫 体后端, 生殖系统中受精囊 和劳氏管明显, 睾丸分支状 , 在虫体后1/3处, 前后排 列。 口吸盘 腹吸 盘 受精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