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康德(摘自豆瓣@自由以太的日记)(康德的)感性,知性,理性是三个不同的概念。
感性是直观的能力,知性提供范畴(比如质量体积,颜色)等等,而理性是原则的能力。
感性和知性针对的是表象,也就是这两者协作,形成知识。
感性提供内容,知性提供范畴。
而理性针对的不是知识,他为知识提供整体性和归宿。
它针对三个理念:自我,世界,与上帝。
这三者都不是知识的对象。
他们是关于存在的(也就是本体),他们不属于直观的范畴,所以不能形成知识,但可以提供思维和述说,哲学就是这样的东西。
知性为自然立法,讲的就是康德的所谓的“哥白尼式的革命”,过去的哲学追求的是人类的认识尽可能地符合对象,才能形成知识。
而康德把他反了过来,认识对象只有符合人类的认识范畴才能形成知识,这里的认识范畴就是知性。
比如关于一把椅子的知识,他的材质,体积,重量,这些都是认识的范畴,没有这些范畴我们就无法得到关于这把椅子的知识。
康德把对象划分为现象和本体。
我们只能认识现象。
所以知性为自然立法,等于是限制了人类的知识。
而理性为自身立法,理性我在上面说的,他针对三个理念:自我,世界与上帝。
不针对知识。
(也就是不针对表象)。
他针对本体。
理性为自身立法,讲的就是他三个公设之一:上帝存在,灵魂不死,意志自由中的意志自由。
人类在自然界,受自然法则的约束,认识时受自身范畴(知性)的约束,因此他是有限和不自由的。
但人在精神领域(自我),他拥有选择的能力,而理性促使我们按照道德法则去行动,这里的道德指的就是为普遍立法,康德提出了著名的“(绝对)范畴律令(KategorischerImperativ)”:“要这样做,永远使得你的意志的准则能够同时成为普遍制订法律的原则。
这就是理性为自身立法。
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人完成了某种超越性,实现了自由。
康德的一句名言,也有助于理解:我们有必要为知识划定界限,以便给宗教和信仰留出空间。
-----------康德的哲学体系:“三大批判”康德的“三大批判”构成了他的伟大哲学体系,它们是:“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年)。
“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助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问题其实是无解的。
对于康德来说,要想回答我们能知道什么这个问题,就要首先看看认识者和被认识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古典哲学中的真理被看成是语言与事物的一致相应,康德问道:这种一致如何才成为可能?事物是具体的和物化的,而语言是抽象的,这两种东西怎么会一致?实际上人的感知提供的只是物体的某些特性,如质量、体积、形状、数量、重量、运动速度等,没有这些特性,我们就无法对物体展开想象。
这是物体的主要特性。
物体还有其它从属特性,如颜色、声音、味道和温度感觉等,这些从属特性虽然是物体的一部分,但是人们可以进行不同的想象。
例如我们可以把一张蓝色的桌子想象成绿色的桌子。
这种主要特性和从属特性的区别让人进一步问:外部世界真实状况究竟是什么?因为如果我对物体的某些特性可以进行不同的想象,也就是说这些特性似乎只在我的感知中存在,我怎样才能肯定世界只不过是存在于我的头脑当中?因此,语言与事物的一致(真理)似乎只有在人的头脑中才成为可能。
这当然是令人绝望的极端怀疑主义。
如果人们不甘于接受这一观点该怎么办?也许一种我们无法认知的外部世界确实存在,那我们又该怎么办?康德以前,哲学家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就是把这一问题推给上帝:我们的思想与外部世界一致,因为这是上帝愿意这样安排的。
但问题是:我们怎么知道上帝让我们看到的事物就是事物的本来面目?康德把这个问题彻底给颠倒了。
在此之前,人们让认识向外部事物看齐,而康德说,如果我们颠倒一下,让事物向我们的认识看齐,该会如何?康德把这一思维方法与哥白尼的“日心说”相比较:哥白尼以前,人们认为一切星球围着我们地球转,哥白尼却说,我们地球是在围着其它星球转。
康德带来了哲学上的哥白尼式转变。
他说,不是事物在影响人,而是人在影响事物。
是我们人在构造现实世界,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人比事物本身更重要。
康德甚至认为,我们其实根本不可能认识到事物的真性,我们只能认识事物的表象。
康德的著名论断就是:知性为自然立法。
他的这一论断与现代量子力学有着共同之处:事物的特性与观察者有关。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研究了人类感知的形式,即空间和时间。
存在于时间和空间里的物质被人类的理解力加工为经验,而康德把人类理解力的形式称为“(绝对)范畴”,这些人类理性的形式中包括人们对灵魂、世界和上帝的设想,康德把它们理解为某种制约原则,人们的经验世界就是通过这些原则得以构造。
康德的先天逻辑范畴表如下:1.量的范畴统一性、多数性、全体性2.质的范畴实在性、否定性、限制性3.关系范畴实体与属性、原因与结果、作用与反作用的相互作用4.样式范畴可能性——不可能性、存在性——不存在性、必然性——偶然性“纯粹理性批判”研究的人类如何认识外部世界的问题,而康德1788年发表的“实践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伦理学的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做?简单化地说,康德告诉我们说:我们要尽我们的义务。
但什么叫“尽义务”?为了回答这一问题,康德提出了著名的“(绝对)范畴律令(KategorischerImperativ)”:“要这样做,永远使得你的意志的准则能够同时成为普遍制订法律的原则。
”康德认为,人在道德上是自主的,人的行为虽然受客观因果的限制,但是人之所以成为人,就在于人有道德上的自由能力,能超越因果,有能力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这就是“理性为自己立法”。
“判断力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可以抱有什么希望?康德给出的答案是:如果要真正能做到有道德,我就必须假设有上帝的存在,假设生命结束后并不是一切都结束了。
“判断力批判”中,康德关心的问题还有人类精神活动的目的、意义和作用方式,包括人的美学鉴赏能力和幻想能力。
实际上康德力求调和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者对于思维与客体的统一,他认为休谟极端的经验主义是必须给予驳斥的。
而康德首次把客体与思维的同一归于“主体的能动性”,这不得不说是德国哲学具有里程碑的一步,费希特更是在康德的基础上,把这种能动性发展到了一种极端病态的“唯我论”。
由于康德没有认识到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而造成自己体系的二元性,不过在康德这一阶段,主体与客体的同一暂时归于主体的能动性,而德国古典哲学则是在后人的批判和发展康德的哲学慢慢建立起来的,不得不说康德的贡献是伟大的。
---------------------------康德认为,空间和时间作为两种先天的纯粹直观形式,其根本的区别在于:空间是外感官的直观形式,时间是内感官的直观形式。
也就是说,通过外感官感到的一切都在空间里,通过内感官感到的一切都在时间里。
借助于外感官(我们内心的一种属性),我们把对象表象为在我们之外、并全部在空间之中。
内感官则是内心借以直观自身或它的内部状态的,它虽然并不提供对灵魂本身作为一个客体的任何直观,但毕竟是一个确定的形式。
内部直观(内直观)在我理解的康德来说是理性的形式。
康德还指出既然“实体”,就有“偶性”(属性),例如:讲人或马这些个体的东西,就要讲它的属性(如马是什么颜色等等),所以有实体就有偶性,这样,“实体”可以并列到“关系”范畴中去。
----------------------------康德的划时代贡献是区分纯粹理性的两种使用——理性的使用和实践的使用,并置实践理性于理论理性之上。
哲学基础经过如此的改造之后,有什么样的后果呢?第一,把人和神的世界与自然物的世界划分了开来,并宣布,神无能过问自然界,社会比自然重要,道德比科学重要。
第二,在人和神的世界中,人比神重要,神只是人设想出来以便于维护社会道德的。
第三,人要坚持道德、思想、信仰,克制情欲以合乎实践理性,这样才配享有幸福。
----------------------------问:康德为什么说知性为自然界立法?答:“知性为自然界立法”就是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中所提出来的哥白尼式革命。
哥白尼把认识的中心从人(地球)转向世界(太阳),打破了人类中心主义的迷梦;康德则恰恰相反,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并不是像经验主义和唯物主义所认为的那样,是不断积累和进化的过程,而是因为人具有某种超越经验(即先验)的认识结构,这就是他归纳出来的12个基本范畴,比如时间、空间、因果关系等等。
他质问经验主义者,如果没有这些先验范畴,认识如何可能?但是他又指出,正因为它们是先验的,所以不能为经验所证明。
通过这番证明,康德也回答了休谟对形而上学的否定和质疑,指出以休谟为代表的怀疑论者对因果关系和整个形而上学的指责是不对的。
----------------------------康德的哲学是先验哲学,他主要探讨“人的知识何以可能”的问题,他把这种探讨分为三个部分:1先验感性论,回答了纯粹数学何以可能的问题(结论是人对空间和时间有纯直观,而空间和时间分别对应了几何和代数)2先验知性论,回答了自然科学何以可能的问题(结论是人拥有“统觉”的能力,即把形形色色的直观材料统一为一个概念的综合能力)3先验理性论,回答了形而上学何以可能的问题(结论是传统形而上学虽然不会受到来自经验世界的阻力,但理性内部却本就具有不可解决的困惑和矛盾,理性宇宙论的“二律背反”就是对这一问题的证明。
于是康德区分了理性的“超验的使用”和“导向的使用”)----------------------------康德对人类认识能力的这三性的规定是这样的。
1,感性包括了时空观念2,知性包括了质、量、度、偶然、必然、因果范畴等十二范畴3,理性是对知性获得的内容加以最后统一的工作。
但是理性的如此工作会导致二律背反。
由此,康德认为在现象世界,理性不能纯粹,否则是虚假的形而上学,不能认识任何事物。
但是在自在之物,道德的领域,理性必须纯粹,否则就败坏了。
----------------------------康德认为,时空的表象具有先验的观念性与经验的实在性。
也就是说,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表象是一切直观的基础,所以,它必然是先于一切经验而存在的。
所以,时空的表象不是物自体带给我们的,而是我们认识主体赋予直观的,是感性经验的“纯形式”,又叫做纯直观(先验的观念性)。
但是,又必须看到,虽然时空的表象是认识主体赋予客体的,但是,它与味觉、触觉等不同,是普遍的,每一个认识主体都必须通过时空的表象来认识客体(经验的实在性)。
此外,康德还通过几何学和算术的普遍必然性来论证他的时空观。
----------------------------休谟时空观的结论是:时间和空间不是实在的,时间和空间的观念是认识者认识实在的物质所产生的观念,时间和空间的观念依赖物质而存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