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线与机位
合理越轴的常见基本形式:
(1)利用被摄对象的运动改变原来的轴线;
(2)利用摄像机的运动跨过原来的轴线;
(3)在轴线两边拍摄的镜头间加插间隔镜头
(中性镜头、空镜头等)
(4)利用双轴线,越过一个轴线,由另一轴 线完成画面空间统一的任务。
二、机位分布三角形原理 Nhomakorabea机位分布三角形原理是拍摄一个场面时, 用以指导机位的分布原理。它的主要作用是确 保各镜头中视觉形象和空间造型的连贯。
如图,三角形底边上二个分镜头的机位【2】与【3】都在对话双方的内侧,分 镜头都是单人镜头。 总机位【1】与两个分机位【2】与【3】镜头连接后,各镜头中出现的人 物数量分别是2、1、1。
【2】与【3】两机位称为内反角机位。
2.外反角机位
外反拍角度,前景的演员背对着镜头,处于后景的演员在 此时是画面表现的主体。 外反角机位构图的空间分配原则是:面对观众的讲话者占 画面的2/3;背向的占1/3,且常常以鼻尖不超出面颊轮廓 线之外为限。 如将背向的人调虚一些,则更能突出讲话者。
如图,两个分机位【4】、【5】都处于对话双方的外侧,都从对话双 方的背后拍摄过肩的双人镜头。 总机位与两个分机位镜头连接后,各镜头中的人物数量分别为2、 2、2。 【4】、【5】两机位称为外反角机位。
3.内外结合角机位
如图,【2】与【5】两个机位,【2】机位取内反角机位,【5】机 位取外反角机位,称为内外反角结合机位。【3】与【4】两个机位也 如此。
4、平行角度和共同视轴
平行镜头,摄影机平行于演员进行拍摄,此时拍摄的画面是演员的侧 面,平行位置只能各拍一个演员。
所谓共同视轴,即两台摄像机在同一光轴上设置的拍摄角度,相连的 镜头中拍摄方向不变,只有拍摄距离和画面景别的变化。由于变焦距 镜头的普遍使用,实际拍摄时也可以运用摄像机的变焦距推、拉“合 二为一”地完成共同视轴上的镜头调度。
以上机位如按【1】、【2】、【3】、【4】、【5】的顺序组接,各镜
头中人物数量构成了3、3、1、2、3的关系。
三、遵循轴线原则拍摄时的调度 方案
1、内反拍和外反拍 2、平行角度和共同视轴 3、在轴线上进行镜头调度
1.内反角机位
内反拍角度,内反拍镜头只表现一个演员,将摄影机放在两个人物之间 对人物分别拍摄,这一效果表现了镜头外的那个演员的视点。
5、在轴线上进行镜头调度
齐轴镜头,齐轴镜头属于内反拍角度一种极端 的位置,将摄影机放在轴线上,两个人物之间 拍摄,此时拍摄的画面为演员的正面镜头。
6.视平线规则
在对话双方不同高度的情况下(如一方站着,另一方坐着),应以平 均高度拍总镜头,以交待二者之间的关系;以仰角度拍摄视点高的人, 表现视点低的人的主观感觉;以俯角度拍摄视点低的人,表现视点高 的人的主观感觉。
轴线规律及机位三角形 原理
一、轴线与轴线规律
(一)轴线
在运动的物体或对话的人物中间可假想一条看 不见的直线,这条直线影响着屏幕上物体运动 方向和人物的相互位置关系,这条无形的线, 叫做“轴线”。
1.动作轴线:与被摄主体运动轨迹相对 应的那条无形的线,就是动作轴线。
2.方位轴线:对于一个不动的人来说,他 目光直视的视线称为“方位轴线”;对于对话 中的两人来说,方位轴线是两人头部的连线。 也称“对话轴线”或“人物关系”。
(二)轴线规律
在拍摄一组互相衔接的镜头时,摄像机的拍摄 方向应限制在轴线的同一侧,拍摄角度在水平 方向上无论怎样变化(竖直方向的角度变化不 在此例),都不允许超越到轴线的另一侧去; 如果跳到另一侧去拍摄,就会产生方向性的混 乱,叫做“跳轴”或“越轴”,这就是拍摄中 应遵循的“轴线规律”。
发生越轴后就会出现下面这样的画面,产生方 向性的混乱。
(一)关系轴线的三角形机位
拍摄一场对话,通常可以设置三个机位,这三 个机位构成了一个底边与关系轴线相平行的三 角形。 在关系轴线两侧各有一个三角形,拍摄时可以 使用其中任何一侧的三角形布置机位,但只能 选用一侧,不能超越关系线到另一侧去拍摄。
图示:
(二)运动轴线的三角形机位
用分镜头表现运动(行走和奔跑),应以运动路线作为轴线,把 机位三角形放在运动路线的同一侧;在拍摄改变方向的运动时, 应在一个镜头中表现出方向的变化。 屏幕上运动的方向,由于画框的限制没有东西南北之分,而是分 为横向(左右运动),垂直(上下运动)、斜向(对角线方向运 动),弧线(环形运动)四种运动形态。不同屏幕运动方向的镜 头相接,表现出不同实际运动的含义。顺势运动,表示实际运动 物体朝一个方向行进;相反运动,表示实际运动物体向相反方向 或相对方向行进。所以在镜头组接时,画面中物体运动的方向必 须遵循一定的法则,否则会给人正确认识运动带来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