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如何塑造健康的人格)

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如何塑造健康的人格)

此表由评阅人填写评价项目满分得分总分教师签字选题正确15论点、论据40材料、数据20写作规范性15论文编号: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论文(土木工程)课程名称:社会心理学论文题目:如何塑造健康的人格学生姓名许志清专业土木工程层次专升本批次 121学号 w320801121062学习中心泰州牧院2012年2月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目录一,健康人格的概念1.1人格的概念 (1)1.2健康人格的概念 (1)二,影响人格的因素 (1)2.1家庭的作用因素 (2)2.2学校教育因素 (2)2.3社会实践因素 (2)三,健康人格形成的条件 (3)3.1正确认识健康人格的标准 (3)3.2培养健康人格的途径 (3)参考文献 (5)【摘要】本文通过《社会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后,结合所学试着从健康人格的概念入手,进一步分析了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和条件,从描述健康人格的主要立足点出发,提炼出健康人格概念的核心内容,并巩固了所学课程。

关键词:健康人格概念核心内容如何塑造健康的人格一,健康人格的涵义1.1人格的概念人格是个体与其所处环境在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基本的特征;“人格是一个人的生理、心里和社会行为诸多方面综合的整体概念,是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和外在行为的总和;人格的形成是离不开社会和文化的,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和特有和自我。

”人格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和时代性,它是身心统一、内外统一的整体,他包括人的各种心里过程、认知能力、人际关系、行为动机、情绪反应、态度信仰、道德价值、审美情趣等人格构成要素。

1.2健康人格的概念健康人格和现实人格不同,它是一种在结构上和动力上都向理想人性发展的人格状态。

健康人格表现出人格的全面性和整体性、稳定性和可变性、社会性和独立性等特征,是多种人格特征的完备结合和有机统一。

健康人格的显著特征主要是:第一,健康人格立足现实又高于现实;第二,健康人格是人们追求的一种价值目标;第三,健康人格是人们通过主观努力能够靠近或实现的状态。

借鉴国内外在健康人格研究中的重大理论成果,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实际情况,健康人格可归结为个体人格结构中的各种成分和特质都能得到和谐、均衡、全面的发展,也即个体的身体、心里、文化等各方面素质都得到协调发展,人格内部各方面不发生对抗、冲突和分裂。

人格处于健康状态,是与社会环境相适应,为其他社会成员所接受而又充分展现主体个性特征的人格模式。

换句话说健康人格是个人在其生活经历中以其生活方式和生活风格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种自我意识,是人的世界观、心理素质、道德修养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和重要标志,也是人能够准确地把握自己、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社会位置以及获得他人尊重和好感的基础。

二,影响人格的因素人格的影响因素比较复杂,既有先天的因素,又有后天的因素。

人格的发展以遗传为基础,后天的环境因素却是影响人格健康发展的关键,对自我价值观、自我控制、自信心、时间管理倾向及创造性人格特点等方面的形成与发展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般来说,人格的影响因素有三方面:2.1家庭的作用因素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制造人格的工厂”。

一方面,家庭把基因素质传递给后代;另一方面,家庭是人的第一个环境,是最早向儿童传播社会经验的场所。

儿童出生后,长期生活在家庭之中,家庭所处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父母的教育观点和教育水平,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儿童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他们所处地位等等,对儿童人格形成都有非常大的影响。

家庭在儿童人格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还体现在家庭是社会关系影响儿童的中介桥梁。

社会上的各种关系都通过家庭影响着儿童,在他们的幼小心灵上打下深深的烙印。

不同儿童在不同家庭中,通过衣食住行和父母的言传身教,逐渐形成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

父母的一言一行在儿童的幼小心灵上都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痕,对他们的人格形成都产生深刻的影响。

有些儿童随同父母劳作,因而,逐渐养成坚毅性、自主性的特点,他们对受苦受难的劳动者则表示极大的同情。

有些儿童则随着父母过着奢华怠惰的生活,整日锦衣肉食,逐渐养成好逸恶劳的习惯,形成欺压、骄横、依赖性等人格特征。

2.2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是通过各种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施加影响的场所。

学生在学校中不仅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也接受一定的政治观点和掌握一定的道德标准,学会了为人处世的方式,形成着自己的个性。

2.3社会实践因素。

人际关系反映着个体或群体寻求满足交往需要的心理状态。

人际关系交往的心理距离接近或拉大,决定于交往双方各自需要的满足程度。

如果交往双方的各自需要交往,并得到满足,相互之间便发生接近的心理关系;如果其中一方对另一方表示不友好,就会引起另一方的不安,双方在心理上就会疏远,甚至处在敌对状态之中,这就拉大了双方的心理距离。

人际关系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心理距离的远近。

当距离增大时,双方将产生心理紧张,长期的紧张会引起身体或心理的反应,他们的行为也将受到影响。

在群体中,如果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全体成员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就会有高度的凝聚力,使全体成员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显示出旺盛的活力。

在亲密的温暖的人和人的关系中,都会心情舒畅。

易于形成活泼、主动、积极等特性,并能发扬个人的独特风格。

如果缺乏这些条件,或者生活在一个矛盾重重的环境中,就会使人有压抑心情,产生无助感和忧伤感,久而久之,就会变得消沉、冷淡。

人们所从事的职业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人的人格形成。

在一定时期内,一个人所从事的某种职业,要求他反复扮演与他所从事的职业有关的角色,进行与自己的职业相称的活动,在长期的磨练中,逐渐形成与其他职业有区别的行为方式和基本的个性倾向。

比如,教师观察问题敏锐,思维有条理,处理问题冷静、机智,组织力较强等特征;服务员的耐心、和蔼、热情、周到的风格;从事文化、艺术工作的文艺工作者,活泼、开朗、富于创造性、情感丰富等特征;科学工作者实事求是的态度,严谨性,论证问题的充足性、独立性等;建筑师具有钻研精神,对周围事物有多方面兴趣,观察事物敏锐、细致,鉴赏力发达,等等。

三,健康人格形成的条件3.1正确认识健康人格的标准健康人格有五个标准,一是和谐的人际关系;二是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三是正确的自我意识;四是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五是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

3.2培养健康人格的途径健康的自我意识的形成,除了要有对自我的正确认知外,还要有健全人格的支持。

培养积极、和谐、健全的人格,对健康的自我意识的发展,将起到良好的生成和促进作用。

那么怎样塑造健康人格呢?一要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

“性格决定命运”。

一个意志薄弱、缺乏克服困难勇气的人,是不能成大才、当大任的,所以我们要培养自信、开朗、勇敢、热情、勤奋、坚毅的人格品质。

二要从小事做起,优化自己的人格。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许多人所具有的优秀的品格都是一点一滴形成的,从小做起,是每个人努力的起点。

乐观的人常常能看到生活的光明面,对前途充满希望和信心,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或学习抱有浓厚的兴趣,并在其中发挥自身的智慧和能力。

即使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也能不畏艰险,勇于拼搏。

三要要融入集体。

马克思说,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

通过与他人交往,可以看到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并从他人那里获得理解、肯定的欢悦。

人格健康的人乐于与他人交往,并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受到他人的尊重与接纳。

三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习惯很重要,好的习惯使人立于不败之地,坏的习惯却足以毁掉人的一生。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要不断地培养良好的习惯。

做人方面,要养成真诚待人、诚实守信、认真负责、自信自强的良好习惯;做事方面要养成遵守规则、讲究效率、友善合作的良好习惯;学习方面要养成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学用结合、总结反思的好习惯。

与此同时,要不断地与坏习惯决裂,不要让恶习损害我们的身体,不要让随地吐痰、随手乱丢垃圾、出口成脏、不注意仪表礼仪等恶习损坏我们的形象,不要让拖拖拉拉、马马虎虎、浪费时间等恶习影响我们的生命质量,不要让迷恋网络、浮躁浅薄等恶习污染我们的心灵。

在生命的过程中,只有不断地“日三省吾身”,不断地除去那些妨碍我们走向完善的荆棘,我们才能有康庄大道可走,才能不断地缩小与成功的差距,逐步形成自己健康的人格,直至获得成功。

孟子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表现出中国人的自尊、自爱的独立人格的意志品质。

鲁迅先生有“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舍身为公的人”,正是在这些伟大人格的影响下,中华民族形成了有理想、重道德、扬正节的优良品质。

“勤劳俭朴,艰苦奋斗”的生活态度。

中华民族历来都是勤劳俭朴,艰苦奋斗的民族,在历史上无论遇到多大的灾难和挫折,勤劳勇敢的中国人都能重新站起来,作为当代的大学生生活在安逸的当今社会更应该铭记勤劳俭朴,艰苦奋斗“成由勤俭败由奢”一直是中华民族谋生的座右铭,也应成为我们大学生成家立事的根本。

传统人格教育理念蕴含在丰富的传统文化当中,通过儒释道等先人学说体现出来,期间所呈现出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无论是对于当代大学生还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去品味和汲取,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更广泛的涉猎中国传统文化,取其所长,弃其所短,为构建健康的人格打下良好的文化底蕴。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健康而幸福的生活越来越多地取决于人类自身的人格健康状况,而且人格的健康发展也是促进社会健康发展的一种力量。

健康人格的塑造,既是当代大学生个人身心健康的需要,更是人格心灵的唤醒,也关系到当前大学生整体素质优化和改革的顺利进行。

大学生自身的人格品质、认知水平将是他们成长发展最重要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

世界大哲学家说得好,素质教育的内涵——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品格。

实在是形象而又深刻。

健康的人格,使人在困苦中品出快乐,在失利时取得成功,在平凡里创造辉煌。

参考文献:[1] LA.普汶.人格心理学[M].郑慧玲译.台北:台北桂冠图书有限公司,1995[2] 许燕.人格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 罗伯特•斯宾雷[M].人格与行为:管理心理学基础.李瑾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