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热钱流入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极其对策分析

热钱流入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极其对策分析

热钱流入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极其对策分析摘要:自2005年汇改以来,大量热钱流入中国。

一方面,使我国的外汇储备出现快速增长,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外汇储备管理的难度增加;另一方面,又使国内基础货币投放快速增加,出现了流动性过剩的局面,通货膨胀压力加大,使央行的宏观调控难度加大。

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热钱通过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和地下钱庄等渠道大量涌入中国,对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实施效果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和影响,我国应采取哪些措施来应对,是当前理论界和实务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针对我国目前出现的这一重大现实问题,对热钱流入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进行分,并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国际热钱;人民币升值;影响;对策;引言热钱(Hot Money),又称“逃避资本”(Refugee Capital),是由延伸到国际间从事谋利活动的国内短期资金、跨国公司手中掌握的流动资金及一些暂时闲置或过剩资金、国际银行拥有的短期资金及其外汇、信贷业务资金、各国国际储备资产的保值性运用的一部分资金、大量涌现的各种投资基金及其他专项基金等共同构成的、无特定用途的流动资金,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游资”。

一、中国国际热钱现状(一)当前流入我国热钱的增长趋势国际热钱大规模流入我国始于2002年,目前人民币持续升值的预期和资本市场的不断高涨更成为国际热钱不断涌入我国的主要诱因。

2011年2月17日,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了《2010年中国跨境资金流动监测报告》,首度披露了官方对“热钱”的估算数据:2010年我国“热钱”净流入355亿美元,占外汇储备增量的7.6%,占当年GDP的0.6%。

《报告》还估算,在过去十年中,“热钱”年均流入我国近250亿美元,占同期外储增量的9%。

2003年至2010年,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强化,“热钱”合计净流入近3000亿美元。

图1:2001—2010年根据世行定义计算的间接法热钱数量(亿美元)数据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二)当前热钱流入的主要渠道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的资本项目管制是相对严格的。

故国际热钱必须寻找各种途径规避监管,总体而言,热钱进入我国的渠道可以概括为资本项目、贸易项目、个人项目和地下钱庄四类。

1. 以资本项目的名义流入在我国逐步放松对资本项目的管制后,资本项目成为国际投机资本进入中国的一个重要载体。

其中有利用贸易手段“低报高收”,企业往往虚高上报自己的资本出口数额,“热钱”就利用收到外汇后多出的资本数额的渠道机会,合法进入国内;利用非贸易手段,比如在服务收支中,利用向境外提供运输、建筑等服务的机会,收到远远超过服务价值的外汇收入,产生了“热钱”。

非贸易收入目前主要指的是企业从事跨境服务所获取的劳务费用,例如运输、旅游、通讯、建筑、金融、广告、法律服务等项目的收入。

其名目繁多、真实性难以核实,也成为了企业向境内转移投机资本的途径之一。

还可以利用转移支付方式,不论是境外公司向境内关联公司、还是境内公司向境外关联公司,都能将“热钱”通过支付内部收益的方法输人国内。

2. 通过贸易项目流入贸易项目是我国经常项目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监管难度巨大的一个环节。

在我国现有的外贸公司当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掌握了各种逃避贸易监管的技巧,并将其运用到跨境资金的转移上来。

主要表现为:一是通过与境外关联公司签订虚假贸易合同,向境内输入无实际成交货物的货款或预付款;二是通过高报出口产品价格,将超出货款的部分用于国内投机活动。

这些渠道的特点在于:利用外贸监管部门作为“热钱”在国在贸易合同审核以及商品估价当中的信息不对称,获得莫须有高额货款,成功的机率较高。

3. 通过个人项目流入通过个人项目流入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通过个人贸易项目进行资金转入。

二是通过个人贸易佣金形式流入,三是通过职工报酬、赡家费用等名目汇款回国。

通过个人项目流入的资金的主要特点是:数量繁多,资金的来源及真实性调查难度大、成本高,且缺少相关法律法规的制约。

对于个人结汇、捐赠等方式,因为属于非资本项下的交易,国内公司可以顺利接受境外关联公司的大额捐赠,并可在短期内迅速结汇,转移现金,既绕过了大量外汇投资项目需经政府审批的规定,又避免了借用外债受项目总投资与注册资本差额的限制,而且这类外汇的捐赠结汇之后的流向,中国外汇部门无法监控。

此类资金转移虽资金总额相对小,但若以分散、高频率的方式进行,也可对国内市场形成一定的冲击。

4. 通过地下钱庄进入通过地下钱庄流入即通过在境内和境外分别设立拥有一定资金数额的分支机构,以在地下钱庄的国外分支机构付款、国内分支机构取款的方式进行资金转移,反之亦然。

这种资金转移方式主要以地下钱庄的信用和资金额为保证,在2002年前我国资本大规模外逃期间主要充当洗钱的工具,但目前承担了境内洗钱与境外热钱输入的双重职能。

与以上四种方式比较,地下钱庄最为隐蔽,监管十分困难,因此交易金额无法计入外汇统计。

二、热钱流入对国内经济的影响(一)扰乱货币市场1. 对汇率造成冲击在中国资本项目仍然管制的条件下,“热钱”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汇率的冲击上。

面对大量国际热钱的不断流入,为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避免过快升值,央行不得不发行大量人民币维持国际收支平衡,购买外汇市场上溢出的外汇,从而增加了外汇占款和基础货币供应量,通过货币乘数效应,使流通中的人民币迅速增加,推动了通货膨胀的产生。

同时,外汇占款导致基础货币投放继续放大,不仅会改变我国货币供给结构,而且会加大中央银行的货币对冲压力,降低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减弱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对冲、吸收流动性的效果,对冲成本日趋增大。

央行为了保持汇率稳定将不得不一方面通过冲销措施购买外汇资金增加本币供给,另一方面需要压低人民币利率。

两者的结果会导致中国货币政策空间进一步缩小,金融调控能力减弱。

2. 影响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和有效性热钱流入干扰中国货币政策,“热钱”的大量进入将导致我国货币当局被迫扩大货币投放规模,进一步加剧我国国内市场的流动性过剩,成为导致通胀上升的原因之一。

2004年以来,我国实施的包括紧缩性货币政策在内的宏观调控都是为了抑制国内通货膨胀的潜在压力,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也一直保持在14%左右。

但是热钱对我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因为热钱大量涌入,会迫使央行被动地增加货币投放,从而减小相关货币政策的效果。

根据现行的汇率政策,我国对进来的外汇只能被动地兑换,而且进来多少就必须兑换多少,如果热钱不断涌入,人民币的需求就会不断上升,最终将加大人民币的升值压力。

由于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增加,又会促进热钱的进入,又会加大我国货币的投放,从而造成人民币的升值压力进一步上升,最终有可能进入一个恶性循环,大大降低宏观政策的效果。

(二)催生资产价格泡沫,影响国民经济健康发展1. 楼市资金和海外热钱助推股市上涨在人民币存在一定升值预期的条件下,随着国际投资者对人民币升值预期的逐步增强,加大了“热钱”的流入量,有可能助推资产市场价格的飙升,并将可能带动新一轮能源等大宗资源类商品价格的上涨,衍生新的资产价格泡沫,加剧股市和房市的动荡。

首先,热钱正在加速流入国内。

伴随着“二次汇改”下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加大以及欧美定量宽松所产生的大量流动性,海外资本正逐渐涌入国内。

其次,国内房地产市场难受到热钱青睐。

自“新国十条”之后,国内地产受到严厉调控,资产升值预期明显减弱。

在价格高位运行、库存压力加大以及政策调控的持续下,国际资本进入房地产市场的可能性较小,而进入股市的概率相对较大。

2. 热钱流入国企目前,热钱流入中国出现了更为有效和隐蔽的新方式,有很多国企参与其中。

与以往热钱通过虚假贸易流入不同,新形式主要通过现金抵押完成。

即海外资金通过中国企业的海外分支机构,将拟流入的资金以美元等货币的现金抵押在中国企业的海外分支机构,然后由海外机构的母公司,在国内为热钱提供汇率折算后的现金交由热钱在国内的代理人或者账户操作。

在约定期满,且热钱决定退出后,热钱将本金及投资收益交由中国企业的母公司,母公司通知其海外分支机构,将扣除利息或者佣金后的前述抵押美元等现金及盈余划归热钱所有方。

若期满后不退出,则热钱只需要退还抵押本金对应的人民币数额给中国企业母公司,再由分支机构扣除利息或佣金后将抵押美元等现金退还给热钱所有方,而约定期内产生的盈余将被继续留在国内运作。

热钱只是通过中国企业海外分支机构和母公司的对冲,并不产生实际的“实时”资金流动,成功避开了国内的外汇监管手段。

3. 推高农产品价格热钱流入我国农副产品市场,先是炒作大蒜、生姜、绿豆,后是炒作棉花、白糖、苹果。

从蔬菜到食品到水果,都不放过。

由于大量来路不明的热钱深入到田间地头,在粮食、蔬菜、水果,以及其他农产品市场到处流窜,使许多农产品价格猛然大涨,严重干扰了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正常消费。

不仅如此,在一些特殊的消费市场上,比如玉石、翡翠等市场,时常也会出现异动情况。

而热钱之所以会跑到农产品市场,隐身于粮食、蔬菜、水果等食品上可以从两方面来观察。

一是房地产投资市场受到挤压后,热钱便从虚拟经济环节流窜到了实体环节。

而股市行情只是在最近才起来。

当时的热钱还没有掉转方向。

二是农产品市场虽然品种多、规模小,但影响民众广,又容易操控。

(三)推升外汇储备增长带来负面影响的热钱的流入已成为推升我国外汇储备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从2004年10月的西方七国财长和央行行长会上美国对人民币升值施压开始,几年来国际过剩资本通过合法、非法的各种渠道大量进入国内市场,由此使我国外汇储备近几年出现了异常的过快增长。

外汇储备增加的同时,外汇占款不断增加,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陷入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与抑制货币供给增长难以兼顾的两难境地,缩小了货币政策的调整空间,加重了金融调控难度。

同时,国家外汇储备的大幅增加,也造成了人民币升值压力,最终引发贸易争端、反倾销等一系列问题。

央行不得不发行相应的基础货币去收购这些外汇,使外汇占款高达十多万亿元人民币。

中国人民银行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23992亿美元,同比增长23.28%。

2009年全年国家外汇储备共增加4531亿美元,同比多增353亿美元。

央行2010年10月1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9月份金融机构新增外汇占款为2895.65亿元,创下当年1月份以来的新高,而海关同日公布的9月份贸易顺差为168.8亿美元。

三、放缓热钱流入的措施“热钱”进来不是它的目的,而是准备着要出去。

大量境外“热钱”一旦非法流入过快过多,通过炒作中国地产或股市后再利用股市振荡之机迅速退出,中国十多年的经济增长成果将毁于一旦。

历史上,日本、台湾在本币增值幅度太快时都有类似的情况,此后全部进入经济危机,因此提高治理“热钱”的监管方法和手段非常迫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