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1:高等教育强高考落榜后就随本家哥去沿海的一个港口城市打工。
那城市很美,强的眼睛就不够用了。
本家哥说:“不赖吧?”强说:“不赖。
”本家哥说:“不赖是不赖,可总归不是自个儿的家,人家瞧不起咱。
”强说:“自个儿瞧得起自个儿就行。
”强和本家哥在码头的一个仓库给人家缝补篷布。
强很能干,做的活儿精细,看到丢弃的线头碎布也拾起来,留作备用。
那夜暴风雨骤起,强从床上爬起来,冲到雨帘中。
本家哥劝不住他,骂他是个傻蛋。
在露天仓垛里,强查看了一垛又一垛,加固被掀起的篷布。
待老板驾车过来,他已成了个水人儿。
老板见所储物资丝毫未损,当场要给他加薪,他就说不啦,我只是看看我修补的篷布牢不牢。
老板见他如此诚实,就想把另一个公司交给他,让他当经理,强说:“我不行,让文化高的人干吧。
”老板说:“我看你行——比文化高的是人身上的那种东西!”强就当了经理。
公司需要招聘几个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年轻人当业务员,就在报纸上做了广告。
本家哥闻讯跑来,说给我弄个美差干干。
强说:“你不行。
”本家哥说:“看大门也不行吗?”强说:“不行,你不会把这里当成自个儿的家。
”本家哥脸涨得紫红,骂道:“你真没良心。
”强说:“把自个儿的事干好才算有良心。
”公司进了几个有文凭的年轻人,业务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
过了些日子,那几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知道了强的底细,心里就起毛说:“凭我们的学历,怎能窝在他手下?”强知道了并不恼,说:“我们既然在一起共事,就把事办好吧,这个经理的帽儿谁都可以戴,可有价值的并不在这顶帽上……”那几个大学生面面相觑,就不吭声了。
一外商听说这个公司很有发展前途,想洽谈一项合作项目。
强的助手说:“这可是条大鱼呀,咱得好好接待。
”强说:“对头。
”外商来了,是位外籍华人,还带着翻译、秘书一行。
强用英语问:“先生会汉语吗?”那外商一愣,说:“会的。
”强就说:“我们用母语谈好吗?”外商就道了一声“0K”。
谈完了,强说,我们共进晚餐怎么样?外商迟疑地点了点头。
晚餐很简单,但有特色。
所有的盘子都尽了,只剩下两个小笼包子,强对服务小姐说:“请把这两个包子装进食品袋里,我带走。
”虽说这话很自然,他的助手却紧张起来,不住地看那外商,那外商站起来,抓住强的手紧握着说:“0K,明天我们就签合同!”事成之后,老板设宴款待外商,强和他的助手都去了。
席间,外商轻声问强:“你受过什么教育?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好?”强说:“我家很穷,父母不识字,可他们对我的教育是从一粒米、一根线开始的,后来我父亲去世,母亲辛辛苦苦地供我上学。
她说俺不指望你高人一等,你能做好你自个儿的事就中……”(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改动)1、请举例说明小说主人公强身上体现出了哪些性格特征。
(至少答出3点)题2:2、第五段中,老板让强管理一个公司,他认为“比文化高的是人身上的那种东西”。
请写出“那种东西”所指的具体内容。
题3:3、第七段中,本家哥所说的“良心”与强所说的“良心”意思有所不同,请分别写出两人所说的“良心”各自的具体含义。
(1)本家哥所说的“良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强所说的“良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题4:4、根据小说内容,具体说说小说标题“高等教育”的内涵。
题5:鼓王小镇有人不知道镇长,但却没人不知道鼓王。
每当听到“咚咚”的击鼓声,镇上的人就会说,鼓王又在试他制好的新鼓了。
鼓王姓伍,十七岁开始跟父亲学制鼓,年轻时挑着一担行头走街串巷,足迹遍布闽西北,那年头兵荒马乱的,赚口饭吃不容易,也幸亏有这手艺。
用鼓王自己的话说,整整做了一甲子的鼓了,做出的鼓大大小小总有两三千面,也对得起“鼓王”这个称号了。
这话不假,鼓王制作的鼓经久耐用,音色厚重,余音清纯,缭绕不绝,堪称鼓中精品。
鼓王快八十了,老伴前些年走了,又不愿意跟做官的儿子进城,就独自守在镇上的老宅里。
其实小镇的人都知道,鼓王是不想抛下他那大半辈子的制鼓技艺罢了。
老了的鼓王在开春时收了个徒弟,徒弟年轻,很聪明,许多活一点就通,人前人后总是师傅长师傅短的。
鼓王就很满足,逢人就夸自己收了个好徒弟,不再担心自己手艺会带进棺材去了。
鼓王教得很精心。
自己制鼓,让徒弟边看边学制鼓的整套工艺。
鼓王做鼓精工细作,一丝不苟,刨、铆、钉、削、蒙、雕、画、漆,大小十数种工艺,不来半点虚假。
鼓桶必选上好的老杉木,还不能有疤节,有疤节会影响鼓声的回音效果,出现杂音,这是制鼓行当最忌讳的。
蒙鼓面定要用老水牛的皮,那才坚实有韧劲。
一般的鼓桶需制成椭圆形,这就得在备料时掌握一定的弧度,每块拼桶的料板规格大小厚薄和弧度都得一样,箍桶时是绝不能用铁线或篾条的,必须在每块料板之间用手工锥钻出小孔,再用煮过的防腐竹钉铆接。
鼓桶做好,得让太阳暴晒三天,以防木料回潮,这样才不至于会收缩开裂。
接下来一道很关键的工序就是蒙鼓面,牛皮先用碱水泡软,鼓面蒙上后还得用棕绳和木梭绞紧,待水分蒸发后,用竹钉将牛皮牢牢钉在鼓桶边沿。
密密麻麻的竹钉呈梅花状排列,错落有致,这样才能将牛皮钉得牢固。
接下来就是抛光,打理,上朱红大漆,有些鼓桶身上按照货主要求还会画上龙凤呈祥图。
鼓王笔下的龙凤虽寥寥几笔,却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最后鼓王还得试鼓,擂、敲、砸、刮,鼓声或轻或重或缓或急,鼓王边敲边听,哪怕有丁点杂音,都不满意,必定返工重做。
鼓王还告诉徒弟,制鼓得有个规矩,就是现定现制。
他从不先制好鼓来等买主,一是买主需要的规格不一样,二是鼓王认为他这辈子制鼓有定数,不能滥制。
对于鼓王来说,鼓是有灵性和生命的,每面鼓都得有它的主人。
一般一个一尺面宽的鼓,鼓王从备料到交货得花整整五天,有时货主等得急,就会催他。
可鼓王从不理会,他有自己的说法,制鼓是精工细活,不能粗制滥造坏了自己一世名声,你要等不及到别的地方买去啊。
这十里八乡现在也就鼓王还有这手艺,急也没办法,谁叫他是鼓王呢?鼓王挂在嘴边的话是:“这做鼓跟养孩子是一个理,得爱它,得怜它,得心里不愧对它。
”徒弟学得也很用心。
到入秋时,徒弟竟能制出像模像样的鼓了。
又过了半年,徒弟制出的鼓看起来和鼓王制的鼓已分不出两样,可奇怪的是鼓王就是没有让他出师的意思,徒弟就显出着急的模样。
鼓王明了徒弟的心思,就问:“都学成了?”徒弟就点头。
鼓王就说:“学成你就走吧。
”徒弟就走了,鼓王也不送,只是看着徒弟的背影轻轻叹了口气。
不久,徒弟在小镇办起了一家鼓厂,还注册了商标,那商标的名称就叫“鼓王”。
徒弟的鼓厂办得很红火,没几年就红透闽南闽北,钱当然没少挣。
有钱了的徒弟没忘记师傅,不仅把师傅的大照片挂在厂里的宣传墙上,说是“鼓王”的创始人,还隔三差五地拎了礼品来看师傅。
鼓王却没显出高兴的样子,每次探望总问徒弟同样的问题。
两天出一批鼓能行吗?徒弟说行;鼓王又问,那鼓能响两年?徒弟答,坏了再买呗;鼓王再问,那买家就没意见?徒弟答,有什么意见,不就是俩钱买一玩意儿吗?坏得快,咱鼓才卖得快哩。
问的次数多了,徒弟也见怪不怪了,想师傅真是年纪大了。
鼓王再问,徒弟就笑笑,并不答话。
自从徒弟的鼓厂办起后,鼓王的门庭就冷落了。
有人就说鼓王教出徒弟,丢了饭碗。
有人反驳说鼓王的徒弟可是出了名的敬重师傅,鼓王现在是落得清闲,日子可美着呢。
鼓王听了也不答话,常常一个人坐在院子里那棵枫树下,“吧嗒、吧嗒”抽竹烟管,迷离的目光落在徒弟厂子的屋顶,显得空空蒙蒙。
可能是上了岁数了,鼓王老得愈快了,花白的头发已掉得差不多了,背也驼了,瘦,身子像根弯了的竹杆,偶尔也做做鼓,可做活也没以前的风风火火,显得慢条斯理的样。
也许烟抽多了的缘故,常咳,那咳声像擂鼓一般,惊天动地,末了伸长脖子喘气,像只老鸭。
鼓王老了,怕是再也听不到那厚重而清纯的鼓声了,镇上有不少的人惋惜地说。
(原文有删改)1、阅读文章第4-13段,补全下面的相关情节。
徒弟很聪明,鼓王很满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徒弟急出师,鼓王轻叹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6:2、文章第5、6段详细叙述鼓王制鼓工艺与制鼓规矩的作用是什么?题7:3、文章第14段中,鼓王为什么“迷离的目光落在徒弟厂子的屋顶,显得空空蒙蒙”?根据上文内容作简要分析。
题8:4、结尾镇上的人惋惜什么?你是怎么看待镇上的“惋惜”?课后练习详解题1:答案:(1)强对本家哥说要瞧得起自己,体现了他的自尊。
(与外商洽谈合作项目时,用汉语而不用英语,体现其自尊,或民族自尊,或爱国心均可)(2)看到丢弃的线头碎布也拾起来,留作备用,体现了他的勤俭。
(3)暴风雨中主动加固被掀起的篷布,体现了他的敬业。
详解:考查从细节描写中体现的人物性格。
本题要求“举例说明”,答题时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题2:答案:“那种东西”是指强身上体现出来的敬业、诚实的品格。
(意思对即可)详解:考查具体词语指代的意思,结合第五段内容及文章的主旨,“那种东西”是指强身上体现出来的敬业、诚实的品格。
题3:答案:(1)本家哥所说的“良心”是指人应知恩图报。
(2)强所说的“良心”是指人应敬业(或“做好自己应做的事”)。
(意思对即可)详解:考查具体词语的含义,结合具体语境及人物性格分析。
题4:答案:“高等教育”是指包含诚实、勤俭、敬业等在内的人的品格教育。
详解:考查题目的深层含义。
文中强高考落榜,没有受到高等的文化教育,“高等教育”是指包含诚实、勤俭、敬业等在内的人的品格教育。
题5:答案:1、徒弟用心学,鼓王精心教徒弟办鼓厂,鼓王存疑惑详解:概括文章主要情节,前半句写第三至第六段内容,第一个空是第五、六自然段的内容。
后半句概括第第十一至十三段内容。
前后两句形成对比,注意字数相等意思相对。
题6:答案:写鼓王制鼓的精工细作、一丝不苟,表现了鼓王作为一个老工匠艺人的认真、细致、严谨;写鼓王现定现制的规矩,认为鼓是有灵性和生命的,不仅表现出鼓王对鼓的尊重与热爱,还表现出鼓王教授徒弟的精心;与下文徒弟开办工厂批量快速制鼓卖钱的行为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鼓王的淳朴厚道、追求制鼓的技艺而不唯利是图。
详解:考查第五、六段细节描写的作用,要点出细节描写的词语及其表现出人物的那些特点,及其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和对下文的作用。
题7:答案:为徒弟并没有真正遵照自己传授的方式去制鼓而感到失落(因为徒弟并没有真正继承自己的制鼓手艺而感到失落),也为许多人认可徒弟急功近利的制鼓行为而感到困惑。
详解:“迷离”“空空蒙蒙”词语,表现出鼓王的失落,结合文章内容,这失落是因为徒弟没能真正继承自己的手艺和职业精神。
题8:答案:因为鼓王确实老了,头发脱落,背驼身瘦,还常常咳嗽,他很快就会不能制鼓了;而徒弟制鼓行为只是为了赚钱,并没有真正地继承鼓王的手艺,这项独到的制鼓艺术很快就会失传,因此镇上的人才有如此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