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及翻译探究[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灵魂。
反映在句子层面上,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英语句式呈聚集型,汉语句式则呈流散型;英语偏用物称,汉语偏用人称;英语多用被动句,汉语则多用主动句。
基于英汉语言的不同文化因素,在翻译时可采用直译、意译、套译和直译加注等方式进行。
[关键词]语言文化对比翻译[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2-0052-02英汉两种语言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是一种拼音文字,而汉语是一种表意文字;英语单词没有语调只有重音和非重音,汉字却有四声的变化;英语主要是通过单词的格、时、数的形态变化来表达语法意义,汉语则通过虚词、词序等手段来表示。
以下从英汉句子层面上进行对比分析。
一、英汉语言句式对比(一)英语的形合(hypotaxis)与汉语的意合(parataxis)龙金·奈达(eugene a. nida)认为,从语言角度看,英汉语言之间最重要的区分莫过于形合与意合。
所谓“合”就是句子内部的连接关系。
这种关系可显可隐,显性的称为“形合”,隐性的称为“意合”。
句子的内外部连接主要靠三种手段实现:词汇、句法、语义。
形合指句子内部或句子之间的连接采用词汇手段或句法手段,意合则是采用语义手段来实现的。
英语中多用代词、连词和关系词,如:you mustn’t lend him any money because he never returns any money that he borrows.意思是:你千万不要借钱给他,他借钱从来不还。
此外,英语多使用介词,它是连接词、短语、分句、从句的重要手段。
英语的介词十分丰富,可分为三大类:简单介词(in, on 等);复合介词(into, onto等);短语介词(according to, along with等)。
如(1)with the words, he came into the room.他说着话就进来了。
(2)plastics is made from water which is a natu?鄄ral resource and available everywhere, coal which can be mined through automatic and mechanical processes at less cost and lime which can be obtained from the calcinations of limestone widely present in nature.塑料是由水、煤和石灰制成的。
水是到处可得的天然资源;煤是用自动化和机械化的方法开采的,成本较低;石灰是由煅烧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石灰石得来的。
(二)英语句式的聚集(congestion)和汉语句式的流散(scatter)英语句式呈现“聚集型”,句子结构严谨规范、主次分明、层次清晰。
其基本句型有五种:(1)主语+不及物动词(s+v)。
(2)主语+及物动词 + 宾语(s+v+o)。
(3)主语+系动词+表语(s+v+p)或(s+v+c)。
(4)主语+谓语+间接宾语+直接宾语(s+v+ino+do)。
(5)主语+谓语+宾语+宾语补语(s+v+o+oc)。
这五种句型运用于英语的疑问句、否定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中,再加上复杂的句子成分,句子就会千变万化。
但万变不离其宗,英译汉时应该先寻找句子的主干,理清原文句子结构。
例如:it is perhaps not an exaggeration to say that we shall soon be trusting our health, wealth and happiness to elements with whose very names the general public are unfamiliar.我们很快将把我们的健康、财富和幸福托给一般人都不知其名的几种元素,这种说法也许并不算夸张。
这个长句子的主干是画线部分,属于上述五种句型中的第三种:主语+系动词+表语,that 引导的是一个主语从句。
汉语句式比较灵活、零散,有整句和零句。
整句有主语和谓语,零句没有主语和谓语,常用于对话。
汉语的零句只有词、短语或从句,相当于英语中的破句(fragments)。
英语中的破句是有语法错误的,所以汉语的零句在翻译时往往需要增加必要的句子成分。
如:“差点没赶上车”属于汉语的零句,但翻译成英语要加主语:i nearly miss the bus.(三)英语的物称与汉语的人称英语倾向于客观表达,主语习惯用物称,也叫无灵主语(inanimate subject),汉语侧重以“人”为中心,常用人称作主语,也叫有灵主语(animate subject)。
如:(1)dis?鄄appointment deprived me of all power of utterance.我失望得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此句中的disappointment 是无灵主语,译成汉语时,要用“我”这个有灵主语。
(2)her ex?鄄planations for failure todo the work were voluble but not easily believed. 她对工作失败的解释口若悬河,但不易为人相信。
(四)英语的被动句式与汉语的主动句式英语多用被动句而汉语正好相反,究其原因是:首先英语中有时不需要或不可能指明动作的发出者,故将动作的承受者提前,将句子变成被动语态。
其次,为了保持句子的平衡或话语的连贯性。
再次,有时为了避免句型单调也采用被动句。
如:(1) the meeting has been put off. 会议推迟了。
(2) to the west of our school,there is an ancient tower. the tower was built in 1462.我们学校西面有座古塔,这座古塔始建于1462年。
(3)the book is liked by those people who are interested in modern cul?鄄ure.这本书受到那些对现代文化感兴趣的人们的欢迎。
(4)i was convinced then and i am convinced now that while the risks were great, so, too, was the potential reard.我当时确信,而且现在也确信:尽管风险极大,但潜在的报偿也是极大的。
二、基于英汉语言文化对比下的翻译方法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与语言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
文化上的相互关系会体现在语言上,从而产生可译问题。
英汉两种语言的转换实际上也是两种文化的翻译。
具体翻译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直译当英汉文化完全一致时或出现文化空缺时,可以采取直译的方法。
如:virtue is fairer far than beauty.美德远远胜过美貌。
well begun, half done.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all roads lead to rome.条条大路通罗马。
(二)意译英汉文化部分一致时、发生冲突或出现文化空缺时,可采用意译方法。
发生文化部分冲突时决不可采取直译法,意译是最为有效的解决方法。
对于文化空缺,如果直译不好理解,又不必过多解释内涵时,可以用意译法来处理。
(三)套译如果对译入用的语言文化相当了解,还可以采用“套译法”,即套用译入语中含有相应意义的固定说法。
套译的优点是译文具有亲切感,能够保持原文的修辞效果,缺点是会导致原语文化的信息缺损,如:one boy is a boy, two boys half a boy, three boys no boy.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two dogs fight for bone, and a third runs away with it.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四)直译加注英汉文化部分一致或出现文化空缺、文化冲突时,直译加注也是一种很理想的转换方法。
注释部分有助于把原文的文化内涵完整地表现出来或减少文化冲突带来的误解,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译入语语言的发展进化,缺点是不够经济,对口译不太适用,而且需要丰富的知识作支撑。
如:to show off one’s proficiency with theaxe before lu ban—an expert carpenter.班门弄斧。
(those living on a mountain live off the mountain, those living near the water live off the water.)you can make use of the local resources.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在英汉互译时,仅靠语言表达能力是不够的,文化因素在翻译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忽略文化背景知识,很可能会造成误解、漏译。
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应不断积累文化知识,领会和掌握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文化内涵,让文化知识有效地服务于翻译实践。
[参考文献][1]郭继荣,刘新法.实用英汉互译教程[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2]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3]郭继荣,刘新法.实用英汉互译教程[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4]华先发.新实用英译汉教程[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5]陈宏薇.新实用汉译英教程[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6]薄冰.实用英语语法详解[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责任编辑:黄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