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管理创新专题”教学大纲.doc

“管理创新专题”教学大纲.doc

“管理创新专题”教学大纲一、课程的基本任务《管理创新专题》是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开设的一门培养学生管理创新能力的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锻炼创新思维、掌握创新方法,提高学生管理创新能力。

使学生的综合素质、从业能力和工作效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1.通过《管理创新专题》教学活动,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掌握创新的基本理论。

2.通过课堂训练和模拟练习,使学生掌握创新思维和创新技法。

3.通过学习和训练最终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实践中,提高其创新能力并在工作、管理、生活和学习中有所发明和创新。

三、使用教材《管理创新专题》于来虎李志源主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自我测评:通过学生自测,确认自己实际具有的创新能力水平,对教学活动有的放矢的提供依据。

2.课堂讲授:课堂讲授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基本方式,教师讲授应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指南,运用讲解、讨论和答疑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培训。

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做到:教师讲课要有热情、精神饱满;有感染力;对所讲内容要熟练、能运用自如;内容充实、信息量大;问题阐述要简练、深入浅出;准确、重点突出、思路清晰;能调动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能给予学生思考、联想、创新的空间;教学内容能反映学科发展的新思想、新成果。

能有效地利用各种教学媒体。

3.案例教学:为了增强实践性,教师可结合课程内容,选择不同的案例进行教学(包括精心挑选案例、分析、讲解案例等),案例教学是本课程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

4.讨论、辩论式学习:为了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有些课程内容要以学生讨论为主,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营造一个主动创造思考的环境。

5.作业和练习:包括课前预习、课堂练习及课后复习几个环节,它是保证思维训练的强度、巩固所学知识和培养学生自觉创新的重要手段。

6.考试:是督促学生学习、检查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

五、课程基本结构六、学时分配比例本门课程计划学时为36,教学时分配比例可按照下表进行:各部分内容学时分配比例可按照下表进行:七、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第一章创新学概论1.内容概要与重点要求:✍创新的基本概念。

创新是指主体(人)为了一定的目的,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的整体或其中的某些部分进行变革,从而使其得以更新与发展的活动。

创新学的产生和与创新有关的概念:①创新与发明;②创新与市场;③创新与技术;④创新与研发。

✍创新过程。

①创新的微观过程;②创新的持续过程;③技术追赶先进。

创新的过程模型:①技术推动型创新过程模型;②需拉动型创新过程模型;③求过程交互作用型模型;④系统集成和网络型模型。

创新的本质:①创新的目的性;②创新的价值性;③创新的新颖性;④创新的主观能动性。

✍创新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

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创造、发明、创新的历史,创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动力。

✍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是指人类历史上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以知识创新为主要动力,以知识分子为主要劳动者,以知识产权为主要资产,以电脑信息网络和知识库为主要工具,以知识产业为主要产业,以知识的创造、传播、交流、学习、应用为主要生产流程的社会经济形态。

知识经济的特征: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有两个十分重要的特性:一是知识的时效性,即没有永恒不变的知识。

二是知识的无限增殖性,即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产生新的知识。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的这两个特性越来越突出。

创新是国际竞争力的核心。

知识经济的特征,决定了知识创新的水平和速度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掌握和应用知识、信息的能力是经济竞争的核心;高科技成果向现代生产力的转化愈来愈快,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着人类的经济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

自主创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创新的特点。

①创新的不确定性;②创新的耗时性;③创新的阻力。

2.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1)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创新的基本概念、创新学的产生和与创新有关的概念:①创新与发明;②创新与市场;③创新与技术;④创新与研发。

(2)创新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

(3)知识经济的概念,知识经济的特征,创新是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自主创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4)熟悉和掌握创新的特点。

①创新的不确定性;②创新的耗时性;③创新的阻力。

3.课堂和分组讨论的内容:(1)分小组讨论创新与创新能力的概念,并举例说明。

(2)分小组讨论创新学的产生、发展及创新学的研究方法。

(3)找出一个你认为最有创新能力的古人或现代人,并与同学讨论这些人的创新或成功要诀,他们的顿悟力或对现实变革和对事情的看法等。

(4)根据你的理解,说明为何创新是21世纪知识经济的呼唤。

第二章创新素质与创新能力1.内容概要与重点要求:✍创新本质:①创新的目的性;②创新的价值性;③创新的新颖性;④创新的主观能动性。

✍素质的概念。

①素质的概念;②素质的构成;③素质的基本属性。

✍创新素质的概念。

①创新意识;②创新精神;③创新意志;④创新情感。

✍创新素质的提升和强化的方法和策略。

①坚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②为科学而创新,大公无私的献身精神;③远大的理想和志向;④大胆自信的心里素质;⑤宽厚扎实的知识基础;⑥善于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

✍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内容和形成创新能力的方法。

①创新能力的含义;②创新能力的内容;③创新能力形成的内因和外因。

2.内容概要与重点要求:✍创新能力的研究和开发方法。

①创新能力的研究;②创新能力的开发;③熟悉创新能力开发的成果。

✍(2)环境对创新能力的影响。

①社会环境对创新能力的影响;②工作环境对创新能力的影响。

✍(3)解情感和创新能力的关系。

①情感与创新的关系;②注意培养有利于创新能力提升的情感。

✍(4)个性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①个性的基本概念;②成熟人格的标准。

✍(5)兴趣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①兴趣的概念;②兴趣在认识和创新活动中的作用。

3.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1)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熟悉和了解有关素质的概念。

①素质的概念;②素质的构成;③素质的基本属性。

(2)熟悉和掌握创新素质的概念。

①创新意识;②创新精神;③创新意志;④创新情感。

(3)熟悉和掌握创新素质的提升和强化的方法和策略。

①坚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②为科学而创新,大公无私的献身精神;③远大的理想和志向;④大胆自信的心里素质;⑤宽厚扎实的知识基础;⑥善于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

(4)熟悉和掌握创新能力和内容和形成创新能力的方法。

①创新能力的含义;②创新能力的内容;③创新能力形成的内因和外因。

4.课堂和分组讨论的内容:(1)创新者应具有那些基本素质?结合本章学习谈谈你对创新的认识。

(2)创新者如何提高和强化创新素质?(3)为什么说创新能力是可以开发的?应如何开发?(4)对照书中所列的创新人才所具备的创新素质,看看自己是否具备一个创新者的基本的训练品质?(5)分析3—5个成功人士的创新案例,分组讨论他们是如何利用自己心理优势或克服自己心理局限所取得成功的。

第三章创新能力的提升1.内容概要与重点要求:✍创新能力的研究和开发方法。

①创新能力的研究;②创新能力的开发;③熟悉创新能力开发的成果。

✍(2)环境对创新能力的影响。

①社会环境对创新能力的影响;②工作环境对创新能力的影响。

✍(3)解情感和创新能力的关系。

①情感与创新的关系;②注意培养有利于创新能力提升的情感。

✍(4)个性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①个性的基本概念;②成熟人格的标准。

✍(5)兴趣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①兴趣的概念;②兴趣在认识和创新活动中的作用。

2.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1)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熟悉和了解创新能力的研究和开发方法。

①创新能力的研究;②创新能力的开发;③熟悉创新能力开发的成果。

(2)熟悉和了解环境对创新能力的影响。

①社会环境对创新能力的影响;②工作环境对创新能力的影响。

(3)熟悉和了解情感和创新能力的关系。

①情感与创新的关系;②注意培养有利于创新能力提升的情感。

(4)熟悉和了解个性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①个性的基本概念;②成熟人格的标准。

(5)熟悉和了解兴趣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①兴趣的概念;②兴趣在认识和创新活动中的作用。

3.课堂和分组讨论的内容:(1)什么是创新才能?人的创新才能如何进行开发?(2)创新能力开发的含义是什么?影响创新能力开发的主要因素有哪些?(3)创新人才应具备哪些特征,创新人才的定义应如何表述?(4)结合你在学校的实际,分组讨论应如何结合实际培养创新人才?并做好记录。

(5)用自己的亲身感受和体会,说明创新能力开发的重要作用,创新能力开发的方法和途径。

(6)在创新过程中,人的知识、智力和能力有何作用?这三者之间的有何联系?(7)影响创新才能提高和有效发挥的环境因素有哪些?(8)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情感与创新的关系以及如何培养和保持有利于创新的情感。

(9)什么是个性?人的个性能改变吗?(10)兴趣的心理品质有哪些?兴趣在创新活动中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第四章创新思维1.内容概要与重点要求:✍思维的概念。

①思维的概念;②思维的基本属性;③思维的品质;④思维的创造性。

✍创新思维的概念。

①创新思维的含义;②创新思维的本质和特征;③提高创新思维的途径。

✍创新思维的过程与方式。

①创新思维过程模式;②创新思维的基本方式。

✍影响创新思维的主要障碍。

①习惯性思维障碍;②直线型思维障碍;③权威性思维障碍;④从众型思维障碍;⑤书本型思维障碍;⑥自我中心型苏瓦哈碍;⑦经验型思维障碍;⑧其他类型的思维障碍。

✍突破思维障碍的途径。

①克服创新心里障碍;②扩展思维视角。

2.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1)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熟悉和掌握思维的概念。

①思维的概念;②思维的基本属性;③思维的品质;④思维的创造性。

(2)熟悉和掌握创新思维的概念。

①创新思维的含义;②创新思维的本质和特征;③提高创新思维的途径。

(3)熟悉和掌握创新思维的过程与方式。

①创新思维过程模式;②创新思维的基本方式。

(4)熟悉和掌握影响创新思维的主要障碍。

①习惯性思维障碍;②直线型思维障碍;③权威性思维障碍;④从众型思维障碍;⑤书本型思维障碍;⑥自我中心型苏瓦哈碍;⑦经验型思维障碍;⑧其他类型的思维障碍。

(5)熟悉和掌握如何突破思维障碍。

①克服创新心里障碍;②扩展思维视角。

3.课堂和分组讨论的内容:(1)影响创新思维的障碍有哪些?结合自己一次的创新思维过程谈谈影响创新思维障碍的见解。

(2)结合本章中所学的内容并结合自己的实际,说明提高创新思维的途径。

(3)开发自身的创新潜力应该怎么做?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4)有一天,一个农民打扮的人背着用塑料编制袋包裹的行李走进一家星级饭店的接待厅,大堂经理走上前去问这位客人需要什么服务,这位客人说:“我要住总统套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