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朱棣
摘要:明成祖朱棣,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乃至对外关系等方面,采取了英明果断的措施,巩固了政权基础,繁荣了社会经济,维护和发展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并且扩大了对外影响,提高了国际声望。
关键词:靖难之役、迁都、五次亲征漠北、郑和下西洋、永乐大典朱棣(1360—1424年),汉族,明朝第三位皇帝。
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于应天(今江苏南京)。
洪武三年(1370年),受封燕王。
十三年就藩北平。
朱元璋去世后,建文帝朱允炆实行削藩,朱棣遂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发动靖难之役,四年六月攻入南京,夺取了皇位。
次年改元永乐。
即位后五次北征蒙古,追击蒙古残部,缓解其对明朝的威胁;疏通大运河;迁都并营建北京;组织学者编撰长达3.7亿字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设立奴儿干都司,以招抚为主要手段管辖东北少数民族。
并使郑和七下西洋,沟通了中国同东南亚和印度河沿岸国家。
明成祖可谓功绩累累的一代雄主。
一、靖难之役
明太祖朱元璋为御侮防患,在位期间曾两次分封诸子为藩王。
藩王各拥重兵,坐镇一方,其中尤以秦、晋、燕、宁诸王势力最强。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病故,继立为皇太孙的朱允炆对诸王势大难制深感忧虑。
洪武晚年,功臣宿将被诛杀殆尽,北方军事均以诸王主之。
不久,秦王朱樉、晋王朱棡先后死去,而燕、周、齐、
代等诸王均拥兵自重,朝廷孤危。
朱允炆即位后决定削藩。
周、代、岷、湘、齐诸王先后削夺,湘王自焚,余皆废为庶人。
为图燕王,朱允炆令张昺等人控制北平,并调检燕府护卫军士,加强防燕措施。
建文元年六月,齐泰得燕王将举兵反,乃发兵逮燕府官属,并密敕张信逮捕燕王。
张信为燕王旧部,此时遂降燕,朱棣随即为备。
七月,朱棣以计擒杀张昺等人,并命乘夜攻夺北平九门,遂据北平。
并以清君侧,为国“靖难”为名,誓师出征。
战事之初,降燕从战者甚多。
燕军先后下通州、蓟州、怀柔等城。
八月,朱允炆以耿炳文为大将军,率兵三十万伐燕,结果大败。
朱允炆遂以李景隆代耿炳文,调兵五十万伐燕,筑垒九门,围攻北平。
十月,朱棣又得宁王朱权的兵马,兵力大增。
李景隆又大败而归。
建文二年四月,燕王在白沟河打败李景隆并乘胜围攻济南。
山东参政铁铉固守济南,燕师久攻不下。
十二月,盛庸率师与燕军会战于东昌,燕师大败,主将张玉战死。
建文帝于三年复齐、黄职。
二月,燕师再度南下。
三月,败盛庸于滹沱河,再败吴杰等于藁城。
朱允炆以放逐齐、黄为名,使其外出募师勤王。
当时,燕师虽多胜,但损失颇重,而朝廷军源颇广,燕军于河北、山东一带所攻下的城邑,兵回后又为朝廷兵所据。
同年底,有内臣自京师告密,朱棣知南京空虚可图,决计改变战略,于四年正月率师南下。
四月,连破何福、平安师,五月克泗州、扬州。
六月,燕师渡江,下镇江,直逼南京。
谷王朱橞与李景隆开金川门降燕,南京城陷,宫中火起,朱允炆不知所终。
朱棣攻下南京后,自立帝位,大肆屠杀建文朝臣。
朱棣还令尽复建文中所改的一切成法和官制,以表明其起兵目的在于
恢复祖训。
此役是明初围绕皇权斗争日趋激化的必然结果。
朱棣以强藩起兵夺取皇位后,北方不再有强藩存在。
【1】
二、永乐迁都
北平是朱棣兴王之地,他在此经营30多年,统治比较稳定;另外北平处于北方农业区与牧区接壤处,交通便利,形势险要,是汉蒙各族贸易的中心以及北方政治与军事要地,定都于此不仅可抗击自北入侵的蒙古人,且可进一步控制东北地区,有利于维护全国统一。
因此,朱棣即位后,即开始准备迁都。
永乐元年,诏以北平为北京,改北平府为顺天府。
四年,诏以明年五月建北京宫殿。
五年,明成祖开始筹建于北京紫禁城,九年,命工部尚书宋礼等修会通河。
十三年五月,平江伯陈瑄等开凿淮安附近之清江浦,使久废的运河重新畅通;十八年九月,诏自明年改京师为南京,北京为京师。
十二月,北京郊庙宫殿成。
十九年正月,明成祖将都城由南京迁至北京。
在北京御奉天殿,朝百官,大祀南郊。
迁都大政至此基本完成。
此后至明亡,北京一直是明朝的京师。
三、厂卫特务
明成祖又设立东厂,这是一个缉捕“叛逆”的特务机关,起初直接受明成祖指挥,有事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权力在锦衣卫之上。
他们的职责是“盗贼奸宄,街涂沟洫,密缉而时省之”。
厂卫制度是明朝封建皇权膨胀的产物。
【2】
四、设奴儿干都司
奴儿干都指挥使司,成祖永乐七年(1409年)置,是中国明朝
明成祖时在东北黑龙江出海口一带所设立的一个军事统治机构。
治所在黑龙江下游东岸特林,有卫、所四百余,屯驻军队,为当地军政机构。
该司重视饲养军马。
逐步完善军屯制度。
奖励军功,分军功为奇功、首功、次功三等。
又立功赏勘合,定“神威精勇猛,强壮毅英雄。
克胜兼超捷,奇功奋锐锋。
智谋宣妙略,刚烈效忠诚。
果敢能安定,扬名显大勋”为标准,严格考核战功。
【3】
五、五次亲征漠北
北方边境自永乐元年以来,始终未曾安宁。
永乐七年,成祖派邱福统兵十万北征鞑靼,被伏兵所败。
成祖于永乐八年统兵五十万出塞御敌,大败敌众。
永乐十二年率兵出塞追击蒙古兵。
永乐二十年春,成祖第三次出征漠北,征讨阿噜台。
次年七月又有阿噜台侵犯边境,成祖第四次亲征漠北。
永乐二十二年阿鲁台侵犯大同,边关告急,于是成祖第五次亲征。
成祖的五次亲征都取得了胜利。
是北方得以安定。
【4】
六、郑和下西洋
1405年7月11日﹙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
郑和在永乐十二年由非洲带来长颈鹿。
七、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初名《文献大成》。
明永乐元年(1403年)七月,
明成祖朱棣命解缙、姚广孝、王景、邹辑等人纂修大型类书,永乐二年(1404年)十一月编成《文献大成》。
《永乐大典》是我国古代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收录入《永乐大典》的图书均未删未改,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
《永乐大典》收录古代重要典籍至七八千种之多,上至先秦,下达明初,这在当时真可以说是“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
宋元以前的佚文秘典,多得藉以保存流传。
收录的内容包括:经、史、子、集、释庄、道经、戏剧、平话、工技、农艺、医卜、文学等,无所不包。
所辑录书籍,一字不易,悉照原著整部、整篇、或整段分别编入,这就更加提高了保存资料的文献价值。
全书体例“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检索非常方便。
《永乐大典》是我国古代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全书正文22877卷,目录60卷,装成11095册,总字数约3.7亿字。
书中保存了我国上自先秦,宋元以后的佚文秘典,下迄明初的各种典籍资料达8000余种,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
八、评价
“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
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
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
六师屡出,漠北尘清。
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
幅陨(yuán)之广,远迈汉唐。
成功骏烈,卓乎盛矣。
【5】
明成祖朱棣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是一位敢作敢为的政治家,
使中国在十五世纪的世界之林中,居于强大封建帝国的地位,对于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棣传》
【2】《明史•职官志》
【3】《明史•兵志四》
【4】《大明王朝》
【5】《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