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现状研究摘要近年来随着中国—东盟关系的迅速发展以及东盟自身一体化的深入,再加上东盟地区复杂的局势。
在新形势下客观分析中国与东盟关系的现状,即所取得的成绩以及面临的问题,从而在此基础上探索如何继续推进中国与东盟的友好合作关系的发展,并妥善处理存在的问题以促进双方乃至该地区的繁荣与稳定。
关键词中国东盟发展现状友好合作一、东盟在中国周边外交中的重要意义(一)东盟的重要地缘位置和资源优势东盟处于当时被称为“新月形地区”的东翼,扼据贯通两大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和联结两大洲(亚洲和大洋洲)的重要位置。
它包括越南、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10国,面积约480万平方公里。
从波斯湾经过印度洋到太平洋的航道,贯穿于此。
马六甲海峡是这条航道的必经之路。
东盟还拥有许多终年不冻港,例如新加坡、海防、胡志明市、金兰湾、磅逊、仰光、毛淡棉、曼谷、雅加达、马尼拉等。
它们是十分重要的战略要地和航道枢纽。
东盟是拥有多种矿藏和资源的宝库。
矿藏资源主要有锡、石油、天然气、煤、镍、铝土矿、金刚石、钨、铬、金、银、铜、铁、硫磺等,其中锡的储量和产量均占世界首位。
这个地区石油储量约21亿吨,天然气储量13000亿立方米。
东盟的物产主要有天然橡胶、椰子干、麻、木棉、蔗糖、大米等。
目前这个地区的天然橡胶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80%左右,这个地区的马尼拉麻、木棉、柚木和金鸡纳霜的产量及出口量均占世界90%以上。
这个地区还盛产稻谷。
东盟大多数国家所处的中南半岛与我国西南边境紧密相连,同时也与印尼、菲律宾等岛屿国家隔海相望。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能源资源也需要从东盟国家进口,与东盟发展经贸关系。
优越的地理和资源优势使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发展能为必然。
(二)东盟地区涉及国家众多,区域外大国的涉入使东盟地区问题更加复杂就东盟本身来说包括新旧成员国共10个国家。
而东南亚一直是大国之间利益争夺的一个焦点,大国干涉是东南亚不安全与不稳定的基本原因。
然而,东南亚的地区冲突多半是由成员国国内或地区的政治纠纷所引发,这为大国的“干涉”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成员国国内纠纷集中在政治特性、意识形态的选择和政权的合法性等问题上。
地区纠纷则表现为历史上的敌对与仇恨、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的矛盾,以及这些原因与成员国国内纠纷交织在一起造成的紧张和冲突。
目前涉入到该区域的大国主要有美国、日本、印度、欧盟、俄罗斯、澳大利亚等。
大国在该地区的角逐必然使东盟地区问题更加错综复杂。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由于东盟自身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其丰富的能源资源,使得它在我国的周边外交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另外由于该地区牵涉到当今世界的主要大国,因此它早已不仅仅是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双边关系,而是所有涉入国家之间的一定程度上的多边态势。
这样,中国东盟之间的关系就被赋予个更加宽泛的意义。
由此,与东盟的关系不仅影响到我们的周边安全,也会影响到我国与主要大国的关系。
处理好中国与东盟之间关系意义重大。
二、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以及面临的问题(一)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所取得的成就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中国与东盟无论在东盟整体还是在单个成员国的相互交往中,均取得了许多成就。
相互交往的规模和层次以及深度均有新的发展。
这符合中国和东盟的各国的利益和广大人民的愿望。
也将继续推进中国-东盟之间关系的深入发展。
总体上来讲,中国和东盟合作的发展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双方确定了基本合作的框架,二是拓展了合作的领域。
冷战后十几年来,中国—东盟关系和合作的机制框架逐渐成型,一个多方位、多层次的合作框架已经在双方的努力下得以建立。
为促进合作和加强合作关系,双方至今已建立了28个机制。
框架内最高级别的机制是中国—东盟年度领导人会议,即“东盟10+1机制”。
领导人会议为双方关系确定战略方向。
中国—东盟外长会议为领导人会议提供协助。
外长会议每年举行一次,回顾双方关系发展,并提供政策指导。
中国—东盟高官磋商和中国—东盟联合合作委员会为外长们提供协助。
高官磋商侧重战略和政治安全合作,联合合作委员会主要协调中国—东盟整体合作,并管理中国—东盟合作基金。
在合作领域层次,双方在过去几年里建立了一些机制,反映出合作的扩展和深化。
中国—东盟合作现在已涵盖政治安全、经贸投资、科技、信息产业、交通、打击跨国犯罪和青年事务等领域。
此外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协助促进双方私营部门和商界合作。
东盟国家驻华大使组成东盟北京委员会,代表东盟常务委员会,协助促进中国—东盟关系。
此外,在东盟发挥重要作用的地区和多边论坛上,中国和东盟也进行互动与合作。
这些论坛包括东盟和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东盟10+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APEC)、亚欧会议和东盟地区论坛(ARF)等。
(二)中国与东盟关系中面临的问题1.东盟成员中某些国家国内政局不稳,这会不同程度上影响中国与东盟关系的顺利发展。
由于东南亚各国的历史普遍比较短,因而缺乏一种在长期斗争中积淀下来的、为国内各权力集团所共同认可的政治模式与文化理念,再加上殖民主义国家上百年的统治和临时撤退时“分而治之”政策的恶果,使得东南亚各国的政坛党派林立,势力复杂。
造成许多政局不稳。
i例如:2007年8月由于缅甸政府宣布全国燃油价格上涨,引发民众强烈不满。
随后在首都仰光及附近城镇的几间主要佛教庙宇,开始有大批僧侣和尼姑聚集,整日念经开会,发动大规模示威活动。
最后引发了在缅甸的“袈裟革命”。
对缅甸的政局造成重大震荡。
另外,2006年,泰国发生军事政变,政府总理他信被迫下台,流亡英国。
泰国政局仍然变数很多。
所有这些东盟国家内的政局动荡必然会从不同程度上影响与中国的关系。
因此,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警惕与关注。
2.经济发展仍然存在问题,经济结构有待进一步改善。
东盟各国由于长期以来受西方国家的殖民统治,虽然在政治上取得了民族独立,但是经济上却很难完全独立,长期以来一直是以出口导向型经济为主。
凭借自身所拥有的资源能源优势,以较低的价格出口原材料等。
这样的经济结构到目前仍未有很大改观,尤其在今天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间的经济相互依赖不断增强,这样的状况更加易于受制于人。
因此,进行必要的经济结构调整和创新也是东盟国家必须要考虑的重大问题。
与此相应,随着中国与东盟国家经贸往来的不断密切和深入,东盟自身的经济一旦出现问题,必然会影响到我们的经济发展。
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虽然从后来的结果来看,这场危机恰是为推动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关系提供了一个非常的契机。
但是,这场危机本身给东盟国家和中国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失。
这其中固然有许多其他的因素,但是,东盟自身的经济结构问题也是不容回避的。
因此,未来中国与东盟经济关系的发展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需要双方予以更多协调。
3.南中国海问题是中国与东盟关系的现实危险。
影响中国与东盟关系最大的就是南中国海问题,由于被确认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因此南中国海的主权成为了周边各方(中、越、文、菲、马、台湾)争夺的焦点。
对南中国海的主权争端的解决依然是东盟国家优先考虑的政治与安全问题。
各方都声明为了地区的稳定将保持克制,东盟国家都把《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作为接触中国、限制中国的有力工具,并对它寄予很高的希望。
2002年中国与东盟各国外长及外长代表金边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
宣言确认中国与东盟致力于加强睦邻互信伙伴关系,共同维护南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这一宣言是中国与东盟签署的第一份有关南海问题的政治文件,对维护我国主权权益,保持南海地区和平与稳定,增进中国与东盟互信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但是从某种意义正如一位观察家对2000年的中国与东盟地区行为准则的作用所作出的评价:“相信地区行为准则会真正的起作用是一个错误,它并不能改变这样的事实—由于历史、主权、资源的混合作用形成的不稳定导致了南中国海问题成了东亚地区的易燃点。
从一开始,东盟与中国就清楚地理解到一个行为准则并不能成为解决领土纠纷的有效的法律工具。
”总之,南中国海问题仍然将是东盟对中国理解的主要障碍,而且在短期内,它不会消除。
4.“中国威胁论”在东盟国家仍很有市场。
Allen S.Whiting在谈到历史对于东盟对现在中国的理解所产生的影响时指出,“许多东盟与中国双边关系消极的经历确实减少了东盟对于中国的和平主张的信任度。
连续的‘记忆沉积’(memorylayers)使得东盟国家,尤其是那些南中国海周边国家,放弃了与他们交往数个世纪的强大的邻国,以至于他们对中国现在合作的姿态也抱有偏见。
中国在历史上曾是亚太地区的霸权,这是真实存在的情况或者是被唤起了的东盟国家的记忆,这些都给东盟对中国的理解投下了暗影,他们总有一种潜在的忧虑——未来会被中国主宰。
……这些历史的印迹对现在东盟对中国理解起到了这样的作用:东盟国家对中国政府的自信产生了一致的反对———这是来自东盟本土对北京行为的反应。
”这段分析可以说很深刻的揭示了目前在东盟国家存在的“中国威胁论”的原因。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由于这种由历史积淀起来的心理上的防备可能在短期内也不会消失,因此,这必然会影响到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关系。
5.域外大国因素,由于东盟地区涉及到包括美、日、印、等域外大国的介入,而东盟奉行大国平衡战略使中国东盟关系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
近年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的迅速发展引起美国、日本等国的关注和警惕,它们开始质疑中国崛起的性质及其影响。
为应对中国与东盟关系迅速发展的新形势,美国、日本、印度、等国家加紧在东南亚地区扩大影响,而东盟则大力推行大国平衡政策,企图对中国东盟的影响力有所制约。
美国明显调整东盟政策,在更大程度上参与东盟事务。
2001年“9·11”事件后,东盟成为美国打击恐怖主义的重点地区,是美国全球反恐战略中的重要一环。
此外,在美国政府制定的全球战略中,东南亚作为亚太地区重要的海上通道,以及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要求美国对之实施全面和持久的控制,不能容忍其他某一大国在该地区发挥主导作用。
美国的东盟政策已逐步转变为以拉拢为主,减少直接介入和干预。
日本与东盟确定自由贸易区目标,加大对印支三国的援助力度。
日本一直将东盟视为“经济后院”,冷战时期曾苦心经营。
冷战结束后,东盟又成为日本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的重要平台之一。
2003年10月,日本与东盟正式签署了《日本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伙伴框架协议》,为建立未来的日本—东盟自由贸易区设计了基本框架。
2004年日本超过美国成为东盟的第三大外资来源。
2005年12月,日本与东盟领导人发表关于深化双方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名,日本答应给东盟7000万美元,用于东盟发展基金以促进东盟一体化进程。
印度加大“东进”力度,积极加入东亚合作进程。
2002年印度与东盟决定建立自由贸易区后,双边经贸关系发展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