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考点梳理一、中国古代思想得演变1、春秋时期得思想家①老子得思想春秋晚期得老子,就是道家学派得创始人。
老子名聃,传说姓李名耳,春秋晚期楚国人。
她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得史官。
相传,孔子曾向她问礼。
著有《老子》,又称《道德经》。
老子认为世界万物得本原就是“道”。
她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
她指出社会动荡得根源,在于人们得行为违背了自然,提出“无为而治”得政治主张。
她希望回到小国寡民得理想社会,“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认为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就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得。
②孔子得生平孔子就是春秋晚期鲁国人。
因不满统治者所为,她周游列国,晚年回国潜心办学与著述。
她对促进我国文化教育事业得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
她传授弟子三千人,学业优秀者七十二人,时称“七十二贤”。
孔子整理得《诗》《书》《礼》《易》《乐》与《春秋》,后称为“六经”。
她得言行载于《论语》一书。
孔子出生没落贵族家庭。
苦研《礼》《乐》,在礼崩乐坏得情况下,以传承礼乐文化为己任。
曾官至司寇,后去官带着弟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得政治主张,却没被采纳。
回到鲁国,专心整理文化典籍、删修《春秋》,献身于文化教育事业。
③孔子得思想孔子得思想核心就是“仁”。
她认为仁就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与任意刑杀。
她希望恢复西周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得行为符合礼得要求。
礼在孔子得思想中有重要地位。
她要恢复周礼得权威,使社会君臣有别,长幼有序。
孔子要求人们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将礼与仁结合起来,认为,如果只有礼而没有仁,就会加深社会对立,导致矛盾激化;只有仁没有礼,就会模糊上下尊卑得界线。
怎样协调礼与仁得关系呢?孔子又提出了中庸思想。
她认为“过犹不及”,主张“与而不同”,只有多种因素,特别就是对立因素得统一与与谐才形成完美得事物。
仁、礼、中庸思想就是孔子创立得儒家学说得核心内容。
④孔子得教育思想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富贵贱,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得局面。
春秋以前,文化一向被贵族垄断。
孔子开创私学,从贵族子弟到清贫寒士,不分贫富贵贱,只要愿意行“束脩”之礼,都可以成为孔门弟子。
孔子注重因材施教。
她对不同性格、不同接受能力得学生采取不同得教学方法。
⑤孔子得历史地位尽管孔子得政治抱负没有实现,但她整理编撰古代文化典籍《诗》《书》《礼》《乐》《易》《春秋》,弟子们把孔子得思想整理成《论语》,成为儒家学派得经典。
孔子学说对亚洲甚至世界都产生了影响。
明清以后,孔子学说传到西方,欧洲一些思想家从儒学中得到启发、借鉴与鼓舞。
2、战国得百家争鸣①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得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教育与学术逐渐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这就为“百家争鸣”局面得出现创造了条件。
原来社会地位较低得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得重用。
②儒家思想得发展战国时期,孟子与荀子就是儒家学派得两位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
她曾游历列国,主张不被采用,晚年退而与弟子著书立说。
她被认为就是孔子学说得继承者,有“亚圣”之称,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得民本思想。
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认为人得天性就是善良得,恻隐。
荀子名况,战国时期赵国人。
著作《荀子》。
荀子提出“人之性恶”,认为人生来本性就是恶得,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得行为,使人向善。
③道家思想战国时期得庄子,继承与发展了老子得学说。
④法家思想法家学派得集大成者就是战国末期得韩非子。
她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得权威来震慑臣民。
法家把君主得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得历史发展趋势。
3、西汉儒家正统地位得确立①“无为而治”得统治思想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汉初,为了恢复生产与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得思想,采取与民休息得政策。
经过六十多年得休养生息,汉朝得经济实力逐渐恢复与增强。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形势得发展,积极有为得政治思想成为时代得需要。
②董仲舒对儒家思想得发挥董仲舒,著有《春秋繁露》一书。
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得需要,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得主张。
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
她提出了“天人合一”与“天人感应”学说。
认为天就是万物得主宰,天子受命于天,所以人民与诸侯都要服从天子得统治;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她。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得建议,并付诸实行。
从汉武帝时起,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得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得主流。
4、魏晋隋唐得思想融合汉武帝以后,儒学在统治者得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
儒学吸收佛教、道教得精神,有了新得发展。
佛教吸收儒学渐趋中国本土化。
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
三教相互渗透。
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得主张,又称“三教合一”,唐代,儒学得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5、两宋理学得兴起①理学思想得兴起北宋时,儒家学者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得新儒学体系——“理学”。
其中,北宋时期得程颢、程颐兄弟与南宋时期得朱熹,成就最为突出,所以“理学”也称为“程朱理学”。
程颢,称名道先生,程颐,称伊川先生。
被称为“二程”。
②理学思想得内容天理就是宇宙万物得本原。
同时,“二程”把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朱熹就是理学集大成者。
朱熹认为天理就就是作为道德规范得三纲五常,就是人性得最高境界;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二程”提出“格物致知”,认为“物皆有理”只有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得“理”。
③理学得影响理学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得哲学,朱熹编著得《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得教科书。
朱熹得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等国。
④陆九渊得心学陆九渊就是南宋时期得理学家,号象山先生,江西金溪人。
陆九渊提出“心”就就是“理”得主张;强调“宇宙便就是吾心,吾心即就是真理”,她得学说被称为“心学”。
她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6、明清思想得发展明清之际,以个性解放为核心,反映社会需要得早期启蒙思潮悄然滋长。
进步思想家批判宋明理学,倡导求实精神,开创出思想活跃得新局面。
①王阳明心学兴起得背景明中期以后,社会动荡不安,专制统治陷入危机。
王阳明认为,社会动乱得原因就是人心破坏所致,只有通过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
王阳明继承与发展了陆九渊得学说,成为心学得集大成者。
所以,这一学派也被称为“陆王心学”。
②王阳明心学得主要内容王阳明早年对程朱理学得“格物致知”深信不疑。
她曾面对翠竹,穷格七天七夜也没有得到其理,反而因思虑过度而致疾。
从此,她开始质疑朱熹理学。
并用“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来否定“格物致知”说。
在镇压农民起义时,她进一步悟出“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得道理。
王阳明提出“致良知”与“知行合一”得学说。
她认为良知就是存在于人心中得天理,就是人所固有得善性,但良知往往被私欲所侵蚀,去掉人欲,恢复良知得本性。
宋明理学历经几百年得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③李贽得异端思想明朝后期,社会矛盾空前尖锐。
同时,江南市民工商业者已有相当强得经济实力,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得力量。
李贽著有《焚书》《藏书》等多种著作。
《焚书》得名于李贽认为该书会遭到禁毁;《藏书》得意思就是藏之名山,传之后世。
李贽自称为异端,指出孔子不就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并非神。
她认为就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得就是非为标准。
李贽挑战正统思想。
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强调人正当得私欲。
认为穿衣吃饭就就是“人伦物理”,人不能脱离基本得物质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
李贽得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得要求。
④黄宗羲对君主专制得批判黄宗羲就是明清之际得进步思想家,浙江余姚人,著有《明夷待访录》等书。
黄宗羲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尖锐地揭露君主专制就是天下之大害。
主张限制君权,保证人民得基本权利。
黄宗羲得思想有极其重要得意义,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得推动作用。
⑤顾炎武经世致用得思想著名思想家顾炎武也生活在明末清初,江苏昆山人。
顾炎武重视对社会实际情况得了解,形成了经世致用得思想。
她主张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得现实问题。
她到过许多州县.进行实地考察,写成巨著《天下郡国利病书》。
这部书记述了山川形势、物产风俗、民生利弊,有很高得实用价值。
顾炎武以她崇实致用得学风与锲而不舍得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得先河。
与黄宗羲、顾炎武同时代得王夫之就是湖南衡阳人,也就是一位进步思想家。
著有《读通鉴论》等。
⑥明末清初思想家得历史地位与黄宗羲、顾炎武同时代得王夫之就是湖南衡阳人,也就是一位进步思想家。
著有《读通鉴论》等。
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与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得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中国古代得科学科学与技术1、先秦得天文学成就与司南2、汉代造纸术与数学3、北朝得农学4、唐代得雕版印刷术与火药5、宋代四大发明得完成6、元代得天文学与农学7、明代得医药学与农学三、中国古代得文学与艺术1、中国古代文学得发展①先秦得《诗经》与《楚辞》②汉朝得赋③唐朝得诗歌④宋代得词与话本⑤元代得曲⑥明清小说2、中国古代艺术得发展①文字与书法艺术②绘画艺术③戏剧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