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日两国幽默文化的比较

中日两国幽默文化的比较

中日两国幽默文化的比较作者:曲明月来源:《学园》2014年第21期【摘要】中国和日本同是亚洲国家,是东亚文明一衣带水的邻国。

两国文化交流的历史已有两千多年,并且互相深深影响着。

在这历史的文化长河中,中国和日本分别孕育了各自的幽默文化。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相声和日本的漫才。

两者颇有异曲同工之妙,有着相同的民间幽默的文化表现形式,即两人同台演出。

但是,由于两国文化的差异,相声、漫才的起源、发展、分类及遣词造句上又各有千秋。

因此,通过对二者各自的起源、发展、分类及现在发展状况的分析,对相声、漫才所代表的中日幽默文化的异同进行比较,意义重大。

【关键词】相声漫才比较【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1-0067-02一起源和发展1.起源名称的变化相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俳優”。

“俳”是剧的意思,“優”是诗歌的意思。

那时“俳優”的演出仅限男性,用幽默或讽刺的语言向当权者们表露底层百姓的意见。

唐代发展的“参军剧”就是相声的前身。

“参军剧”是比“俳優”更普通的讽刺艺术。

进入宋代后又经过“像生”“象声”直到清代发展成“相声”。

而相声在清代因为咸丰帝的全民国丧,歌曲舞蹈等娱乐活动一并禁止。

一些演员只能偷偷地在街头自说自唱,赚一些微薄的收入糊口。

在这之中出现了相声的始祖朱绍文①,艺名为“穷不怕”。

从此,相声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广而流传。

漫才的名称发展也经历了“千秋万代”“万岁”“万才”到“漫才”的变化历程。

根据鹤见俊辅的《太夫才藏转》②中“万岁”的由来是:乞丐们在年初的时候去贵族家里表演一些表示祝福的歌曲舞蹈,即被称为“千秋万岁”。

明治45年开始,日本古老的艺术制片厂吉本兴业(当时也叫做吉本兴行部)将“万才”通过广播放送和全国巡演的形式,使其得到了积极的发展。

一直到昭和8年才在吉本兴业宣传部发行的《吉本演义通信》中被改称为“漫才”,至此,漫才在全日本流行起来。

如上所述,相声和漫才都经过漫长的发展期,各自拥有数个不同的名字,并且都是作为民间艺术形式发展壮大的。

另外,两者都是自20世纪中被冠名之后随经济一同发展,广受人们喜爱并活跃至今的民间艺术。

2.现代的发展相声在新中国成立初曾停滞了一段时间。

这期间的相声演员的地位虽得到提升,但苦于一直没有好的素材而不断遭到人们的批判。

1950年,在得到老舍先生的大力协助后,“相声改进小组”正式成立。

相声演员们和作家们一起努力对相声的内容做积极的改进,并定期在北京的前门演出,地方演出也日渐增多,与相声有关的书籍开始出版。

但是之后的十年文革给相声界带来了致命的伤害。

20世纪70年代,以侯宝林和马季等相声名人为标志的相声界又复兴了。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艺术界百花齐放,相声作为最能反映人们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相声成为了每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必演的节目之一。

与此相对的是在日本的艺术界,1980~1982短短两年间,漫才席卷了各大媒体,掀起了漫才热,成为漫才演员成了越来越多孩子和青年们的梦想。

实际上,漫才艺人们不止限于漫才表演,兼做主持人和电视剧正式演员的艺人们也很多。

如上所述,相声和漫才在近代都随着电视的普及而发展繁荣。

只是相声不如漫才那般顺利,经历了几段停滞期。

这是跟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分不开的,中国相声更多是政治发展的产物,而漫才却很少受政治的影响,是由日本民间运营起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漫才革命更彻底、更成功。

二相声和漫才的艺术性1.演员及演员的职务从表现形式来说,相声分为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三类。

在日本的幽默文化中,落语是一个人演出,与单口相声类似,就是在日式草席上放一个坐垫,坐垫前放一张小桌子,演员要跪在坐垫上表演。

而漫才主要是两个人同演的表现形式,当然也有三个人及以上演出的情况。

就是两个演员站在舞台上要又唱又跳的表演。

相声和漫才的表演者主要是男性,也有女性出现的情况。

如中国的贾玲,日本的南海キャンディーズ。

谈到演员的角色分配,对口相声的二人分为“逗哏”(gen)和“捧哏”。

漫才分为“ツッコミ”和“ボケ”。

总体而言,“逗哏”与“ツッコミ”角色类似;“捧哏”与“ボケ”类似。

稍微不同的是相声中“逗哏”担任主角,“捧哏”是主角的帮衬;而漫才中的二者是没有主次之分的。

2.种类相声按内容上可分为:讽刺型相声、称赞型相声、娱乐型相声。

按著作时代可划分为:传统相声(清末民初时期)、新相声(1949年之后)、当代相声(20世纪80年代后期之后)三类。

漫才在内容上分为しゃべくり漫才(正統派漫才)和コント漫才两类;从艺术特征上可分为:俗曲漫才、語り物漫才、歌謡漫才、曲弾き漫才、踊り漫才、寸劇漫才、身振り漫才、仮装漫才、掛け合い漫才、ぼやき漫才等10类③。

总的来说,漫才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比相声略丰富一些。

3.基本技能说、学、逗、唱是相声演员的四大基本功。

其中“说”指的是讲笑话、故事、灯谜、酒令;“学”指学人物、鸟语、市声、叫声;“逗”指插科打诨,抓哏逗趣;“唱”指演唱戏曲小调。

除此之外,相声艺人把相声的基本功细分为逗哏、捧哏、数来宝等13门④。

漫才的基本技能是“ツッコミ”和“ボケ”。

“ツッコミ”有6种基本形式:普通ツッコミ、のりツッコミ、ボケツッコミ、引きツッコミ、しぐさツッコミ和一人ツッコミ。

“ボケ”主要有:まねし漫才、暴力漫才、女性上位、人身攻撃、エロ·グロ·ナンセンス、言葉遊び和衣装·小道具等7种表现形式。

相声演员必须坚持长年学习各种表演动作,一个人可扮演“逗哏”和“捧哏”及群口相声演员等多个角色,演出的角色比较广。

对漫才师来说,角色确是固定的,限制了个人的表现。

4.演员间的上下关系和流派中国的相声界讲究身份,师父和弟子必须有严格的上下关系。

因此,相声的门派之争非常厉害,相声第一位表演者是张三禄,其三个弟子分别是朱绍文、阿彦涛、沈春和。

现如今,最出名的相声演员几乎是第八代和第九代的演员。

如第八代的姜昆和郭德纲,第九代的大兵和赵卫国。

流派是根据“捧哏”和“逗哏”中演出者的姓来命名的,主要有8派。

⑤日本的漫才家大多出身于演员培养所,结成了牢固的师兄师弟关系。

以花月亭九里丸一门和都家文雄一门为代表的共70多个门派。

比较有名的演员培养所有:松竹艺能演员培养所和吉本综合艺能学院,培养所就像学校一样,内部的上下级关系并不是那么严格。

三相声和漫才的现状1.演员的培养所、学校和协会相声演员们主要是师从老师学习,也有专门设立的学校。

北京电影学院等艺术类大学专设有相声系,近年来春晚特别组出场的相声演员很多是北京电影学院出身的学生。

有很多大学的学生以相声为兴趣成立了社团,但以此为职业的人少之又少。

现在相声理论的发展还不成熟,专业团体很少,相声演员的低学历也是如今现状之一。

过去由于人们生活并不丰富,相声在民间艺术界的影响稍显不足。

漫才虽然也有像心斋桥大学、放送艺术学院等专门学校,但还是在培养所学艺的人在漫才界崭露头角的几率更大。

在漫才艺人中,高材生大有人在,如吉本的田畑藤本就是东京大学毕业的。

说到专业协会,中国曲艺家协会是正式的属于相声演员的协会,其他的民间组织寥寥无几。

现在为大家所熟知是以郭德纲为中心的“德云社”。

而日本有很多漫才自主学会,例如:社団法人漫才協会、漫才協団、日本演芸家連合会等,另外,还有较出名的吉本兴业和松竹艺能两大演员培养所。

2.面向年轻人的专业竞技会以及影视收视率相声的专业竞赛是CCTV电视相声大会,从2002年到2010年主办过五届。

参赛者无年龄和专业的限制,只要是相声爱好者即可。

说到漫才的专门比赛,要数M-1。

M-1是简称,正式名称「オートバックス〜M-1グランプリ〜」,是由岛田绅助策划、吉本兴业主办的漫才选手大会。

从2001年到2010年已经主办了10期。

单从竞赛来说,日本的漫才比中国的相声专业化程度更高,对中国人来说,相声只是电视中喜剧文化的一种,相声演员并不是理想的职业。

但是相声和漫才的内容都深刻揭露了社会现象,集讽刺教育和幽默于一体,深得国民的喜爱,影视收视率也一直居高不下。

四结束语相声和漫才作为中日两国幽默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按各自的轨迹发展流传着。

本文回顾了两者的起源、发展,并对演员的角色和等级关系进行了比较研究,相声和漫才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也更加清晰。

虽然两者间交流很少,但繁荣时期和演员的角色分工很相似。

由于两国政治背景、经济状况各不相同,所以又有很多相异之处。

相声和漫才都不是上层社会的艺术,而是作为民间艺术形式发展并壮大的。

从20世纪中后期开始随着经济的发展成长并广受欢迎,一直活跃至今。

可以说,相声和漫才都是与民众的文化生活紧密相关,并形成很大影响力的民间艺术形式。

相声和漫才都会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完善,在互相借鉴、交流的基础上成为人们更加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为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作出更多新贡献。

注释①中国相声艺人。

艺名穷不怕。

隶汉军旗。

祖籍浙江绍兴,世居北京。

他的艺术活动主要在清同治、光绪年间。

与醋溺膏、韩麻子、盆秃子、田瘸子、丑孙子、鼻嗡子、常傻子七位艺人称为第一波“天桥八大怪”。

《都门汇纂·技艺门》有一首诗咏穷不怕,称他善以白沙撒字,与弟子贫有本合说相声,在当时颇有名气。

朱绍文幼年间在嵩祝成京戏班学丑角,未能唱红,改行多次,最后选择了说相声。

他先后在北京北城和天桥一带演出,被列为“天桥八大怪”之首。

对口相声、三人相声和太平歌词相传为他所首创,对北方曲艺和相声的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②鶴見俊輔.太夫才蔵伝[M].平凡社,1979③相羽秋夫.漫才入門百科[M].弘文出版株式会社,2001:64④相声的基本技能:要钱、口技、数来宝、太平歌词、白沙撒字、单口相声、逗哏、捧哏、群口、相声怯口、柳活、贯口、开场小唱⑤逗哏:侯(宝林)派、马(三立)派、常(宝堃)派、苏(文茂)派、马(季)派;捧哏:李(文华)派、唐(杰忠)派、赵(世忠)派参考文献[1]相羽秋夫.上方漫才入門[M].弘文出版株式会社,1995[2]今村荘三.漫才通[M].浪速社,2004[3]香川登枝緒.私説おおさか芸能史[M].大阪書籍株式会社,1986[4]吉田留三郎.まんざい風雲録[M].九藝出版,1978[5]马季.相声艺术漫谈[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6]侯宝林、汪景涛、薛宝琨等.相声艺术论集[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7]汪景涛、〔日〕藤田香.相声艺术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8]王决、汪景涛、〔日〕藤田香.中国相声史[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责任编辑:范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