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种族(race)、民族(nation)与族群(ethnicity)

一、种族(race)、民族(nation)与族群(ethnicity)

一、種族(race)、民族(nation)與族群(ethnicity)
A. 種族:生物分類還是社會分類?
1. 1. 種族的生物性意涵
∙將世界人類當一種物種(species)種族:將人類世界當成一種「物種」,各個種族為此物種的分支。

例如:膚色將人種分為白種、黑種、黃種人。

∙從「物種原始論」與「物競天擇」形成的社會達爾文主義:將種族團體與文化產生對應關係。

此符合當時的殖民的合理性:歐洲、美國黑奴、台灣引進大陸新娘∙批判
a.以科學將人種分類,缺乏學術意義(基因都一樣)
o亞利安人作為一假設的人種科學
b.體質與文化的關係,主流學術已遭駁斥:種族主義的反省
o種族主義:將人分成不同種族,依其出生背景,進行上下等級安排的世
界觀與意識型態。

這種世界觀合理化或自然化征服者的永久優勢地位,
將之歸因於天生、體質、生活文化的優越。

o聯合國1945年委託生物學者針對種族進行科學的研究,生物學家的結
論:人類只有一個起源,所謂人類的各個種族只是統計學上可區分的群
體。

根據某些顯著的指標,例如頭顱或鼻形、膚色、髮色類型等等標準,
將人類分為不同類型是可能的。

然而這樣的體質差異與行為差異、心理
差異並無關連,因此,種族用來論證不平等待遇的正當性的觀點遭到否
定。

2.種族是一個社會性的分類
∙社會建構1:種族的認定,因社會而異
例:美國南方某些州一滴血原則(只要有點黑,就是黑)、父系原則(父親黑,母親白,還是黑)、Tiger Woods的Cablinasian(Caucasian, Black, Indian, Asian, 母
一半Thai,一半Chinese,父一半Black,一半black與native America 的混血),
但是巴西是要很黑,才叫黑(而且必須是非洲裔)。

∙社會建構2:同一種族內,有很大差異:亞洲人的多樣性(泰國、印度、日本,全是黃種人)
∙社會建構3:為什麼我們要用膚色來分類?不可以用身高、髮色?(藍眼珠與綠眼珠的故事)
∙社會建構4:誰定義種族?國家,可能為了某些利益,而改變(例如,美國原住民,本來75%才叫原住民,後來50%。

台灣的原住民,本來漢原通婚因父親才算,後來
改成母親亦可)
B. 族群
1.族群:「因為擁有共同的血緣、語言、文化、宗教或祖先,而被其他人或自己認為是構成
獨特的社群的一群人」,不是有這些要素,族群就會客觀地存在,而是要經過歷史經驗或社會經驗,才會發展出來。

2.族群客觀特徵論的限制
∙例如語言:說?語的不一定都是?族,?族不一定都會說?語
∙外省人,1949年來台,先被稱為大陸人(vs.台灣人),主要彼此區分是山西人、山東人
3.族群是由本身組成份子認定的範疇,造成族群最主要的是它的「邊界」,而非語言、文化、
血統等的「內涵」。

一個族群的邊界,不一定指的是地理的邊界,而主要是「社會邊界」。

在生態性的資源競爭中,一群人強調特定的文化特徵,來限定我群的「邊界」以排除他人。

∙原漢→閩客→本省外省→閩客原住外省
4.把族群當作是主觀的認同,並不表示體質與文化特徵就毫無意義了。

它們雖不是客觀劃分族
群的判準,但的確是人們主觀上用來劃分人群的工具。

黑/白人差異大可被感知;本省/外省人體質區分極為細微。

小朋友怎樣都到不到好朋友是黑人的情況。

但當族群關係緊張時,再細微的差別都可以被感覺或創造出來。

5.認同如何產生:
A.根基論:強調族群內部情感聯繫與傳承,出生獲得
B.工具論:強調族群認同的維持與變遷,可選擇、可被利用的社會生存工具
二、族群的客觀身分與主觀認同:以台灣「四大族群」為例
a.你父親與母親的族群身分是什麼?你比較認同哪一個?為什麼?
b.你常被歸類的族群身份與認同,是否因為不同的時期、空間而有所轉變
c.請想一想你最要好的三個好朋友,他們的族群身份是什麼?
∙客觀的分類與主觀的認同,並非一對一
∙主觀的認同並非單一,可能有多重認同
∙討論以下四個問題:
三、種族或族群互動---同化(融合)的討論
I.形式
1.熔爐式的同化:甲+乙+丙→丁
2.教化式的同化:甲+乙+丙→甲
3.多元結構主義:甲+乙+丙→甲1+乙1+丙1
II.影響因素
1.功能論的觀點
2.衝突論的觀點:偏見與差別待遇
III.台灣公領域與私領域的族群融合背景
1.政治背景:
2.語言政策:提倡國語禁用台語
3.教育內容:教科書中的大中國意識、隱藏性課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