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启蒙哲学引言与小结
正如恩格斯所说,18世纪“主要是法国人的世纪”。
作为人类历史上一次“光辉灿烂的黎明”,法国大革命实践了法国启蒙思想的基本原则,从而使这个时代以“启蒙的时代”而著称于世。
毫无疑问,18世纪以法国大革命而永载史册,然而如果没有此前的法国启蒙运动,这场革命的胜利肯定是无法想象的。
由于18世纪的法国思想家们自觉地承担起了反对封建专制、宗教迷信和愚昧落后,鼓吹自由、平等和博爱,高扬理性、提倡科学和进步、教化大众的启蒙任务,因而他们通常被称为启蒙思想家,主要代表人物有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孔狄亚克、拉美特利、狄德罗、达朗贝尔、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等人。
由于这些思想家中有些人参与了由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的编纂工作,而《百科全书》在法国启蒙运动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所以人们也经常称这些法国思想家为“百科全书派”。
但是实际上,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们并不属于某一个统一的哲学流派,他们的观点各有不同,有时甚至是相互矛盾的,例如在宗教问题上,伏尔泰持自然神论的观点,而霍尔巴赫等人则主张彻底的无神论。
不仅如此,这一时期的法国思想家们有些人着重建立了社会政治理论,有些人则致力于完善机械唯物主义学说。
可能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人们有时将这些法国思想家分为“启蒙思想家”和“机械唯物主义者”。
事实上,作为那个时代的时代精神的塑造者,“启蒙运动”更好地体现了思想家们在主导精神上的一致性。
当然,启蒙主义不仅是18世纪法国哲学的基本精神,而且是整个近代哲学的基本精神,不过法国思想家们在社会政治领域的贡献的确掀起了启蒙运动的高潮。
法国启蒙运动兴起之时,正是法国封建专制制度由盛而衰的时期。
路易十四时代(1643-1715年)是法国中央集权制的鼎盛时期。
路易十四为了维持专制统治和侵略战争,增强国家的实力,一方面推行重商主义政策,从而使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另一方面又严格推行中央集权制,宣称“朕即国家”,为了抬高贵族的地位,取消了1631年以来资产阶级花钱买来的贵族称号,从而阻塞了资产阶级进入贵族等级的道路。
这样一来,路易十四就造就了一个政治地位低下但是经济力量强大的资产阶级,为自己树立了一个日益强大的敌人。
这一时期的法国社会可以划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高级僧侣,第二等级是封建贵族,这两个等级是特权阶层,国王是他们的总代表,第三等级
是包括资产阶级、手工业者、城市贫民、无产者和广大的农民等各个阶层,他们只有纳税的义务而没有政治权利。
因此,尽管第三等级的人们属于不同的社会阶层,但是他们在政治上都属于最低的等级,因而有着共同的政治要求,这就使他们围绕着资产阶级形成了反对特权阶层的政治同盟。
一般说来,思想革命往往是政治革命的先导,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法国启蒙运动为震惊世界的法国大革命提供了理论和思想的基础和前提。
鉴于当时封建专制制度还比较强大,法国思想家们采取了“釜底抽薪”的策略,首先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与封建专制制度狼狈为奸的宗教势力,继而把宗教批判扩大和深入为政治批判。
在西方哲学史上,法国启蒙运动独树一帜地建立了彻底的无神论和机械唯物主义学说。
当然,由于他们关注的主要问题是社会政治问题,因而在哲学理论方面的贡献不如宗教批判和政治理论方面的贡献大。
18世纪法国哲学以17世纪哲学为其直接的思想来源,而对于法国哲学影响最大的是洛克的经验论和笛卡尔的机械自然观。
从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到孔狄亚克、爱尔维修、狄德罗,无一不是深受洛克哲学的影响,伏尔泰甚至将洛克奉如神明。
他们虽然将休谟看作是反宗教的同道,但是似乎并没有注意到休谟怀疑论对经验主义的毁灭性打击,仍然以经验为基础来推进科学知识。
封特内尔、拉美特利、霍尔巴赫等人的自然哲学是对笛卡尔机械唯物主义的发展,17世纪的自然法理论、社会契约论则对法国启蒙运动的社会政治哲学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注]18世纪的哲学家们将17世纪的理性主义变成为一种现实的政治原则,理性主义成为它们反对宗教意识形态、勾画新的社会蓝图的标尺。
理性成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以往的一切都要在理性的法庭面前接受审判,传统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和国家制度等等都受到了无情的批判。
理性代替了神的启示,人的理性――自然之光――代替了盲从和迷信。
启蒙思想家们举起理性的大旗,主要目的是反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和宗教神学。
18世纪的哲学家们不是自然神论者就是无神论者。
18世纪的哲学以研究人和社会为重点,建立了比较系统、完善的社会政治理论,开启了历史哲学和文化哲学,这是它的主要贡献之一。
启蒙思想家们以17世纪哲学家提出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自然法和社会契约论等理论为出发
点,对人和社会作了比较深入和全面的研究,建立了资产阶级社会国家学说的完备的理论体系,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这是他们的巨大功绩。
在自然哲学方面,18世纪法国哲学将机械唯物主义彻底化和完善化,建立了典型的机械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
尽管在18世纪法国哲学中也有一些辩证法的因素,例如狄德罗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结合起来,力图揭示出物质世界的有机联系和整体发展,把世界看作是一个相互联系和不断变化的过程,但是从总体上看,这是一个机械决定论盛行乃至登峰造极的时代。
哲学家们继承和发展了笛卡尔在自然哲学领域中的成果,将其机械自然观进一步彻底化,用机械论的观点去解释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和人的思想活动,形成了一种机械决定论的世界观。
这种世界观在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和宗教神学的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其自身的局限性也是非常明显的。
启蒙主义以理性和自由为其主导精神,然而哲学家们所理解的理性主要是一种“科学理性”,当他们试图将科学精神和方法贯彻到人和人类社会的领域的时候,便使理性与自由发生了矛盾,因为科学体现的是必然性和决定论。
正是在这个问题上,卢梭开始了对启蒙主义的反思,通过自然状态和社会状态的对立,突出了自然与自由之间的矛盾,从而给以康德为开端的德国古典哲学提出了新的课题。
在认识论方面,18世纪法国哲学继承了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使经验论的研究更加深入和具体化。
伏尔泰、孔狄亚克、爱尔维修和狄德罗都是从洛克哲学出发的,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洛克哲学的主观唯心主义和二元论的倾向,并且使经验论理论更加丰富。
爱尔维修将经验论和感性论的原则运用到道德领域,提出了功利主义伦理学;狄德罗提出了要将经验、理性和实验三者结合起来的认识论原则,这些都比17世纪的经验论有所进步。
然而,法国哲学家们似乎并没有重视或理解休谟的怀疑论问题,没有意识到经验主义必然导致不可知论的危险,尽管在批判宗教神学的战斗中他们是同一条战壕的战友。
于是,正面回答休谟的挑战,就成了康德的一项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