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国经济问题研究课程论文浅析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关系姓名:***学号:GS********专业:微电子专业学院:计算机学院六队浅析中国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摘要:中国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是一个对立而又统一的过程,中国从改革开放至今,通过用市场换技术等等方式,加快了中国的经济与技术发展,但问题越来越严重,国家过度依赖技术引进,造成技术研发团队创新能力一直处于低水平,社会支持不够,造成现在中国的技术引进,再引进,成为一个恶性循环,最过中国下大力气,从全民意识,经济投入,过程监管等等,从国策上进行宏观调控,中国自主创新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
从当年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近日“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到的“提高中国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在数十年的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历史过程中,科技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借助科技加速发展进程的我们一直被一个问题所困扰:如何正确处理“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的关系?一方面,后进的国家往往需要从模仿先发者起步,才能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创新体系,另一方面,当先进国家开始感受到后进国家的某种威胁时,往往会设置技术壁垒来限制技术在国际间的自由流动,从而为后进国家带来自主创新的内在需求。
国内那些高举自主创新大旗的企业,如华为、中兴等,本身也正是最主动地利用国际科技资源、最积极地走向国际市场的企业。
然而,一个数据却令人忧虑。
2002年,中国引进技术和消化吸收的经费投入比例是1∶0.08,换句话说,中国人每投入一块钱引进技术,只花八分钱做消化吸收。
相比之下,在类似发展阶段时,中国近邻韩国的这一比例在1:5至1:8之间。
中国一百多年引进技术的历史已经充分显示,一厢情愿地想以市场换技术,却不在研发上付出长期艰苦努力的做法,只会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引进技术和外资也被当作各级政府的政绩,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自主创新能力。
由于缺乏核心技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我国仍主要靠廉价劳动力、资源消耗、土地占用和优惠政策赢得竞争优势,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低端位置。
当前,我国产业发展和升级对技术需求呈现加快增长的趋势,如果经济沿用“市场换技术”的方式推进技术进步,必将难以承受大量引进技术的巨额成本。
同时,这种模式带来一系列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
这种模式导致的另外一种结果是:我国的汽车、机床、纺织行业所需要的先进设备70%、集成电路设备90%、高端医疗设备95%以上、光纤设备100%需要进口,电视、手机、DVD的“心脏”全是别人的,我国发明专利有世界影响的只占0.2%。
另外,拥有技术优势的国家从国家战略出发会对转让技术持谨慎或封锁的态度,继续从国外引进更先进的技术的障碍和难度增加。
无论从我国工业化进程和业已形成的经济、科技基础看,还是从国际竞争加剧的形势看,我国都到了加快形成自主创新能力的阶段。
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是对立而又统一的,看待问题要全面。
所有置身全球化时代的人,都有一个痛彻感受:这是一场不见战火的弱肉强食之战,是一场以和平方式进行的更为严酷的优胜劣汰,世界近代史上又一次大国兴衰更替,已在中国这个曾繁华落尽、如今已艰难走上崛起之路的文明古国的土地上,开始了依然带着冰霜冷雪的坚强萌芽。
以往二十八年,中国通过越来越开放的国门,越来越深入的改革,大量引进先进技术,迅速走上了工业化道路,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
当“中国制造”成为中国水平代名词时,中国政府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将开始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
创新型国家一个重要标志,是极强的自主创新能力,而中国二十八年经济发展,走的是技术引进之路。
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不仅是时代转换,更是思想、体制、机制、文化、以及发展模式的一次全方位变革和跨越。
自主创新是艰难的,全球化背景下的自主创新更难,不仅要建立起极富竞争力的创新体制和机制、适合创新主体萌芽和成长的环境,更要应对来自外部世界的强大竞争压力,虽然压力中也蕴藏多重机遇。
国企虽是创新主体,但由于体制机制不畅,使其既缺乏创新能力,更缺乏创新动力。
中国绝大多数企业家诞生并成长于技术引进时代,并成为该时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由于时代特点所限,其在文化背景、技术和资本能力、行为魄力、甚至民族精神上,都有巨大缺陷,与时代需求相差甚远。
吻合时代需求的企业及企业家,寥若星辰,基本处于萌芽之中,无法形成强大的新生力量,使创新主体出现真空。
中国从事研发活动的人3850万,占全球第一位,直接从事研发的人1093万,占全球第二位,研发投入总额占全球第六位,但技术能力是多年积累的结果,不会一蹴而就,因此中国核心专利很少。
在高新技术领域,发达国家的核心专利占90%,中国的技术装备也主要依赖进口。
就创新动力看,少部分企业有动力,如华为、中兴等,大部分企业动力不足。
技术创新主体全世界来看主要是大企业,因其研发能力强,规模大,利于分摊研发成本。
但我国多数大企业创新动力不足,因其主要是国企和外商投资企业,民营大企业相对较少,这就引出一些问题:外商投资企业的技术创新主要来自母体,在中国的研发层次和投入有限,主要针对中国市场做适应性研发,创新动力不足;国企研发动力也不足。
大型国企依靠垄断生存和发展,自主创新市场压力不足。
内部机制也不利于创新。
国企老总多为任期制,创新虽有利于提升企业长远竞争力,但短期表现为投入使利润下降,且存在技术和时间风险,国企老总的明智选择是不搞或少搞研发。
中国政府已提出要成为创新型国家,但要落实这一战略,当务之急是通过体制改革,解决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企业创新动力不足问题,同时大力发展民营大企业。
创新能力取决于人才资源,尤其高端人才,中国从钱学森时代开始,许多顶尖人才都是引进的归国学者。
高端人才是全球稀缺资源,所以一定要搞清楚高端人才来中国,主要障碍是什么。
我们曾做过调查,个人所得税过高、子女入学受教育、配偶工作与生活条件,是主要制约因素。
政府已想了很多办法解决问题,但还需更好的办法,必须找到一条出路。
创新能力还取决于体制和文化。
就体制而言,研发成果出来后得不到保护,创新动力会受打击。
美国有一整套创新体制,即风险投资加创新企业加资本市场加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可使创新成果迅速产业化。
中国自主创新刚起步,近十年看无论动力还是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都有很大差距。
中国是后发国家,一直在追赶别人,这是一次艰难的跨越。
技术进步从引进到创新是逐渐演进,却是两种发展模式,重要的是观念不同。
虽然二者都是技术进步手段,但创新能产生知识产权,获得创新利润。
从国家层面看,我国仍处在技术引进时代,企业因此缺乏创新动力,只有技术引进成本高于创新成本,创新动力才会高涨。
创新时代的特点是技术引进成本越来越高,与发达国家技术水平接近,解决了创新的外部压力,企业家对创新带给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有清醒认识;人力资源、技术信息、成果产业化能力等,都围绕创新机制展开。
创新机制包括国家政策导向、创新资源、技术和人力储备、完善的金融市场和成果保护机制、创新动力和能力、资本投入及成果产业化能力。
自主创新首先是改革现行教育体制,使学生不仅有考试能力更有创新能力。
人才衡量标准也要变,有探索就会有失败,要有容忍失败的宽容机制,以此带来全新教育体制和人才评价体系,最终建立起创新文化。
促进创新型企业成长要两条脚走路:一是让有创新能力的大企业增强创新动力,主要通过加快大中型国企改革来实现;二是为创新型中小企业迅速成长创造条件。
小企业应降低注册门槛,拓展创新型企业融资渠道,如获得种子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发行企业债、上市融资、担保贷款等。
还要大力培养一批合格的研发和管理人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也十分重要。
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一定要加强,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这是个矛盾问题。
知识产权具有垄断性,市场常质疑其定价的合理性,但要想鼓励创新必须保护知识产权。
我国这些年做了很多工作,相关法律也很先进,但执法效果很差,这是一条漫长的路,中国还是个总体法制都需完善的发展中国家。
对知识收费也不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对公众的教育将经历漫长时间;其次是对高端人才的吸引,需一套制度来保障,很多国家都有成功经验可借鉴。
美国的研发是政府支持,市场提供激励,很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企业因此获利。
美国有两大特点:很多政府研发项目都由政府提供资助,或通过政府采购提供研发激励;还有高效的资本市场,形成了创新企业加风险投资加资本市场的独特模式。
日本、韩国对研发活动提供补贴,并组织一些行业大企业,形成官产学联合体,在共性技术领域取得突破。
韩国企业对创新高度重视,韩国在创新上之所以比中国做得好,主要是压力比中国大。
韩国人均GDP已达上万美元,只有创新才有发展空间;韩国企业民族精神也很强,创新动力比中国强,中国需更多有民族精神的企业家出现。
我们的不足首先是企业能力不如韩。
中国虽有一些大企业,但成长不是靠创新驱动而是靠行政垄断,加之治理结构有缺陷,在创新方面与世界同行相比,有很大差距;其次是韩国在创新道路上比中国起步早,在制造业上有完整的产业链,而中国刚将制造业搞上来,这是发展阶段带来的差距;中国支持研发的配套产业还未起来,政策环境虽有改善,但产业和人才环境、资本市场等,都有很大差距,包括知识产权保护。
令人欣慰的是,政府对自主创新的全力倡导和推动,民众创新意识的觉醒和提升,都为一个新时代的带来,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量。
但尽快出台一套符合自主创新需求的总创新制度,使创新主体尽快萌芽并成长起来,为自主创新奠定坚实基础,是眼下最重要而迫切的事。
参考文献[1] 刘国新;李兴文;国内外关于自主创新的研究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年02期[2] 潘光辉;企业与政府在自主创新体系中的角色[J];科学经济社会;2007年02期[3] 徐建龙;詹红岩;青海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4] 王玉;文丰;企业持续自主技术创新的研究:概念、关键因素、路径选择[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年07期[5] 宋河发;穆荣平;任中保;自主创新及创新自主性测度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6年06期[6] 谢金虎;浦东从技术产品引进为主转向引进与自主创新并重[N];中国贸易报;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