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中医防治讲座PPT
胰岛素(分泌)缺陷
胰 岛 素 ( 分 泌 ) 缺 陷
*对血糖变化不能作出灵敏的分泌反应
遗传 因素 环境 因素
第一时相反应减弱、消失(点火失灵)
第二时相分泌延缓 *分泌量减少
早期:相对不足(分泌峰与血糖峰不相匹配)
晚期:绝对不足(分泌量低于正常)
From P.Zimmet et al..:Bulletin of the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48:13,2003
15.5%
105 95 85 75 65 55 45 35 25 15
中国患病率(%)
15.00 13.00 11.00 9.00 7.00 5.00 3.00
92.4
9.7%
50.8
糖尿病
糖尿病前期
中国
印度
YANG WY.et al.N Engl J Med. 2010 Mar 25;362(12):1090-101. /press-releases/idf-press-statement-china-study
运动治疗
• 运动的益处
–加强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和整体感觉 –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 –改善血压和血脂
• 运动治疗的原则
–适量、经常性和个体化
• 保持健康为目的的体力活动
–每天至少30分钟中等强度的活动,如 慢跑、快走、骑自行车、游泳等
消渴病运动治疗
消渴病运动治疗
辨证论治
肝胃郁热证 胃肠实热证
消渴病辨证 分型[1]
≥11.1mmol/l(200mg/dl)
儿童的糖尿病诊断标准与成人一致
诊断标准的解释
• 糖尿病诊断是依据空腹、任意时间或OGTT中2小 时血糖值 • 空腹指至少8小时内无任何热量摄入 • 任意时间指一日内任何时间,无论上次进餐时 间及食物摄入量 • OGTT是指以75克无水葡萄糖为负荷量,溶于水 内口服 (如用1分子结晶水葡萄糖,则为82.5克)
口服OGTT试验
• 试验前3日每日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不少于150克 • 试验前停用影响OGTT的药物如避孕药、利尿剂、 β-肾上腺能阻滞剂、苯妥因纳、烟酸3-7天,服 用糖皮质激素者不作OGTT
糖尿病诊断注意点
• 在无高血糖危象时,一次血糖值达到糖尿病诊断标 准者必须在另一日按诊断标准内三个标准之一 复 测核实。如复测未达糖尿病诊断标准,则需在随防 中复查明确 • 急性感染、创伤、循环或其他应激情况下可出现暂 时血糖增高,不能依此诊断为糖尿病,须在应 激 过后复查
口服OGTT试验
• 早餐空腹取血(空腹8-14小时后),取血后于5分 钟内服完溶于250-300ml水内的无水葡萄糖75克 (如用1分子结晶水葡萄糖,则为82.5克) • 试验过程中不喝任何饮料、不吸咽、不做剧烈运 动,无需卧床 • 从口服第一口糖水时计时,于服糖后30分钟、1 小时、2小时及3小时取血(用于诊断可仅取空腹 及2小时血)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发展和修改历程
《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发布背景
• • • • 2004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中西医结合糖尿病诊疗标准》 2010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糖尿病中西医结合诊疗规范》 2006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中华中医药学会组织《中医内科常见病临床诊疗 指南》 2006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北京地区中医常见病证诊疗常规》
《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发布背景
• 《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编写目的:旨在 为中医防治糖尿病提供技术方法,促进中 医糖尿病防治的科学化,规范化,促进我 国中医防治糖尿病的健康发展,能适应新 形势下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需要和中医糖尿 病从业人员临床科研工作的需要。
疾病概述
•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胰 岛素分泌缺陷),以及机体靶组织或靶器官对 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胰岛素作用缺陷)引起的 以血糖水平升高,可伴有血脂异常等为特征的 代谢性疾病。
症状
中医 诊断
其他症状:皮肤、外阴瘙痒、肥胖、视物模糊
并发症期:肢麻、便秘、心悸、气短、 水肿、男子阳萎等
大血管
微血管
体征
神经病变 骨关节病变
肌肉病变
糖尿病诊断标准
1. 糖尿病症状+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水平
≥11.1mmol/l(200mg/dl)
或 2. 空腹血浆葡萄糖(FPG)水平≥7.0mmol/l(126mg/dl) 或 3.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中,2hPG水平
糖尿病的中医病因病机
病名研究
消渴 字义
广义 消渴 疾病 消谷善饥、形体消瘦、口渴多饮 多饮、多食、多尿等为主症的一类病证,含现代医 学的内分泌疾病。 多饮、多食、多尿,尿有甜味、消瘦为特征, 称为消渴病,即糖尿病。 病名规范化、定义规范化、指标规范化、 诊断规范化、辨证规范化、分型规范化。
狭义
疾病 规范化
• 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内, 保证青少年的生长发 育 • 单独或配合药物治疗来获得理想的代谢控制 (血糖、血脂、血压) • 饮食治疗应尽可能做到个体化 • 热量分配:25~30%脂肪、55~65%碳水化合物、 <15%蛋白质 • 限制饮酒,特别是肥胖、高血压和/或高甘油三 酯血症的病人
饮食治疗的目标和原则
规范化 的目的
与现代医学DM具有相同涵义 探讨中西医两者的有机结合点
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
中医认为糖尿病属“消渴病”范畴。 饮食不节 积热伤津 情志失调 郁火伤阴 先天不足 症见
内生燥热
耗伤阴精
口渴多饮、消谷善饥、 尿多而甜、形体消瘦、 大便干结、乏困无力、 皮肤燥痒、易生疖肿。
胸痹(冠心病) 中风(脑血管意外) 眩晕(高血压) 麻木、痹证(周围神 经病变) 水肿(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发布背景
2003年初次编写 •以“九五纲要” 为依据 •坚持预防为主方 针 •重点关注糖尿病 高危人群的筛查, 及早发现和监护 2007年版 •对糖尿病及其并 发症的三级预防 提出明确目标和 措施 •重视管理,血糖 控制目标更为严 格 •强调早期达标的 重要性 2010年版 •依据循证医学进展 和中国人群资料 •修改血糖控制目标 •强调综合治疗和心 血管病变的防治 •制定新的诊治流程 图 •反映治疗新进展 2013年版(征求意 见版) 主题是“更关注临 床,更关注应用” 指导思想是:应对 新形势、反映新进 展
病 因
情志
愁思郁结,内火自燃,津枯液耗,发为消证大病。
杂事冗繁,心阳过动,肾阴暗耗,五液干涸,阳
愈炽盛阴虚热盛,而病消渴。
病机演变
• 初期:情志失调,痰浊化热伤阴—标实为主; • 中期:气阴两虚,阴阳两虚,夹痰浊、瘀血—本 虚为主; • 晚期:病位在五脏,可涉及心肺,阴虚、气虚为 本,多虚实夹杂。 • 病机复杂:本虚、痰浊、瘀血相互影响,痰浊是 瘀血形成的病理基础,瘀血贯穿糖尿病始终,痰 浊瘀血又可损伤脏腑,耗伤气血。
消渴病的中医治疗
1 2
3
4
5
饮食治疗 运动治疗 心理调节 中医辨证 特色疗法。 论治
饮食治疗
• 饮食治疗是所有糖尿病治疗的基础,是糖尿病 自然病程中任何阶段预防和控制糖尿病手段中 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不良的饮食习惯还可导 致相关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血压、血脂异常 和肥胖的出现和加重。
饮食治疗的目标和原则
• 食盐限量在6克/天以内,尤其是高血压病人
• 妊娠的糖尿病患者应注意叶酸的补充以防止新 生儿缺陷
• 钙的摄入量应保证1000~1500mg/天以减少发生 骨质疏松的危险性
饮食治疗的目标和原则
• 食疗菜肴与药膳。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的菜肴 与药膳有: • 苦瓜:清热解毒,除烦止渴,动物实验表明苦 瓜有明显降低血糖作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 所和解放军 197医院报道用苦瓜制剂治疗糖尿 病29例,总有效率达79.31%。糖尿病人常食 苦瓜有一定降低血糖作用,可用鲜苦瓜作菜食 用或红烧苦瓜,每次100g。糖尿病脾胃虚寒者 不宜服用。
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
汪燕燕
银川市中医医院糖尿病科
• • • • •
背景 疾病概述 病因病机 诊断 治疗
《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发布背景
• 西医《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更新情况
• 根据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不定期修订指南,一般 每2~3年修订一次,逐步过渡到每年一次 • 在《中华糖尿病杂志》上发表或发行单行本,同 时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网站上公 布
胰岛素(效应)抵抗
• 遗传因素
基因缺陷
• 后天因素
代谢障碍、 激素紊乱、 药物、 应激等
胰 岛 素 ( 效 应 ) 抵 抗
作用 减弱
*外周组织摄取利 用葡萄糖障碍 *促进肝摄取糖减 弱,抑制肝输出 糖减弱
分泌 量代 偿增 加
*过量的胰岛素 对其他组织 (如血管内 皮)、代谢、 血压的不利影 响存在。
糖尿病大血管、微血管并发症问题严重 2001年糖尿病学会对30省市住院病人调查:
合并高血压,心、脑血管病患者
60%
合并肾病、眼病患者各占
34% 成为糖尿病人主要致残、致死原因
糖尿病因严重慢性并发症而恐怖
美国成人中每年新 发24000盲人患者 的首位致盲原因
糖尿病视网膜 病变
脑血管疾病和卒中发 生率增高2-4倍
消 渴 本 证
水火失衡
津亏、气虚、 阳虚、寒凝
消 渴 变 证
瘀血、痰湿、气滞、热毒 外感邪气
病因病机
久坐少动
情志失调
病因 病机
饮食因素
禀赋异常
五脏柔弱
内外因相合致病
素体阴虚
疗效 可靠
病 因
禀赋
禀赋虚弱,肺肾亏损,脾胃怯弱, 金水未能相涵,脾胃升降失序。
病 因
饮食
• 30年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主副食、荤素食结构不合理(大鱼大肉, 暴饮暴食,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低 纤维)是酿成生活方式疾病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