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视野计检查报告的阅读及分析视野检查是一种主观视功能的检查,其检查结果受多种心理、物理因素的影响。
目前对其结果的判断尚无一种绝对标准。
并且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还依赖于医生的临床经验和对视野检查方法学的理解,即对一个可疑的视野检查,要根据不同的临床现象做出不同的解释。
一.结果的可靠性1. 假阴性结果(假阳性应答),即在未看见的点上受检者有反应。
正常<20%(0.2)。
多因紧张。
2. 假阳性结果(假阴性应答),即在某些应该看见的点上受检者无反应。
正常<20%(0.2)。
多因注意力不集中。
3. 注视点呈现次数,中心300阈值检查时,光标呈现次数约400次,一般<550-600次。
4. 固视丢失率,正常<20%。
监查方法:生理盲点检测、闭路电视等。
5.瞳孔大小:不能<2.5mm。
过小,进入眼内光线减少,平均光敏感度下降;过大,影响成像,平均光敏感度下降。
6.屈光不正:1D屈光不正不矫正,阈值可下降1.26dB。
空间积累效应7.检查时间:15-20分钟,过长致疲劳8.可信因素(RF):0.7-1.0(70-100%),重复多次检查时回答控制及固视控制的结果二.结果显示方式与分析1.超阈值视野检查根据Armaly对青光眼视野缺损作筛选时而设计,仅用于中、重度视野缺损普查。
检查方法:采用已设定的亮度略高于阈值光标在视野范围内不同区域呈现,记录可见或不可见,用符号图表示。
阴性结果表示:所有检查点均能被看见,且在一定概率下视野属正常。
单一水平,中心暗点易漏诊检查点分布间距为6°,<6°暗点易漏诊可疑或阳性结果:意义:(1)发现绝对暗点,较相对暗点意义大(2)相邻数点看不见较散在数点看不见意义大(3)看不见的点位于中心部比周边部意义大(4)看不见的点分布在临床上考虑病所特有的典型位置意义大(5)多次复查,看不见的位置不变意义大2.阈值视野检查当代检查青光眼的正规方法光标在视野范围内随机出现,每检查点呈现5~6次阈值选择由机器自动完成: 递增法,阶梯法(典型方法)结果显示(1)数字打印(图①③④⑤⑥)(2)灰度图(图②)(3)曲线图:BebieCurve(4)视野指数(1)数字打印图①光敏感度打印:各检查点光敏感度直接用dB(分贝)表示图③正常值离差打印:与相应年龄组正常值之差。
正数:高于正常值负数:低于正常值图④模式偏差(期望值离差打印):实际测得值与期望模式阈值之差。
正数:超出视岛水平;负数:不足视岛水平。
利用少数主要检查点,根据视岛坡度规律,估计其余各点阈值,再与实际测得值之差。
意义:将弥散性的视野因素去掉,正确估计局限性缺损的范围和程度。
图③④判断标准松标准:①≥2个相邻点,每点下降≥5dB②≥1个相邻点,每点下降≥10dB③水平线一侧≥2个相邻点,每点比另一侧下降≥5dB中等标准:①≥3个相邻点,每点下降≥5dB②≥2个相邻点,每点下降≥10dB③水平线一侧≥2个相邻点,每点比另一侧下降≥10dB(除外生理盲点上、下排)严格标准:①≥4个相邻点,每点下降≥5dB②≥3个相邻点,每点下降≥10dB③水平线一侧≥3个,每点比另一侧下降≥10dB(除外生理盲点上、下排,最上方或最下方)图⑤用不同浓度的黑色方形符号代表与年龄相关的正常值差异的不同P值图⑥用不同浓度的黑色方形符号代表经视岛矫正后差异的不同P值概率图:根据正常人每点的正常值及临床大量病人的经验数值来评判某点的数值,在正常情况下出现的机率来判断。
正常人95%不会出现的数值,这个数值就值得怀疑。
P<5%:缺损在正常人出现的机率<0.05。
P<1%:缺损在正常人出现的机率<0.01。
图⑤、⑥评判标准:在Bjerrum区内相邻或不相邻3点P<5%,且其中一点P<1%,且连续2次检查都如此,即可确诊。
评判结果A.局限性缺损:早期仅损害视网膜某区域或视神经局部纤维束,常出现在视野某特定区域,如Bjerrum区。
a.与周围邻点相比b.与相对应的视野区相比c.与健眼相对应的视野区相比d.与正常值和期望值比较,但要排除短期波动短期波动(SF):一次视野检查中(20分钟内)对相同点作多次光阈值测定出现的离散即为SF。
是评价和定义局部视野缺损的基础。
Drance认为在确切暗点出现以前,即将出现暗点的视野部位可首先表现为光阈值离散。
正常为1-2dB,>2dB为异常B.弥漫性缺损(普遍敏感性下降):损害全视网膜或视神经。
不具特异性:生理性:屈光间质混浊,屈光不正,瞳孔小,老年人病理性:青光眼,视网膜色素变性,视乳头水肿a.与正常值相比:95%正常人光敏度N±3dB99%正常人光敏感度N±4~5dB故>5dB应考虑异常b.与对侧眼相比:正常人双眼之差0.44~0.65dB>2dB应考虑异常c.自身前后相比:排除长期波动(LF)长期波动(LF):间隔数小时或数日两次检查结果的不一致性,是定量视野复查和比较的前提。
正常值2-3dB,>3dB考虑异常。
(2)灰度图(图②):根据不同等级光敏感度用不同灰度表示。
高敏感区-浅灰;低敏感区-深灰比较直观,但无意义,因为一种图形代表一个阈值范围,而不是具体阈值,故不利于随访。
(3)曲线图:Bebie Curve是将各点数值按其光敏感度(dB)的大小顺序排队,以表示总的视野平面与正常值的差异,及暗点与总的平面的差异。
纵坐标表示缺损的dB数值,横坐标为检查的位点数。
图上方有一个正常值的上限值和下限值曲线,中央一条为95%正常人群的正常值曲线,如弥漫性缺损,曲线呈平线下降,如为局限性暗点,则呈陡坡下降。
曲线越靠近下方横坐标,证明缺损深度越深,如与横坐标相连,则为绝对暗点。
(4)利用视野指数判断①平均敏感度(MS):反映视网膜平均光敏感性,是各检查点光敏感度的平均数,括号内为相同年龄组的平均数。
②平均缺损(MD):反映视网膜光敏感度有无下降及下降程度的指数,可用于任何视野缺损的类型,为实际所测的平均数与同年龄组正常值平均数的差值。
95%人群±2.4dB(±2dB)③丢失方差(LV):判断有无局限性缺损的指标,正常值<6dB当MD相应小或正常时,LV异常表示局限性缺损当MD大时,LV异常可区别局限性缺损还是普遍性下降④矫正丢失方差(CLV):判断有无局限性缺损的指标,正常值<4dB局限缺损时,CLV值增加正常或弥漫性缺损,CLV值可正常CLV与LV的区别是CLV排除了短期波动(SF)的影响三. 视野缺损的表现类型与临床疾病的关系(一)暗点1、中心暗点:中央固视区的相对或绝对性暗点,伴中心视力减退,为黄斑受损或盘斑束神经纤维受损。
①多见于黄斑病变:出血、渗出、疤痕、缺损等。
②轴性视神经炎③某些青光眼:后极部神经纤维走行于神经纤维层的表层,在视盘表面行程相对较长,缺血性损害易产生。
2、哑铃状暗点:中央固视区的暗点与生理盲点相接呈哑铃状。
为盘斑束神经纤维受损。
①轴性视神经炎②青光眼(同上)3、旁中心暗点:位于中心视野5°-25°(Bjerrum区)内向生理盲点上方或下方延伸的相对性或绝对性暗点一般最早出现在颞侧近生理盲点的上方为青光眼的早期视野改变,比例为75%-88%自动视野计上表现为相邻几点的缺损,深度>5dB4、鼻侧阶梯:为视网膜神经纤维束损害的特殊表现,相当于颞侧水平合缝上、下神经纤维束受损程度不一样。
表现为鼻侧水平经线处上、下方视野损害不一致。
①水平缝合上下视网膜功能相互独立,其敏感度不一样②水平缝合上下弧形暗点各自独立发展,而水平经线的边缘不跨该经线鼻侧阶梯是青光眼早期视野改变的典型改变,约占青光眼病人的20%-75%,其中一半与旁中心暗点同时存在(Drance报告为51%)。
5、弓形暗点:位于固视点上或下(多在Bjerrum区10°-20°范围内)与生理盲点相连,并向周边呈弧形扩展,鼻侧宽于颞侧,与视网膜颞侧弓形神经纤维束的排列行径相似。
①亦为青光眼视野损害的典型特征;②也见于视神经缺血性病变,视神经与视交叉之间的病变,视乳头病变。
6、环形暗点:上下弓形暗点环绕中央固视区在鼻侧周边水平合缝相接而形成,下部常宽于上部-鼻侧阶梯。
①最常见于青光眼。
②其次为视乳头损害(二)局限性缺损1、颞侧扇形缺损:颞侧视野出现尖端指向生理盲点扇形或楔形视野缺损。
①常见于缺血性视乳头病变②亦为青光眼早期改变,3%-8.5%2、象限性缺损(象限性偏盲): 缺损占据视野的一个象限,多见于视交叉以上的视路损害和病变。
3、偏盲性视野改变:视野缺损一半称为半盲。
多为直切:盲区边缘可以直接垂直通过注视点,把视野分成两半,偏盲也可以避开中央固视区,在中央保留一小部位,称为黄斑回避。
见于视放射疾病。
也可为横切:上半部或下半部视野缺损,多见于上半或下半视网膜,视神经的损害。
可为同向(右侧或左侧),见于视束病变,外侧膝状体病变。
异向(双颞侧如视交叉病变,垂体肿瘤占72%,或双鼻侧,对称或不对称)。
(三)视野向心性缩视野的周边出现相对或绝对性缺损,并有向心性发展的趋势。
功能性:癔症器质性:晚期青光眼,视网膜色素变性,束膜性视神经炎(球后视神经炎)生理性:年龄、瞳孔大小、屈光间质混浊、屈光不正(四)普遍敏感性下降较正常值下降5dB,较对侧眼下降2dB,较自己以前下降3dB生理性:老年人、瞳孔小、屈光间质混浊、屈光不正病理性:晚期青光眼、视网膜色素变性、视乳头水肿(五)生理盲点扩大正常:7.5°±2°,5.5°±2°;扩大:>9.5°,>7.5°与青光眼无关,常见于:有髓视神经纤维,视乳头水肿,视乳头视网膜炎,高度近视四.影响正常视野的生理和物理因素1、年龄:为主要因素,年龄增加,视网膜平均敏感性下降(年龄>24岁,下降1dB/10年),视野向心性缩小①年龄增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神经纤维数目减少②晶体透明度下降,透光减少,降低了光标的实际刺激强度③反应时间延长2、明适应和暗适应程度背景照明应恒定背景照明越暗,适应时间应越长一般坐在视野计前2-3分钟适应背景3、瞳孔大小:不能<2.5mm瞳孔过小:进入眼内光线减少,平均光敏度下降,向心性缩小瞳孔过大:影响成像4、屈光不正:1个屈光度不矫正,平均光敏度下降1.26dB。
空间积累效应5、固视情况:随意性眼动:可意志控制固有性眼颤:不由意志控制6、学习效应:通过熟悉检查程序而使视野扩大,尤以周边部检查时明显。
7、文化水平:对视野检查的理解程度也影响视野检查结果。
8、其它:时间,性别,注意力、合作度、眼凹、眼凸、鼻梁高低、全身状况五.视野检查结果与临床症状的一致性根据不同受检对象和所考虑的不同病种,首先选择不同的受检程序,以利于发现可能存在的视野缺损,并且在阅读视野结果时,其侧重应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