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免疫缺陷病-教学课件

免疫缺陷病-教学课件


II
III
Blood
CD 34
CD 7
BM
CD 7 CD 71
CD 1 CD 4 CD 8 CD 7 CD 2 CD 3
Thymus
CD 3 CD 4 CD 2 CD 5 CD 7
CD 3 CD 8 CD 2 CD 5 CD 7
CD 3 CD 4 CD 2 CD 5 CD 7 CD 38
CD 3 CD 8 CD 2 CD 5 CD 7 CD 38
诊 断:CD40L基因突变分析可以确诊。
治 疗:IVIG能有效防治感染,HSCT可能根治。
3、嘌呤核苷酸磷酸化酶(PNP)缺陷:
dGTP堆积,杀伤淋巴细胞,T细胞杀伤 明显。
三、联合免疫缺陷(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 CID) 4、Wiskott Aldrich Syndrome(WAS):
临床表现: 外周血T、B细胞数均明显减少,但NK活性 正常或增高。生后2-3个月即可发生严重感染。
2) ADA缺陷(Adenosine Deaminase Deficiency): 发病机制: ADA基因突变,ADA缺乏引起嘌呤旁路和甲 基化旁路的中间代谢产物dATP和S-腺苷同型 半胱氨酸(S-Adenosyl Homocysteine)堆积,抑 制T、B细胞增殖和分化。 临床表现: 多数早年发病,往往招致严重感染而死亡。
(2) 1)X连锁T-B+SCID :
(3) 基因定位:Xq13.1的IL-2R r链基因突变
(4) 临床表现:早期反复而严重感染及发生GVHR,血中
(5)
T细胞数缺乏或明显减少,B细胞数正常或
(6)
增高,血清Ig减少。
(7) 治 疗:造血干细胞移植,或基因治疗(实验中)。
(8) 2)常染色体T-B+SCID: (9) 基因定位:T细胞内激酶Jak3基因突变。 (10) 临床表现及治疗:与X连锁T-B+SCID相同。
恢复。 诊断:临床表现、出生时无胸腺、低钙惊厥、病毒感染等。 治疗:防治感染、手术矫治、移植。
三、联合免疫缺陷(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 CID)
1、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 SCID)
(1) T细胞缺陷,B细胞正常SCID(T-B+SCID):
免疫缺陷病-教学课件
免疫缺陷病
浙江大学医学院 附属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
汤永民
基础知识复习(1)
一、免疫器官和免疫相关细胞成分 1. 中央免疫器官:骨髓 (B淋巴细胞发育场所) 胸腺 (T淋巴细胞发育场所)
2. 外周免疫器官:脾、扁桃体、淋巴结 (执行免疫
功能时免疫活性细胞
(immunocompetent cell )的免疫
四、免疫功能紊乱: 1. 功能过高 (变态反应) 2. 功能过低 (免疫低下) 3. 无功能 (免疫缺陷)
五、免疫缺陷病的分类 1. 原发性:先天性,遗传性; 主要发生于婴幼儿。 2. 继发性:恶性肿瘤,病毒感染,营养不良,药物, 放射线等;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3. 获得性:HIV感染 (AIDS),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心脏畸形(Cardiac abnormalities):法四、大血管转位 面部异常(Abnormal facies):眼距宽、鼻梁开坦、小嘴 胸腺发育不良(Thymic hypoplasia) 腭裂 (Cleft palate) 低钙血症 (Hypocalcemia) T细胞免疫缺陷:轻。且随年龄增长,可能有部分功能
发病机制:不明,B细胞Ig基因表达及Ig合成分泌无障碍, 可能与T细胞功能异常有关。
临床表现:Ig下降,但程度较轻。与XLA不同,本病通常 散发,男女发病率相当,主要见于年长儿和成 人病例。临床上以反复感染为其特征。
诊 断:需排除其他PID如XLA等。
治 疗:丙种球蛋白替代治疗,可减轻感染程度。
一、抗体缺陷(续):
(五)B细胞及其分泌的Ig: 1. IgM:胚胎12周时已能合成IgM。IgM不能通过胎盘,正 常新生儿脐带血中IgM的含量极低。IgM增高,提示宫内感 染。
2. IgG:胎儿自身产生IgG的能力差,但由于IgG能通过胎 盘,故新生儿血循环中的IgG来自母体。胎龄小于32周的早 产儿,血清IgG含量较低。通过胎盘从母体传递给新生儿的 IgG于于6个月内已全部消失,而婴儿自身产生IgG从3个月 时才逐渐增多,故生后3~4个月时,血清IgG降至最低点。 IgG亚类:IgG1, IgG2, IgG3, IgG4。 3. IgA:新生儿及婴幼儿分泌型IgA极低,易感染。 (六)甘露糖结合蛋白(Mannose binding protein): 天然抗感染 因子,早产儿含量低,易感染。
晚发病例症状轻,可活至成年。
三、联合免疫缺陷(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 CID)
2、高IgM综合征(hyper IgM syndrome, HM):
发病机制:T细胞CD40配体(CD40L)基因突变,不能 与B细胞表面CD40结合而活化B细胞进行 Ig亚类转化。
临床表现:70%为X连锁遗传,30%为常染色体遗传 。临床发生严重感染。IgM明显增高,其 余Igs降低。

发病机制:Xq12.3-22上的Bruton酪氨酸激酶(btk) 基因缺失或突变,B细胞发育障碍于 Pre-B细胞阶段;
临床表现:男孩发病,女孩携带者。患儿出生后612个月发生化脓菌感染,Ig(G、M、A) 极度下降,IgG <200mg/L, IgA < 100mg /L, 外周血B细胞极少或缺如(<5/1000淋 巴细胞)。
三、联合免疫缺陷(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 CID)
1、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Severe combined
11q13
immunodeficiency, SCID)(续)
(2)T、B细胞均缺如SCID (T-B-SCID): 1) RAG-1/RAG-2缺陷: 发病机制:病变基因位于11p13,编码VDJ重组酶RAG1/ RAG2发生突变,使TCR和B细胞SmIg的VDJ 重组发生障碍。
一、抗体缺陷(续): 2、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
0 0.5
1 2 3 4 5岁
诊断: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提示本病,btk基因检查 确诊。
治疗:丙种球蛋白终生替代以及防治感染。根治依赖 干细胞移植。
一、抗体缺陷(续):
3、选择性IgG亚类缺陷
(selected IgG subclass deficiency):
原发性免疫缺陷分类(续)
非特异性机制: 补体缺陷(4%) 吞噬功能异常(6%) 定量性异常:粒细胞减少症 定性性异常:C3a和C5a缺乏 Chediak-Higashi综合症 Lazy Leukocyte 综合症 慢性肉芽肿病(CGD) 黏附相关糖蛋白缺陷: iC3b 受体(CR3)
LFA-1
p150,95 (三者共同拥有95kd的β亚单位)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大多病因不明,与遗传和先天 因素有关,发病机制多种多样而复杂。
三、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分类
[分]
特异性免疫缺陷:
抗体缺陷(50%): 婴儿暂时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 婴儿型X-性连无丙种球蛋白血症(Bruton型) 常见变异型无丙种球蛋白血症(common variable
agammaglobulinemia) 选择性IgA缺乏症 伴有高IgM的X-性连免疫缺陷病 IgG亚类缺陷症 T细胞缺陷(10%): DiGeorge 综合症 慢性粘膜皮肤念珠菌病(chronic mucocutaneous
BFU-Mk BFU-E
CFU-M
Pluoripotent stem cell
Lymphoid stem cell
CFU-GM CFU-G
Pro-T
Pro-B
?
RBC
M
E
Plt
Baso
T
G
NK B
T cell lineage differentiation
CD34 Stem cell
Stage I
发病机制:不明;
临床表现:化脓菌感染,国外IgG1缺乏者多见,且 IgG1下降时,常伴有总IgG下降; IgG2缺 陷者伴有IgA缺陷;我国儿童以IG3缺乏者 多见。
治疗:丙种球蛋白替代治疗及积极防治感染。
一、抗体缺陷(续): 4、常见变异型免疫缺陷病 (common variable immunodeficiency, CVID)
应答场所)
3. 免疫细胞及其成分:
T淋巴细胞: IL-x, 淋巴因子等
B淋巴细胞: 抗体
NK细胞:
穿孔素(perforin), 颗粒酶B
单核/巨噬细胞:IL-x, 抗原决定簇的处理及递呈
树突状细胞: 抗原递呈
中性粒细胞: 参与免疫应答
补体成分: C1~9
Totipotent stem cell
CFU-GEMM
candidiasis) 嘌啉核苷酸磷酸化酶(PNP)缺陷 联合免疫缺陷(30%): SCID (包括ADA缺乏),也称Swiss型无丙种球蛋 白血症
伴抗体异常合成的细胞免疫缺陷病(Nezelof氏综 合症) Wiscott-Aldrich 综合症 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ataxia-telangiectasia)
1、婴儿暂时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infant transient hypoglobulinemia)

0 0.5 1 2 3 岁
病因:不明,体质性有关?
临床症状:易感染期延长至3-4岁,呈自限性;
治疗:防治感染,给予IgG制剂。
一、抗体缺陷(续)
2、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 (X-linked agammaglobulinemia, XLA, Bruton 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