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小说阅读专题复习
1.把握故事情节
• 常见题型: •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 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 • ③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
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
1. 划分本文内容层次,概括本文主旨
• ①至③段,写“我”听到乌米日复一日的 歌唱,并得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唱歌的原因:等待着出海 未归的亲人归来。
小说专题
考点解析
•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 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来反映现 实生活。
• 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 整体把握:人物、情节、环境、主旨、语
言
一、小说的情节考题
• 1. 把握故事情节(梳理、概括、归纳) • 2. 鉴赏故事情节(人物、情节的作用) • 3. 评价情节安排
• 抓住场面(小说描绘了哪几个场面或写了 哪几件事情)
2.鉴赏故事情节
• 常见题型: 1)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2)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文中反复写乌米的歌声有何目的?
①体现了乌米的苦难和内心的忧怨,更体现 了其坚忍执着、乐观向上的性格。 ——反映人物性格
唤起读者对她的命运的关切,更唤起读者 对她品格的敬仰 ——引起读者兴趣
——鲁迅《祝福》
环境的作用
•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 ②暗示社会环境(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
与人之间的关系等); • 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 • ④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 ⑤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作为情节线索;伏笔作用 • ⑥揭示或深化主旨。
• 本身即是感悟《我与地坛》5、7段环境描写
渲染气氛,使全篇笼罩在明亮与灰暗交织 的基调中,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渲染氛围,奠定小说基调
请赏析乌米中“我”的作用
1.线索人物,通过“我”的体悟和发现,写 出乌米的苦难命运
2.赞美了乌米直面苦难、坚韧执着、乐观向 上的品格
“情节作用”的解题思路
1. 内容作用+结构作用 2. 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
——鲁迅《祝福》
四、衬托人物心情
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 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觉得沉寂。
——鲁迅《祝福》
五、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外面可以看到的只是空荡荡、阴沉沉的院 子,和二十英尺的一幢砖砌房屋的墙壁。一株 极老极老的常春藤上的叶子差不多全吹落了, 只剩下几根几乎是光秃秃的藤枝,依附在那堵 松动残缺的砖墙上。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 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 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起到 制造悬念的效果
④就结尾来说突转式,出人意料“欧亨利的结尾” 此外,还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悲剧、喜剧 式等。
二、小说中的环境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 分析环境是全面理解小说的重要环节。环 境是形成人物性格、促使人物行动的指定 场所和范围。
• ⑷到⒀段,写“我”近距离接触乌米之后 ,“我”了解了乌米所承当的苦难,更发 现了乌米坚忍执着、乐观向上的性格。
• 末段含蓄地表达了主旨:乌米固然永远等 不到什么,但她怀着希望活着,也将怀着 希望死去,这样的人生是充盈而伟大的。
• 归纳小说的情节,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 手:
• 根据开头、发展、高潮、结局的情节结构 来划分和归纳
——欧·亨利《最后的常春藤叶》
六、揭示或深化文章主旨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 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 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 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 ,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 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 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 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 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
——曹雪芹《林黛玉进贾府 》
二、营造意境、渲染气氛或奠定基调
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 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 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鲁迅《祝福》
三、交代人物身份,揭示人物的性格
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 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 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 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 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 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 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 》和一部《四书衬》。
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②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线索、伏笔 ③照应前文。 ④推动情节发展。 ⑤刻画人物性格。 ⑥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⑦奠定小说基调。 ⑧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3. 情节安排评价
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 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 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 作用:使结构紧密、完整。
• 常见题型: ①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 ②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手法及作用; ③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像续写一段环境描写
。
3.指出第5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 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 手法:1)分层写景,高低远近结合,近景有 “石堆”和“土屋”,远景有“蓝天” 和“ 峰顶”、“大海”。2)反衬,以山下之景的 喧闹反衬出山顶上环境的安静,突出了乌米 所住的山顶上环境的肃穆静谧,借此烘托乌 米直面苦难、坚韧执着、乐观向上的崇高品 格。
回顾课本,熟悉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交代人物活动环境
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 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却不开,只有东 西两角门有人出入。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 府”五个大字。黛玉想道:这必是外祖之长房了。想着,又 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了。却不 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 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 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 后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