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双轨制”改革下高等教育的回应

高考“双轨制”改革下高等教育的回应

308 现代企业教育 MODERN ENTERPRISE EDUCATION的良好运作环境,转变管理不到位、无法管理的情况。

3.3强化培训,提升素质随着高校成人教育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成人教育的管理工作对管理人员的各方面要求越来越高,需要管理人员具有多方面的优良素质,因此必须强化对高校成人教育管理人员的各种管理技能和专业培训,特别是管理、教学、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的培训,可以通过专业的成人教育学者、专家进行专题性培训,或者定期组织管理人员进行学习,让他们掌握新管理知识和技能,全面提高管理队伍的现代化水平,对于年轻管理人员,需要给他建立良好的职业规划和培训计划。

同时,还需不断更新自我的管理知识和理念,不断充实自我,实现知识结构的不断优化,进而提升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

3.4完善制度,科学管理高校成人教育管理人员是高校成人教育事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成人教育管理队伍需要建立科学的职称架构,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度。

制度建设主要在于管理队伍的团队精神,必须建立和完善操作性强的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真正落实权、责、利三者的和谐与统一。

在科学合理的编制的前提下,实行目标化管理,做到权责、职责分明;积极落实管理人员的考核机制,结合管理人员的思想素质、管理技能、工作态度等进行全面性的考核,将考核的最终结果和其岗位福利、薪资挂钩,做到公平公正,以此提高成人教育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实现高校成人教育管理的高效优质[5]。

4.结语高校成人教育管理队伍是普通高校人力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高校成人教育管理队伍的水平和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高校成人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目前,在新形势下,各个普通高校应该强化成人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视力度,从人员配置、人员的培养以及管理制度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不断提高高校成人教育管理队伍的管理水平和综合素质,以期适应新形势下的高校成人教育发展,满足人们再教育的需要,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发展和建设。

参考文献:[1]王建凯.我国高校成人教育管理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11,11,(6):21-22.[2]林国斌.高校成人教育管理队伍职业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职业教育.2012,13,(21):211-212.[3]钟良才.新形势下高校成人教育队伍建设的思考[J].韶关学院学报.2011,25,(2):7-9.[4]郑俊青.成人教育管理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廊坊师专学报2012,25,(14):14-15.[5]张大鹏等.探索成人教育管理队伍建设和管理创新模式[J].继续教育研究.2010,12,(19):114-115.高考“双轨制”改革下高等教育的回应杨博惠(南京邮电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23)摘 要:高考“双轨制”改革,倒逼高等教育构建相应的人才培养策略。

高等教育要面向所有学生,因材施教,分类培养。

在分析现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优缺点之后,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完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高考 双轨制改革 高等教育 一、高考“双轨制”演变高考在各种争议中不断改革,虽然负面声音很多,但它对人才选拔与培养的正面作用同样得到高度认可,作为相对公平的人才选拔方式,至今仍然具有不可替代性。

对于个体而言,它的成败关系着一个人和一个家庭的前途命运,对整个社会来说,它关系着整个人才的培养和民族的未来。

从“3+2”到“3+X”,从全国统一考试到各省自主命题,从统一招生到高校自主招生,无论是考试内容,还是考试形式,抑或招生方式,高考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止。

高考招生制度也从最初的单轨制,到双轨制,再到并轨制发生一系列转变。

当今不少学者提出回归双轨制,改变一张试卷从研究型大学考到高职的传统格局。

600所高校转型成为职业人才培养为主的高校,高等教育必须拿出相应改革对策,对“双轨制”选拔出的不同类型人才,进行分类化培养。

双轨制,实际上是一种教育分流(streaming)模式。

教育分流是世界各国的普遍现象。

“它一般是指在一定年限的基础教育后,受教育者依各自不同需求,可以选择不同的学习途径和不同类型的课程,形成分流”①。

提到“双轨制”,一般是向德国的模式学习和借鉴。

德国基础教育体制是12年义务教育加高中阶段双向分流。

初中毕业后就已经开始经历分流过程。

一部分有志学术的学生进入普通高中学习,然后再升入大学学习;另一部分志趣相异的学生则进入职业学校学习,然后毕业就业,或者进入高等职业学校继续学习。

这种“双轨制”下的双向分流也会出现交叉情况,比如有学生读了一段普通高中后,学业跟不上,就可以转到职业学校就读。

中国正在根据自己的国情和特色,探索适合我国的“双轨制”分流模式。

从探索中发现,在发现中尝试,在尝试中改进,最终找出适宜高考“双轨制”下高等教育的应对措施。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明确表示,我国即将出台高考改革最新方案,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

进行双向分流,即技术技能人才和学术型人才考试分开,改变现行单一模式高考制度。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要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此次改革通过顶层设计,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一窘境,缓解了现行高考制度的弊端,满足了社会多元化的需要,尊重了人才的个体差异性。

因此,双轨道模式,推进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为学生提供了多次考试选择,以不拘一格的选拔人才模式增加学生成长成才的概率,是历年高考改革中相对较为彻底的方案。

但是这种新形势下的“双轨制”改革,全面冲击着传统的高考“过独木桥”思想观念。

同时,考试内容和形式也将发生质的变化,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都将面临巨大考验。

“双轨制”全面推进后,高等教育需针对“学术轨”和“职业轨”两条轨道的人才,进行因材施教的培养,以此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人才的不同需求。

同时,以便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人生规划等,培养出适应学生学力、志向、职业发展等方面的应对措施。

二、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体制分析根据萨缪尔森的公共产品理论,高等教育服务从本质上讲,不是纯公共产品和纯私人产品,而是准公共产品,因此政府与消费者(受教育者)应当共同负担教育成本②。

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产业化就是遵从这一理论发展而来。

我国现行教育体制是高等教育不发达时代的必然阶段,为我国人才培养作出巨大贡献。

但是随着时代发展,很多学者认为我国现行高等教育制度已经存在“严重不公平”、“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批量化生产根本不适合市场需求”等等问题。

在传统思想观念中,通过高考选拔制度的人才,获得深造机会,毕竟是学习能力的一种体现,尽管并没有任何研究指出,落选者一定比入选者差,但就群体而言,现行教育体制的确为我国人才的选拔和培养起到积极作用。

除了积极作用外,现行高等教育体制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成为众矢之的。

首先,明显的应试教育痕迹。

当代学者普遍认为应试教育已经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是对学校教育固有缺点的再次强化,严重束缚了学生的自由发展。

长期以来,基础教育中,各大中、小学将升学率视为办学质量的唯一标准;高等教育方面,大学本科将考研率视为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

各级学校的共同目标就是为把学生尽可能多的送入高一级学校学习,这样的标准,必然会导致应试教育应运而生。

尤其在高等教育中,不断提升考研率衡量指标,表面上看是为大学生提供了继续深造学习的机会,鼓励大学生深入专业领域进行学术研究。

但实质上,更多体现的是对应试教育的强化。

升学率成为社会影响力的风向标。

高等教育的教学方向必然受到升学率的干扰,朝着应试教育方向前进。

升学率是令社会、家长、学生多方安心的重要指标,要想保证升学率,必然固化应试教育模式,甚至无法撼现代企业教育 MODERN ENTERPRISE EDUCATION 309 动应试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

其次,是对高等教育的公平性提出严重质疑。

在现行教育体制下,高考成为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将众多青年学子进一步学习深造的希望无情的击碎,现行教育体制已经不能顺应民心。

进入本世纪来,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给子女尽可能多的深造机会已成为一种新的消费需求;而与此同时,自上个世纪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出生的独生子女已大多达到上大学的年龄,作为独生子女家庭,在情感上,对下一代能够受高等教育的期盼也空前强烈。

高考仅仅用一道无形的分数线,就残忍的将众多学生挡在了高等教育的门外。

最后,现行教育体制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

高校招生不能满足需求和铁路春运成灾,是举国议论的两大难题。

各高校招生录取标准几乎完全一致,就形成大量未上线考生错失升学机会与各高校为争取优质生源,开展争抢,提出优厚条件之间形成的矛盾,一道分数线,将供需双方隔绝。

这样造成的严重后果就是直接影响到我国未来经济发展。

教育模式固化,内容死板,无法培养出适应未来经济发展所需人才,人才培养本身存在的缺陷与众多青年学子无法跻身高等教育之间矛盾必将激化。

作为学校教育链的最后一个环节,高等教育无疑必须在改革教育体制,克服现行体制的弊端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确保高考“双轨制”正常有序发展1.保证社会、思想观念的转变“双轨制”的提出,需要社会的认可和人们思想观念上的接受。

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中,由于政策倾斜力度不同、社会观念有失偏颇、企业招聘对学历歧视严重等多重合力之下,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发展极其不均衡,导致这一观点将长期存在,并会持续一段时间。

要使“双轨制”高考改革达到预期效果,就必须破除这种“厚此薄彼”的不平衡状态,这需要政府和社会加大政策倾斜与扶持力度,引导社会转变观念,消除学历歧视,将“双轨”人才置于同一天平上,均衡发展,和谐共进。

也就是将分流人才的趋势要从计划驱动的教育分流,变为市场驱动、以人为本的教育分流,也就是要改变目前由政府制定计划指标,由学校按指标把学生分流的模式,应对改变现行教育体制存在的弊端,引进政府宏观调控,把所有学生都看作宝贵的人力资源,靠市场的需求机制和政策引导,为情况不同的学生升学或就业的需求提供条件,变被动为主动,使得学生主动选择出路,形成多种分流。

并从观念上真正认同“双轨制”,营造一个不偏不倚的社会舆论引导方向,对“双轨”人才给予充分肯定和认可。

2.确保公平、公正、公开、平等自愿原则目前我国实行“双轨制”的阻力主要来自高校公信力的缺失。

公众比较关注的是高校资金的合理使用与教学质量的有效保证两个问题。

现行高考制度中的教育不公平及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历来是人们抨击的重点。

“双轨制”只有确保教育公平及资源配置平衡,才能取信于民,减少推行阻力。

高考“双轨制”改革应充分考虑绝大多数利益主体,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以此为出发点,制定改革方案及执行细则,将考试与招生置于阳光之下,避免暗箱操作或“潜规则”,重新配置失衡的教育资源,以免因改革引起更大的不公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