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辩证看待我国人才外流现象,积极创造积聚人才环境

辩证看待我国人才外流现象,积极创造积聚人才环境

辩证看待我国人才外流现象积极创造积聚人才环境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余群吴必翱【文章摘要】随着生产要素在全世界范围内的配置,人力资源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是,我国在全球人才争夺战中一直处于输家位置。

本文从近年来我国人才外流情况以及由此产生的利弊做了比较深入分析后,就如何将我国创造成一个吸引和积聚人才的国家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人才外流利弊对策西方国家发展历史表明,一国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强大,是该国在国际中处于优势地位的两大保证。

而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提高关键是拥有知识和技能的人才。

二战后,美、日、欧、亚洲“四小龙”等发展表明,高质量的人力资本,是实现经济腾飞的关键。

美国的经济学家舒尔茨曾指出:“经济发展归根到底是人的活动,人是社会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

因此,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将日益突出,人才将成为综合国力和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因素。

这几年,随着留学教育的发展以及发达国家优越的生活条件、现代化的科研条件、充足的科研经费的吸引,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才都外流到发达国家去。

加上许多发展中国家长期存在着“本国姜不辣”的思想,大多数人以出国留学、留居美国为荣,这使发展中国家大批的高素质人才外流现象越来越严重。

如何在人才争夺战中获胜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至关重要。

一、人才外流的相关概念加拿大著名经济学家、人才外流问题研究的先驱者格鲁贝尔在其著作《人才外流经济学》中将人才外流定义为“在一国接受训练而在另一国居住和工作的高技能者的迁移”。

[1]人才外流分为外在的人才外流和内在的人才外流。

外在的人才外流是指发展中国家的高级专门人才迁移到别国就职的一种国际移民活动。

内在的人才外流指发展中国家的高级专门人才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缺乏思考和研究的热情,而只是把注意力集中到国际尖端科学的研究上。

[2]如一些学者把自己的注意力从重要的国内问题和民族发展的目标上转移开来,对编写本国普及教育的教材、对提高本国劳动生产率的技术研究、采用低成本的卫生保健措施等活动的关注寥寥无几,却热衷与对世界前沿的高端技术的探测与研究。

托达罗认为这种内在的人才外流倾向已经渗透到发展中国家的教育与科研机构,对发展中国家经济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3]由于此种人才外流有着一定的隐蔽性,不易被较为正确的量化,所以本文主要涉及外在的人才外流。

二、辩证看待我国人才外流现象近年来,随着各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留学事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国内人员选择出国深造,“留学热”现象一直未退温。

据中国留学服务中心副主任邵巍披露:2000年至2005年间,中国留学总人数达59.82万。

从2002年开始,连续4年中国出国留学的人数都稳定在10万以上。

据教育部消息,2010年度中国留学人员总数达28.47万人,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13.48万人。

与2009年度地统计数据相比,出国留学人数和留学回国人数均有进一步增长,出国留学人数增加5.45万人,留学回国人数增加2.65万人。

截至2010年底中国在外的留学人员有127.32万人,其中94.64万人正在国外进行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等阶段的学习以及从事博士后研究或学术访问等。

虽然留学归来人员数目有所增加,但总体上看,我国在高等教育人才市场上仍然处于“输家”位置。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的转型期,人才外流的现象将长期存在,人才的大量外流将引发一系列问题。

首先,大量的人才外流使发展中国家在人才培养上面临巨大沉没成本,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发展中国家的关键性人才供给状况,对于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造成人才资源的损失。

其次,大批的高级人才外迁,整体上降低了发展中国家存留人才的平均水平,再加上现有的资源流动中存在共享机制不完善、资源流动受阻碍等障碍,使得人才流出国不能或很少享受到迁出人才在它国的优秀成果。

再者,那些在企业的高级人才外流会对企业的正常运营和人员调配造成一定的冲击,损害企业的凝聚力,降低企业工作效率等一系列问题。

此外,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显现,在未来一段时间里我国的劳动力将严重面临较为短缺状况,人才的外流将近一步拉大我国劳动力供求差距,严重时将拉低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竞争力的提高。

最后,高级人才的外流还会带来羊群效应,大家都认为“外国的月亮比较圆”,从而间接否定本国的教育水平,视出国留学为荣,如美国《科学》杂志所报道的,一些博士走着在美工作—获得签证—申请绿卡—入籍成为美国的道路。

然而,人才外流并不意味着百害而无一利。

人力资本的流动从某些方面来说,它有利于增加世界经济的总产出,如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人才如果没有外流到发达中国家,他可能就不会取得一些伟大的成就。

同时,人力资本的自由流动还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社会的福利水平。

发达国家的工作机会对发展中国家的开放,一方面造成发展中国家许多优秀人才的外流,另一方面也对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机制起着激励的作用,它鼓励人们去接受更高一级的教育水平,发展中国家为了留住或吸引人才,将不断改进其教育机制,提高其教学质量,从而整体上提高了发展中国家的人力资源质量。

另外,一些外迁者与国内人员的商业交流和部分外迁者的回迁也增进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福利,促进了发展中国家多元文化的发展。

如改革开放前,正是那批出国深造的青年学子,为中国提供了巨大的海外人力资源储备。

最后,当人才流出国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人才的全球流动,将在一定程度上缩减其与发达国家间的收入差距,最终走向共同富裕。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限制,人力资源不能自由流动,造成从事同样的工作,在发达国家取得的回报将大于发展中国家。

以至于在高工资、高技术和高福利的吸引下,越来越多的人才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流动,导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越拉越大。

三、积极创造积聚人才环境的对策随着生产要素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人才的国际流动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各国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这使那些高素质人才,特别是具有较强研究、创造、管理及专业技术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一个国家技术进步的动力源泉。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技术发展水平还落后于发达国家,面对每年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外流,要做的不是一味的去“堵”,而应该是认清趋势,将关注点放在研究趋利避害的对策上,同时将我国创造成一个吸引和聚集人才的国家,最终将“人才赤字”扭转为“人才顺差”。

1、经济因素层面从经济因素方面来看,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将实现人才外流向人才内流的转变。

首先,应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2004年《生产力研究》中指出:国际人才流动的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人均收入达到4 000美元时,人才就会大量回流,回流人数甚至会超过外流人数。

可见,人才外流问题的彻底解决,最根本的途径还在于国家经济实力的大幅度提高。

例如20实际70年代西方经济的衰退,曾经引发大量的人员流到台湾地区。

80年代以来,随着台湾地区经济不断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成功的实现了大量的人才回流,同时,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才涌向台湾,创造了台湾省的科技奇迹。

目前,我国GDP居世界第二位,可人均GDP还处于世界一百多名,可见我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还待提高。

其次,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的人才需求层次和数量的变化。

正如俗语:“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由于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使一些留学回国人员回国后学非所用,造成人才回归率低。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但是总体来说,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将使更多的回国人员学以致用,到那时将人才回国量将剧增。

最后,缩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收入差距。

在人才流动的众多因素中,各国的收入差距是其流动的一个重要因素。

新古典经济平衡理论以及在其基础上创造出的著名的“推拉理论”都强调“个人最大效用原则”在移民过程中作用。

此理论存在一定的缺陷,但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那些高级专门人才不远万里飘洋过海,到发达国家谋求一职现象。

缩小同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使他们从个人理性的角度认为留在国内也是个人的最优决策。

2、政治因素层面长期以来,我国都过于重视硬技术,而对软技术的重视程度不够,这也是人才外流的一个重要原因。

首先,应该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

在知识产业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对其无形资产的重视程度将日益增加,加强对无形资产的管理是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无形资产的保护最重要的就是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因此,应该加大对人才的知识产权的保护,完善有关知识产权法以及相关的一些法规和制度,保护一切人才的合法科研成果。

其次,营造一个重视人才,尊重人才,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

随着教育的普及化和产业化,以前的“天之骄子”现在越来越普遍化,如何使高等教育人才得到心理上的满足感和公平竞争越来越重要。

“新劳动力迁移经济学认为,劳动力的移动除了收入差距外,还取决于相对贫困度。

”[4]“迁移者个人或家庭在其社区所处的相对经济地位为其带来的心理上的满足感或失落感被称为相对贫困。

劳动力的迁移率与相对贫困度呈倒U型关系,”[5]这意味着那些处于相对贫困度高的地区的人才,其迁移到更好环境的概率越大,因此如何增加人才心理上的满足感显得十分重要。

同时,随着人力资源的主体地位的日益突出,人才的管理和使用等方面的活动日益复杂和细化,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构建一个“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人才使用环境,才能真正做到积聚人才。

其次,不断完善科研、教育等学术环境。

除了高工资、高待遇,发达国家良好的研究条件与学术氛围对许多人来说也是十分具有吸引力的。

一些人才如果不迁移到发达国家,他们在国内可能并不会取得成就。

可见,充足的科研经费、良好的学术环境对人才价值的最大发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后,建立良好的社会保障体制。

良好的福利政策也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开发人才的一项重要保障。

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人步入老年时得不到同发达国家同等的社会保障,使得大量人才流到发达国家去。

3、文化因素层面从一个国家来看,除了优越的工薪、良好的工作环境等“硬件设施”能吸引世界各国的人才外,其文化软实力也是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

优良的传统文化有着一种难以名状的亲和力,它能有力的吸引本国或外国的人才积聚到本国。

我国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本,推崇人性伦理,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情、理、法”的文化理念。

培养每个学生的素质在人才外流中就显得尤其重要。

如我国建国初期,一大批海外人才放弃了国外的优厚待遇,回到积贫积弱的祖国,在这过程中,其爱国情结和传统教育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正是由于他们从小受中国文化的熏陶,对祖国有着深厚的血缘、地缘、亲缘、情缘关系,使他们毅然回到了祖国。

因此,在人才外流严重的今天,应该大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培养文化认同感,提高文化向心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