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震灾害危害、成因及对策

地震灾害危害、成因及对策

题目:地震灾害危害、成因及对策院(系):专业年级:姓名:学号:提交时间:地震灾害危害、成因及对策【摘要】强烈的地震,会直接或间接造成破坏,不管是直接还是间接,统称之为地震灾害。

地震灾害给人类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的威胁和破坏,被称为人类社会所面临的最大的自然灾害。

地震灾害容易引发其他次生灾害,破坏力大,给人类造成巨大损失和极大的生理、心理伤害,负面影响深远。

我国是全球大陆地震活动最活跃的地区。

从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到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再到玉树、雅安地震,我国地震灾害频繁出现,给我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对我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负面影响。

为了更加全面了解地震以及地震灾害的相关背景知识,尽量减少地震对人类生存的危害,提高人们的防灾、抗震意识和能力。

本文从地震灾害的危害、成因与应对措施三个方面出发,来浅要地分析地震灾害,提升人们对地震以及地震灾害的认识。

【关键字】地震危害、成因、对策【引言】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

我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因此我国是一个多地震国家,地震是我国人民面临的一种主要的自然灾害。

在当今地震不能准确预报的情况下,要减少地震伤亡,主要有提升硬件和软件水平两格渠道。

所谓硬件是指房屋等建筑的抗震能力,软件是指人们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抗震减灾意识,这在我国有极大的提升空间(这在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中的体现尤为明显)。

1、地震灾害概述1.1、地震灾害的概念众所周知,地震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

要想预测甚至预防地震,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地震,什么是地震灾害。

地震,是地球表面积聚的能量突然释放而产生地壳快速、剧烈的震动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形式。

强烈的地震,会引起地壳快速、剧烈的震动,以此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以及资源环境的破坏,即是地震灾害。

1.2、地震灾害的特点(1)突发性较强。

地震灾害是瞬时突发性的社会灾害,它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给人类社会造成严重的破坏。

(2)破坏性大,成灾广泛。

地震波到达地面以后,可以造成大面积的房屋和工程设施的破坏。

(3)社会影响深远。

在发生地震后,会对该地区造成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4)防御难度大。

地震的预测及其困难,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5)次生灾害多。

地震不仅产生严重的直接灾害,而且不可避免的要产生次生灾害,有的次生灾害的严重程度大大超过直接灾害造成的损害。

(6)持续时间长。

这是指主震过后,余震会持续一段时间,另外,是指地震灾区的恢复和重建工作的周期比较长。

(7)地震灾害具有某种周期性。

一般来说,地震灾害在同一地点或地区。

要相隔几十年或几百年,或更长的时间才能重复地发生,地震灾害对同一地区来讲具有准周期性,就是具有一定的周期性。

1.3、代表性的地震灾害事件(1)美国旧金山地震。

(2)意大利墨西拿地震并发海啸。

(3)日本关东地震。

(4)智利强震引发火山喷发。

(5)中国唐山地震。

(6)墨西哥地震。

2、地震灾害的表现地震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地震能够对社会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以及资源环境的破坏。

地震灾害不仅仅包括产生的严重的直接危害,还包括程度更加严重的次生灾害。

2.1、地震造成的直接危害(1)对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破坏。

如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轨变形等。

(2)对地面的破坏。

如地面裂缝、塌陷,喷水冒砂等。

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

如山崩、滑坡等。

(3)海啸、海底地震引起的巨大海浪冲上海岸,给沿海地区造成巨大破坏。

此外,在有些大地震中,还有地光烧伤人畜的现象。

地震的直接灾害发生后,会引发出次生灾害。

有时,次生灾害所造成的伤亡和损失,比直接灾害还大。

2.2、地震造成的次生灾害(1)强烈的地震火灾,使山体崩塌,造成滑坡和泥石流。

(2)水坝河堤决口,或者山崩壅塞河道,造成水灾害。

(3)震后环境的变化,造成瘟疫或疾病的流行。

(4)由于破坏建筑物或管道装置,造成毒气泄漏。

(5)引燃易燃易爆物,造成火灾、爆炸危害。

(6)细菌和放射性物质的扩散对人畜生命造成威胁。

等等。

由震后火源失控引起2.3、地震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地震发生后所产生的恐慌也会带来严重的损失。

破坏性地震的突发性和巨大的摧毁力,造成人们对地震的恐惧。

有一些地震本身没有造成直接破坏,但由于人们明显感受觉到了,再加上各种“地震消息”广为流传,以致造成社会动荡而带来损失。

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损失会相当严重,甚至不亚于一次真正的破坏性地震。

由于缺乏知识,轻信谣言,人们会因恐慌而停工、停产、停课;会到银行大量提款;会因成群外逃“避震”造成交通堵塞;甚至会引起交通事故、跳楼避险或互相挤踏造成伤亡。

这类因地震恐慌而造成的社会“灾害”,正引起地震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广泛关注。

3、地震灾害的成因地震灾害产生的原因,从根本说是地震所诱发的。

因此,分析地震发生的原因,能够基本解决地震灾害的成因问题。

根据地震发生的原因,将地震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冲击地震和人类活动诱发的地震。

3.1、构造地震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称为构造地震。

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是主要的地震类型。

3.2火山地震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

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3.3冲击地震冲击地震是指由于受到突然冲击而产生的地震。

这种地震,因山崩、滑坡等原因引起,或因碳酸盐地区岩层受地下水长期溶蚀形成许多地下溶洞,洞顶塌落引起。

后者又称为塌陷地震。

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发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区或大规模地下开采的矿区。

3.4人类活动诱发的地震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

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

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当然在具体的例子中会有不同的原因,以上只是引起地震的普遍原因和主要的原因。

4、地震的预防与应对地震是自然界10大灾害之一,也是损失最为严重的灾难,带给社会和人们极大的破坏和毁灭。

目前,人类对地震的预报,仍然是一道尚未攻克的科学难题。

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地震预报工作极为重视,我国地震工作者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在成功地预报地震上,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

现在全国建有400多个台站,网点2000多个,筑起了一道保护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的防护网。

同时,防震减灾贯彻的是以“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重点抓好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和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和抗震设防工作。

一旦地震发展,国家和各级人民政府会很快实施地震紧急求援工作,全力抢救受害的群众,保一方平安。

4.1、地震的前兆地震前兆指地震发生前出现的异常现象,岩体在地应力作用下,在应力应变逐渐积累、加强的过程中,会引起震源及附近物质发生如地震活动、地表的明显变化以及地磁、地电、重力等地球物理异常,地下水位、水化学、动物的异常行为等。

现代地震科学的深入研究表明,地震之前确实存在多种多样的前兆现象。

地震前兆分为宏观前兆和微观前兆。

(1)地震的宏观前兆人的感官能直接觉察到地震前兆称为地震的宏观前兆,简称宏观前兆。

比较常见的有,井水陡涨陡落、变色变味、翻花冒泡、温度升降,泉水流量的突然变化,温泉水温的突然变化,动物的习性异常,临震前的地声和地光等。

(2)地震的微观前兆人的感官无法觉察,只有用专门的仪器才能测量到的地震前兆称为地震的微观前兆,简称微观前兆,主要包括地震活动异常。

地形变异常。

地球物理变化。

地下流体的变化。

4.2、地震的预报4.2.1、地震预报的现状进展目前,在地震预报的理论研究方面,对地震孕育过程中的前兆表现及其物理机制进行了广泛的探讨,根据实践和理论研究成果,对地震类型及地震前异常进行了物理解释,并提出了一些地震孕育的理论和模式,如“红肿学说”、“组合模式”、“膨胀蠕动模式”等。

4.2.2、地震预报面临的主要困难(1)地球内部的“不可入性”。

人类目前还不能深入到处在高温高压状态的地球内部,设置台钻、安装观测仪对震源直接进行观测。

(2)大地震的“非频发性”。

(3)地震物理过程的复杂性。

地震是发生于极为复杂的地质环境中的一种自然现象,地震过程是高度非线性的、极为复杂的物理过程。

4.2.3、地震预报的前景(1)地震是可预测的。

目前地震预测的困难主要是源于我们不可能以高精度测量断层及其邻区的状态,以及对于其中发生的物理定律任然几乎一无所知。

那么如果这两方面的情况能有所改善,将来做到提前几年的地震预测还是有可能的。

(2)实现地震预测的途径: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家群体;强化对地震及其前兆的观测;坚持地震预测的科学实验——地震预测实验场;加强国内外的研究合作。

4.3、应对地震的措施4.3.1、加强地震预报预警国家和各地地震局应完善地震预报预警系统,加强对地震的监测,加强地震预报预警工作。

4.3.2、提高房屋等工程建筑的抗震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

房屋:场地选择要恰当;地基要做牢做稳;结构布局要合理;屋顶要轻;墙体要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确保施工质量4.3.3、防震减灾法制化法制化建设是防震减灾的根本保证。

当前,国家有关防震减灾的法律法规已经形成体系,制定了相应的地震应急预案。

公民和法人都应该关注地震立法工作,学习法律知识,切实维护和发行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和义务。

4.3.4、加强“安全社区”建设,让防震减灾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安全社区建设体现了先进的应急管理理念,应通过整合社区资源,开展安全促进活动,大力推广安全知识,提高社区人员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

4.3.5、深入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加强地震知识科普宣传,将地震常识、震前准备、震时防护、震后自救互救等知识宣传普及到个人,使群众的自我保护及防范意识不断增强,提高他们的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总结一套完整的防灾救灾程序,普及科学避震的方法4.3.6、个人应有正确的应震措施(1)大地震是不要急。

如果住的是平房,那么你可以迅速跑到门外。

如果住的是楼房,千万不要跳楼,应立即切断电闸,关掉煤气,暂避到洗手间等跨度小的地方。

(2)人多先找藏身处。

如果在人群较多的场所遇到地震,切忌慌乱,应立即躲到桌子等坚固物品下面,带地震过后再有序地撤离。

(3)远离危险区。

如正在行驶的汽车和火车要立即停车。

(4)被埋后要保存体力。

如果震后不幸被废墟埋压,要尽量保持冷静,设法自救。

(5)避震要点:身体应采取正确的姿势。

4.3.7、制定家庭防震计划,准备好必要的防震物品5、结论地震的频繁发生,给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的损害。

孙子兵法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我们只有加强对地震知识的全面了解,掌握各种应对地震的正确措施,才能将地震对我们的危害降到最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