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解表药
特点:素有“呕家圣药”之称。
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 温肺止咳。
荆 芥
【性味归经】 辛,微温。归肺、肝经。
【功效】
1. 祛风解表——风寒表证及风热表证。微温 不烈,药性平和。 2.透疹止痒——用于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3. 消疮——用于疮疡初起兼有表证。 4. 炒炭止血——用于吐衄下血等多种出血症。 【用量】 发表透疹消疮宜生用,止血宜炒炭用。
足厥阴肝经
【功效】
1. 散风寒:风寒感冒。
2. 通鼻窍:治鼻渊要药。
3. 除湿止痛,止痒:风湿痹痛,风湿疹痒,疥癣。
上通脑顶,下行足膝,外达皮肤。
【使用注意】
辛温有毒,易引起呕吐、腹痛腹泻等。
【功效】 1. 散风寒:风寒头痛。 2. 通鼻窍:治鼻渊要药(鼻渊、鼻塞、鼻流浊涕)。 煎煮方法:包煎。 西河柳 功效:发表透疹,祛风除湿。
同 细辛
散风寒、通鼻窍、止疼痛 入肺肾经,散寒止痛力强,兼治阳虚外感;还能温肺化饮 入阳明胃经,善治阳明头痛、眉棱骨痛;还能燥湿止带、消肿 排脓、止痒。
白芷 异
辛夷
苍耳子
主入肺经,专治风寒头痛鼻塞。
有小毒,入肺经,又能除湿止痒。
薄荷
【功效】
1. 宣散风热:风热表证;温病初起。 2. 清利头目:风热头痛,目赤。 3. 利咽透疹:咽喉肿痛,麻疹、风疹。 4. 疏肝:肝气郁结。 【用法】 后下
菊花配枸杞子:补肝肾明目力强,肝肾亏虚之视物昏花效 佳。
桑叶、菊花功效比较 同:疏散风热,平肝明目 异: 桑叶——偏于肺,疏散力较菊花强;又能润肺止咳, 凉血止血; 菊花——偏于肝,平肝明目力强,又善清热解毒。
葛根
【功效】 1.解肌退热:外感表证项背强痛。 2. 透疹:麻疹初起疹出不畅。 3. 生津:热病烦渴或消渴。 4. 升阳止泻:湿热泻痢,脾虚泄泻。 【配伍】 生葛根配黄芩、黄连:既清热燥湿解毒,又透热升 阳止泻,主治湿热泻痢初起。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 止痛,止痉,止泻。
羌 活
【性能特点】作用偏上偏表,主散肌表及寒湿,善治表证夹 湿、太阳头痛及上半身风湿痹痛。
【功效】
1. 解表散寒——风寒表证,表证夹湿,风寒头痛。
2. 祛风胜湿,止痛——风湿痹痛,尤以肩背肢 节疼痛者佳。 【使用注意】 本品气味浓烈,用量过多,易致 呕吐,脾胃虚弱者不宜服。
药性特点:味辛苦,性寒,能升浮能沉降。
【功效】 1. 疏散风热:风热感冒,温病初起。 2. 宣肺利咽:风热或肺热咳嗽;咽喉肿痛。 3. 解毒透疹:麻疹不畅,风疹瘙痒。 4. 消肿疗疮:热毒疮肿,痄腮。 【使用注意】
兼可通便,便溏者慎服。
药性特点:质轻升浮,虫类药搜风。
【功效】 1. 疏散风热:风热感冒,温病初起,音哑咽痛。 2. 透疹止痒:1)麻疹不透;2)风疹,皮肤瘙痒等。 3. 明目退翳:用于肝热目赤翳障。 4. 息风止痉:破伤风,小儿夜啼等。 【使用注意】孕妇慎服。
2. 和中化湿:暑湿证—泄泻、呕恶等。
3. 利水消肿:水肿、小便不利。
【功效】
1. 发表散寒:风寒表证,表证夹湿,颠顶头痛。
2. 祛风胜湿,止痛:风寒湿痹。 【 羌活与藁本功效主治异同】 同:均能解表散寒、祛风除湿、止痛。 异:羌活——主散太阳经风寒湿,善治太阳头项强痛、上半 身风寒湿痹; 藁本——主散太阳经风寒湿,又归肝经善治颠顶头痛。
麻黄与桂枝
相同点:二药都能发汗解表,治疗风寒表实无汗证, 常相须为用。
同中之异:其中麻黄发汗力强,桂枝发汗力弱,然桂
枝味甘兼补,又宜于风寒表虚有汗证。 不同点: 麻黄又能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桂枝又能温 通经脉,助阳化气。
桂枝:辛、甘,温。发汗解表,温经助阳
紫 苏
【功效】 1.解表散寒:感冒风寒,咳嗽胸闷。 2.行气宽中:脾胃气滞证。 3.安胎:气滞胎动证。
使用发汗力强的解表药,要注意掌握用量,中 病即止,不可过汗,以免损伤阳气和津液;体虚多
汗及热病后期津液亏耗者忌服;对久患疮痈、淋病
及失血患者,虽有外感表证,也要慎重使用;入汤
剂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分挥发过多而降低疗效。
第一节 辛温解表药
麻黄
【性味归经】 【功效】 1.发汗解表:风寒表实无汗证。 2.宣肺平喘:肺气不宣的喘咳证。 3.利水消肿:水肿兼有表证者。 【配伍】 麻黄配桂枝:两药相合,发汗解表力强,治风寒 表实无汗功著。 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A.麻黄
C.桂枝
B.炮姜
D.艾叶 E. 香薷
3. A 疏肝 B止痉 C 升阳 D解毒 (1) 蝉蜕除疏散风热外,又能 (2 )薄荷除疏散风热外,又能 (3) 桑叶除疏散风热外,又能
E清肺
4.葛根的功效有 (多选题) A.清肺润燥 B.发表解肌 C.疏肝解郁 D.生津止渴 E.清热燥湿
相同点: 三药均能发表解热、升举阳气,用于外感发热、头痛以 及阳气下陷之脱肛、子宫下垂等。 同中之异: ①发表解热柴胡为优,葛根次之,升麻又次之; ②升阳举陷升麻最优,葛根次之,柴胡再次之; ③葛根与升麻还同能透疹,其中升麻优于葛根。 不同点: 柴胡又擅和解少阳、疏肝解郁。 葛根又能生津,治疗消渴病,且善解肌以治疗项背强痛。 升麻又能清解阳明热毒,治疗阳毒发斑、胃火牙痛等。
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消疮,炒炭止血。
防 风
【功效】 1. 祛风解表——风寒表证,风热表证,表证 夹湿, “风药之润剂”,是治风通用药。 2. 胜湿止痛——风湿痹痛,风湿疹痒。 3. 解痉——破伤风,小儿惊风。 【功效比较】 荆芥与防风
二药均有祛风解表(及止痒)的功效。荆芥还 能透疹、止血;防风还能胜湿止痛、解痉。
【配伍】蝉蜕配胖大海:清宣肺气,利咽开音
同
疏散风热、透疹止痒, 薄荷 发汗力强,无汗者为宜;又善清利头目、利咽,疏肝
解郁 长于清泄热邪,通利二便;又能宣肺利咽,解毒消肿
异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牛蒡子
蝉蜕
长于祛风解痉止痒,又能宣肺疗哑,明目退翳
桑叶
【功效】
1.疏散风热: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之咳嗽头痛。
2.清肺润燥:燥热伤肺,干咳少痰。 3.平肝明目:肝阳眩晕,目赤肿痛,视物昏花。 4. 凉血止血 :血热吐衄。 【配伍】
羌活: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细辛
【功效】
1.祛风散寒:风寒表证,阳虚外感。
2.通窍:用于鼻渊头痛
3.祛风止痛:用于头痛(少阴头痛)、牙痛、痹痛。
4.温肺化饮:寒饮咳喘。 【配伍】 细辛配干姜、五味子:三药相合,温燥中有敛 润,善温肺化饮,又不耗气伤阴,治寒饮咳喘日久 者效佳。
【使用注意】 煎服,1~3g。散剂0.5~1g。 气虚多汗、阴虚阳亢头痛、阴虚或肺热咳嗽者忌 服。 反藜芦。
第一章
解表药
一、定义: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 称为解表药。 二、性能特点:大多味辛,入肺与膀胱经,主散,有发 散解表功能,还有宣肺、利水、透疹、祛风湿等功能。 三、分类和适应证 辛温解表药--性味辛温——风寒表证 辛凉解表药--性味辛凉——风热表证
四、配伍 临床应用时,表证兼虚者,须视其阳虚、气虚、阴虚之 不同,分别配伍助阳、益气、养阴等扶正之品,以扶正祛邪; 用于温病初起,应适当配伍清热解毒药。
桂枝
【功效】
1. 发汗解肌:风寒表证(表虚表实皆可用)。
2. 温通经脉:风寒湿痹,经寒血滞月经病,癥瘕。 3. 助阳化气:阳虚证(心阳不足心悸、胸阳不通 胸痹、脾胃虚寒)、痰饮证等。 【配伍】
桂枝配白芍:两药相合,收散并举,共奏调和营 卫、散风敛营、解肌发表之功,治风寒表虚有汗每 用。
本品易助热,伤阴,动血。温热病,阴虚火旺、血热 妄行者忌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功效比较】
【功效】 1. 疏散风热:用于风热感冒头痛。 2. 清利头目:质轻升浮,主散头面风热之邪。应用: 治偏正头痛要药,又治头晕目眩等。 3. 祛风止痛:风湿痹痛,肢体拘急。 淡豆豉功效:解表,除烦。 浮萍功效: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水消肿。 木贼功效:疏散风热,明目退翳,止血。
1.细辛除祛风散寒外,又能 A.燥湿止带 C.温肺化饮 E.升阳止泻 2.既走表发汗,又走里温经的药是 B.利水消肿 D.消肿排脓
细辛:辛,温。散寒解表, 祛 风止痛,温肺化饮,宣 肺通窍。
【功效】 1. 发散风寒:外感风寒或表证夹湿兼见头痛鼻塞者。
2. 通窍止痛:阳明头痛,眉棱骨痛,鼻渊头痛,牙痛。
3. 燥湿止带:风寒湿痹,寒湿带下。
4. 消肿止痛:疮疡肿痛。
【功效】 1. 发汗解表:夏季乘凉饮冷、阳气被阴邪所遏之阴
暑证。(夏月麻黄)
桑叶配菊花:疏散风热、平肝明目药力加强。
桑叶配黑芝麻:补肝肾明目力强,治肝肾亏虚视物昏花, 兼肠燥便秘者尤宜。
热桑 ,叶 清: 肺甘 止、 咳苦 ,, 平寒 肝。 明疏 目散 。风
菊花
【功效】 1. 疏散风热:风热感冒,温病初起。 2. 平肝明目:风热或肝火上攻之目赤肿痛,肝阴虚的眼目 昏花。 3. 清热解毒:用于热毒疮肿。 【用法用量】 疏散风热用黄菊花,平肝明目用白菊花。 【配伍】
麻黄配苦杏仁:两药相合,善宣肺降气而平喘止咳, 治喘咳气逆功著,证属风寒束肺者尤宜。 麻黄配石膏:石膏辛甘性寒,功能清热泻火、除烦
解肌。两药相合,清肺平喘兼透表热,治肺热咳喘效佳。
【用法用量】 解表宜生用,蜜炙麻黄长于平喘,麻黄绒作用较 为缓和,宜用小儿、老人及体弱者。
麻黄:辛、苦,温。 发汗散寒,宣肺平喘, 利水消肿
4.解鱼蟹毒:用于食鱼蟹后,引起的泄泻、腹痛 等症。 【用法用量】
叶长于发散风寒;梗长于理气宽中、安胎。
紫苏:辛,温。发汗解表,行气宽中,解鱼蟹毒。
生 姜
【功效】 1. 发汗解表----用于风寒表证。 2. 温中止呕----用于胃寒呕吐。 3. 温肺止咳----用于风寒客肺的咳嗽。
此外,生姜能解半夏,天南星及鱼蟹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