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近代体育的发展

近代体育的发展

近代体育的发展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由一个闭关自守的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西方文化的输入,中国在体育运动方面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一方面,欧美国家的体育制度、方法及运动项目随着西方的学校教育渐渐传入中国,且经数十年的发展而成为中国体育运动的主流;另一方面,以中国武术为中心的传统体育活动虽仍在广大地区的民间流行,甚至在农民革命和起义中曾发挥重要作用,但从总体来看,已退居次要地位。

外国近代体育在中国的兴起与发展构成了中国近代体育的基本内容。

一、中国近代体育的发端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以后,清朝统治集团中产生了“洋务派”,在洋务运动中,近代体育的某些内容被作为军事训练的手段而首先引进中国。

从1862年起,清朝政府开始对部分军队实行西式编练。

如曾国藩湘军中的水师、李鸿章淮军和清廷的禁卫军等先后聘请外国人教练兵勇, 改习"洋枪"、“洋炮”、“洋操”。

当时的兵操,主要来自英、美,内容包括列队、刺杀、战阵与战术等。

洋务派的武装力量在1894年的中日战争中损失殆尽。

因此,战后清廷又重新组织新军,并改聘德国人为教练。

如张之洞的"自强军"、胡燏棻的“定武军”及袁世凯的“新建陆军”等,都先后以德国军官为教习。

这些德国人除了把本国的军事理论和技能介绍到中国外,也把德国体操的许多内容直接传播到中国。

洋务派从19世纪70年代起陆续开办了一些以军事学堂为主的新式学堂(如福建船政学堂等)。

这些近代第 1批“新学堂”,也都聘请外国人担任教师或军事教练,其中尤以德、日教师居多。

这些学堂从军事训练目的出发,开始设置体育课。

《清续文献通考》记述了北洋水师学堂的课程,除规定授以英语、测量、驾驶诸科外,在身体操练方面,“虑其或失文弱,授之枪,俾习步伐;树之桅,俾习升降……”。

在《光绪政要》一书中,反映出体育课的内容和要求是:“以升降娴其技艺,即以练其筋力,……日间中学西学,文事武备,量晷分时,兼程并课。

”当时北洋水师学堂体育活动的内容有击剑、刺棍、木棒、拳击、羹匙托物竞走、跳远、跳高、跳栏、足球、爬桅、游泳、滑冰、平台、木马、单杠、双杠及爬山等。

上述项目,一些属德国体操内容, 一些是日本式的赛跑游戏。

这同当时所聘用的多为德、日
教师是分不开的。

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体育思想
19世纪70年代后,一些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救亡图存”,纷纷向西方国家寻求真理,由此逐步形成一种改良主义思潮。

在改良派所提倡的新学中,包括了近代体育的思想内容。

康有为(1858~1927)在其所著《大同书》“小学院”一章中说:“以人方幼童,尤重养身,少年身体强健则长亦强健,少年脑气舒展则长大益舒展……,体操场,游步场无不广大适宜,秋千、跳木、沿竿无不具备,……”;在“中学院”一章中,提出修建“体操场、游步园、操舟渚”。

在“大学院”一章中也强调“大学亦重体操,以行血气而强筋骸”。

康有为还在长兴里自办学堂,并规定“枪”(兵操)、“体操”及“游历”为教学内容。

梁启超(1873~1927)在甲午战争之后所发表的教育论著中,主张教导儿童“习体操”。

1897年他在湖南时务学堂任总教习时,也注意对学生进行“体操锻炼”。

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家严复(1853~1921)根据进化论原理,阐明了运动强身的道理,他在《原强》(修订稿)中写道:身体“逸则弱,劳则强”;“劳心劳力之事,均非体气强健者不为功”。

资产阶级改良派是中国最早接受近代教育与体育思想的人物,他们提倡近代体育,实际是对封建教育和封建武举制的否定。

他们宣传近代体育的一个重要成果,是在社会上一定范围内形成了“耻文弱”的风气。

三、中华民国时期的体育
从1911年的辛亥革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先后经历了北洋军阀政府与国民党政府近 40 年的统治。

在此期间,开展体育运动受到种种限制与束缚。

但是,时代在前进,体育运动也仍然取得了一些进展,并在各个时期显示出不同的特点。

20年代是旧式体操体系(包括德国式体操、瑞典式体操、日本式普通体操及兵式体操等)在中国由盛而衰,英美竞赛性运动、游戏在中国逐渐发展的时期。

这一时期也是田径、球类等运动进一步开展,学校体育得以更新的时期。

30年代是体育运动相对高涨、体育体系的形成时期,40年代是体育运动的低潮时期。

辛亥革命后,在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的影响下,教育部于1912~1913年间颁布了新的学制系统,意欲对教育实行某些改革,但这个学制仍是仿效日本制定
的。

在教育部所颁布的中小学“学校令”及其“施行规则”中,规定中小学仍设“体操”一科,每周 3学时。

中学“体操分普通体操、兵式体操两种,兵式体操尤宜注重,”这种情况同清末没有多大区别。

1919年的"五四"运动作为伟大的政治革命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也推动了中国近代体育的发展。

“五四”运动作为一次反帝爱国运动,在体育上的反映就是首先促进了中国人收回体育主权。

此后举办的各种体育比赛,逐渐改由中国人自己组织裁判,制定规则用中文,器材用国货等等。

随着科学和民主思想影响的扩大,体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提倡男女平等,带动了女子体育的开展。

在体育领域内部,隶属于军国民主义简单枯燥的兵式体操不受欢迎了;以强健身体为主要目的的活泼有趣的球类、田径等新鲜项目得到了推广。

在“五四”运动前后,随着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也出现了一些科学地论述体育的文章。

中华民国时期,规模较大的运动竞赛活动有地区性运动会(包括华北运动会及华中运动会)、全国性运动会,还派人参加远东运动会和奥林匹克运动会。

四、中国革命根据地的体育
1927年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先后在全国建立了许多革命根据地。

在这些革命根据地里,中国共产党在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同时,也注意开展体育运动。

革命根据地的体育运动,有力地配合了各个时期的革命斗争、特别是军事斗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展社会主义体育积累了经验,准备了干部。

抗战期间,战斗在华中各地的新四军也开展了体育运动。

如1939年,新四军挺进纵队进入苏北江都大桥地区,在日、伪军和国民党反动军队的包围下,仍利用休整间隙开辟运动场地,自制运动器材,开展了刺杀、投弹、跑步、跳远、跳高、单杠、木马和篮球等活动。

1940年春,该纵队还举行了一次运动大会。

1942年元旦,新四军军部、师部、7旅旅部、8旅旅部等篮球队同前来慰问的八路军 115师慰问团篮球队在军部驻地举行了新年篮球友谊赛。

抗战胜利后,八路军、新四军发展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在1946~1949年的解放战争时期,各解放区和人民解放军各野战部队、地方部队,在战争频繁的空隙,仍然结合练兵开展了各种体育运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