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及理性基础一、理性基础1、对“人地关系”的理性认识:2、对发展含义的理性认识:第一阶段发展=经济增长第二阶段发展=经济发展+工业污染控制第三阶段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第四阶段环境与发展密不可分,环境是发展的要素之一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过程1、朴素的可持续发展萌芽2、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过程(1)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酝酿时期(20世20年代-60年代) 1962年卡逊《寂静的春天》(2)可持续发展初步形成时期(20世纪60年代-80年代)1972年6月联合国在瑞典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两个著名文件《人类环境宣言》、《只有一个地球》1968年成立的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1973年成立世界经济观察所(美国)1980年《世界自然环境保护大纲》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3)可持续发展思想确立时期(1987-1992)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1991年世界自然保护同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共同发布《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1、经典定义: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削弱子孙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而且绝不包括国家主权的含义。
2、其他定义:(1)从生态环境保护及其保护的角度(2)从经济学角度(3)从社会角度(4)从技术属性角度(5)从广义的角度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1)发展性原则(2)公平原则——代内公平、代际公平、公平利用有限资源(3)可持续发展性原则(4)主权性原则(5)共同性原则4、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分析:(1)人口可持续发展:人口是经济社会体系的核心,可持续发展的最终归宿是为了人;人口规模的大小是影响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因素;人口质量的提高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人口结构的优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
(2)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前提,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环境的保护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发展与资源的开发和环境的保护是相辅相成的。
(3)科技进步与可持续发展:促进作用:科技进步是资源代换原理的客观基础和条件,它促进了人类发展中的资源代换,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资源代换:在人类的历史上,人类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资源要素随着发展程度的不同而逐步升级,其基本趋势是高级资源要素代替低级资源要素。
)科技进步可以有效地拓展人类对资源的利用空间,并高效率的使用自然资源,来满足人类的各类的需要;科技进步可以使我们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更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丰富了环境保护的手段,提高了人类环境保护的能力。
负面影响:如果人类过分夸大和相信科技进步的力量,放纵自己的需求欲望,很可能对资源和环境造成不可逆的破坏性影响;尽管科技进步客观上具有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特点,但由于商业利益驱动,科技进步存在不对称的特点,进而会对可持续发展造成危害;科技进步,并不总是有利于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性的,相反,有些科技进步在满足人类某些需求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副产品,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形成威胁。
(4)制度与可持续发展:制度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制度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5、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1)建立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国民经济核算和评价水平;(2)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优化人口结构;(3)实行可持续发展的宏观经济政策:金融政策;财政政策;市场准入制度;产业政策;污染许可证制度和交易政策。
(4)转变经济增长方式;(5)提倡绿色生产和消费意识,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模式(绿色的消费模式:适度消费、无害消费、理性消费)(6)提倡国际合作,共同呵护地球家园。
专题一人口与可持续发展一、人口数量与可持续发展1、人口数量:一定时点、一定区域内有生命的人类个体数量的总和。
影响因素:人口的出生、人口的死亡和人口的迁移表达式:P=Po+Pb-Pd+Pm(P:该地区某年份年末人口数;Po:该年份初人口数;Pb:该年份出生人口数;Pd:该年份死亡人口数;Pm:净迁移人口数)2、人口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因素(1)可持续发展问题随人口发展而产生(人类能否生存下去、人类能否发展下去);(2)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是不断增加的人口及其活动;(3)膨胀的人口及其对资源无度的利用时资源短期的根源;(4)调控人口因素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
3、世界人口数量发展的历史、趋势与人口转变(1)历史:A、缓慢增长阶段:以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出现的新石器时期为界大致分为两个时期。
一是公元前8000年以前的约200万年时期(总数只有500万左右),二是公元前8000年至17世纪中期的约1万年时期(总人口增加到约5亿)。
B、高速增长阶段:17世纪中叶开始,将持续至2050年左右(1)孩子价值及其成本与效用分析A、价值积极价值:情感上的满足;经济上的贡献;对父母的激励;家庭的纽带和传承的载体。
消极价值:情感和心理的付出和损失;经济负担;机会的损失;体力的付出。
B、成本直接成本:为生养孩子做准备、怀孕、生育、抚养、直至孩子成人自立这一完整过程中所支付的各种费用。
影响因素:经济发达程度和生活水平的高低;家庭对子女的培养方式;子女数量的多少;孩子成长的环境和风俗。
间接成本:父母为生养孩子所花费时间的机会成本。
影响因素:经济发展程度和收入水平。
C、孩子的预期收益:消费效用;劳动-经济效用;保险效用;经济风险效用;长期维持家庭地位效用;对扩展家庭的贡献效用。
影响因素:经济发达程度和人们收入水平的高低;人们的生产方式;社会保险体系建立与完善;婚嫁模式与其他社会风俗。
(2)、家庭规模的决定(父母对孩子数量的选择)影响因素:家庭收入和对孩子质量的要求家庭效用公式:U=U(n,q,z)U代表家庭消费总效用;n为孩子数量;q为孩子质量;z代表其他商品。
消费预算公式:Y=nqπ+zπzY是家庭全部收入;π是n和q的价格;πz是z的价格。
在一定的Y限制的条件下,家庭效用最大化的条件是:MUn=λnπ=λPnMUq=λqπ=λPqMUz=λqπz=λPzMU代表边际效用,P是边际成本(影子价格),λ是货币收入的边际效用。
5、人口数量与发展的宏观分析(1)人口数量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A、人口数量对劳动力资源与就业的影响;B、人口数量对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的影响;C、人口数量对有效投资需求的影响;有效投资需求取决于三个因素:人口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资本系数。
Kd=V*P*YKd代表对国民经济起拉动作用的有效需求;V为资本系数,即每增加一个单位的产出所要投入的资本单位;P为人口增长率;Y代表人们的生活水平。
“马尔萨斯魔鬼P”即过剩人口带来的贫困。
“马尔萨斯魔鬼U”即产生严重的事业问题。
D、人口数量对社会消费需求的影响;E人口数量对技术进步的影响。
(2)人口数量变动对经济发展的双重影响(积极和消极)二、人口质量与可持续发展1、人口质量二要素: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
人口质量三要素: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
2、人口质量的测度(1)人口身体健康素质的主要指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平均预期寿命;粗死亡率;低出生体重百分比;孕产妇死亡率。
平均预期寿命指数公式:[(A-MIN)/(MAN-MIN)]*100%其他5个指标公式:[(MAN-A)/(MAN-MIN)]*100%A为某个国家或地区该指标的实际数据值。
(2)代表性指标体系A、PQLI体系,全称为“物质生活质量指数”(the Physical Quality of Life)指标:15岁及以上人口识字率、婴儿死亡率、1岁人口预期寿命识字率:XLI=XLXLI为某国识字率指数;XL为某国15岁及以上人口识字率婴儿死亡率:XMI=[100*(maxM-XM)]/(maxM-minM)XMI为某国婴儿死亡率指数,XM为某国每千人活产婴儿死亡率,maxM为婴儿死亡率最高的国家每千人活产婴儿的死亡人数;minM为婴儿死亡率最低的国家每千人活产婴儿死亡人数。
预期寿命:XYI=[100*(XY-minY)]/((maxY-minY)XYI为某国预期寿命指数,XY为某国预期寿命,maxY为世界上最高的预期寿命,minY为世界上最低的预期寿命。
PQLI=(XLI+XMI+XYI)/3B、HDI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C、ASHA指数(American Social Health Association-美国社会健康协会)ASHA=(就业率*识字率*预期寿命值*人均GDP增长率)/(人口出生率*婴儿死亡率)理想指标状态:就业率85%,识字率85%,人口出生率25‰,婴儿死亡率50‰,预期寿命70岁。
3、人口质量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1)人口质量与数量的相互影响:人口质量的提高有助于人口数量的控制;人口规模扩大难以保证人口质量的持续提高。
(2)人口质量与经济增长贡献:人口质量的提高有助于形成健康合理的人口再生产模式,缓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人口压力;人口质量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A、教育与经济增长人力资本:通过投资于教育、培训、实践经验、迁移、保健等方面而形成于劳动者身上,从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亦“非劳动资本”。
B、知识外溢和人力资本外在性与经济增长经济学家:罗默、卢卡斯(3)提高人口质量的途径第一大类:进行知识的研究和发展:导致知识积累增加的发明创造活动;知识的传播和应用方面的创新。
第二大类:教育:由父母进行的作为家庭代际教育的非正式教育;由教育机构进行的正规教育;对劳动年龄人口进行的成人教育。
第三大类:培训:在职培训;由家庭传递的技术和知识。
第四大类:健康:由政府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劳动者所在企业提供的医疗保健服务;日常消费中保持平衡的营养;改善人类健康状况有利的其他各种条件。
第五大类:迁移和流动:国内迁移流动;国际迁移和流动;为产生高生产效率的迁移和流动提供各种信息服务。
三、人口结构与可持续发展1、人口结构及其经济社会的意义人种自然结构性别年龄产业行业经济结构职业收入分配消费类型阶级民族社会结构宗教语言婚姻家庭人口的身体素质结构质量结构文化结构自然地域结构地域结构行政地域结构城乡地域结构人口结构的概念:共同组成特定人口总体的各种具体相同或相似特征的亚群体之间的比例关系。
人口结构与人口数量和质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口结构可以作为评价人类经济社会发达程度以及是否可研究人口结构的意义持续的工具性指标;通过能动地调整人口结构,可以确保人类迈向可持续发展方向。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3000美元以上;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低于15%;服务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高于45%;非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例在70%以上;成人识字率在80%以上;英格尔斯现代化评价指标 在校大学生占20-24岁人口比例在10%-15%以上;每名医生服务的人口在1000人以下;婴儿死亡率在3%以下;人口自然增长率在1%以下;平均预期寿命在70岁以上;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在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