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氏迁徙覃氏肇起之后,在上古时代的数千年中历经变故,至西周时迁居谭国,归谭氏,获得了一段时期安居乐业的生活。
好景不长,至公元前682年,谭国又被齐桓公所灭,其后覃氏先民以国为姓,一部份留居谭地,一部份则西迁陕西有褒(今南郑),另辟基业。
谭灭后的以上两支覃氏先民,随着中国历史上的几次民族大迁徙、大融合,通过兵征留戍、官任落籍、民徙拓荒的方式,与历史上民族大迁徙合流,经历了由北向南移民的历史。
由于“地望不彰”,现根据历史可考者及已知的各地谱牒资料,略去广西覃氏的情况,以探讨射洪覃氏祖源为目的,将覃氏迁徙的途径分述如下:(一)西迁覃氏谭国灭亡后,原有竹氏覃民不愿做齐国的顺民,便相率逃亡,回归旧地陕西有褒(今南郑)、汉中一带,并由谭去言,恢复覃姓,建立基业。
经过东周、秦、西汉各朝蕃衍发展,至东汉已蔚为巨族。
因此,在中国历史上记载的第一位覃氏后裔就出在西迁覃氏这一支。
东汉时的覃儿健,汉武陵郡(今湖南常德市)娄中(今湖南张家界市)人。
其父覃屏在汉平帝三年(公元3年)为武陵将军,率兵助武陵太守征剿五溪,后屯兵驻守澧水流域,到王莽篡汉(公元9年),他为武陵地区反抗新莽政权的首领。
公元16年(新莽天凤三年)覃屏病死,覃儿健继承父职。
汉章帝建初三年,(公元78年)冬,覃儿健带领武陵娄中土民反抗官府增税,被官军镇压。
公元80年,覃儿健战死,举族被迫南迁,成为广西西北部和湖南西南部覃氏始祖。
由于这一带地区是苗、瑶,壮、侗、土家、毛南、仫佬等少数民族所居,覃氏也与这些民族融合,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姓氏。
覃儿健虽是湖南娄中(今张家界市)人,但其父覃屏“原居雍、秦,望出关中、陇右”,当为西迁覃氏的后裔。
中国历史上第二位覃氏后裔为后汉的覃万传,他是陕西南郑人,曾任蜀汉总兵,建兴三年(公元255年)随诸葛亮南征,在马忠麾下任先锋,屡出奇兵,战功彪炳。
及南征师还,万传得马忠保荐授封武陵君,镇守五溪,甚得各蛮族拥戴,被推举为总酋长。
景元四年(公元263年)蜀后主降魏,万传不能返回原籍,其后裔落籍武陵,世袭其职。
覃万传一支在湖南西部五溪地区经过数百年的发展,衍生宗派,遍及湘鄂黔桂。
一部份从贵州的思南、思州(今贵州岑巩县)、镇远、榕江等县南下广西北部蕃衍,今贵州东部各县及广西融安、融水、环江、宜山等地覃氏宗人当为其后裔。
另一支留居原地,成为武陵地区覃氏主力。
另一支向湖南东南各县迁徙发展,如湖南淑浦、祁阳、武田等地覃氏宗人.可能有其后裔。
中国历史上第三位覃氏后裔,是南北朝梁时的覃元先,又名无克,陕西南郑人,归梁后封为东宁州(今广西罗城县)刺史,随武帝(肖衍)作战,由于战功卓著,加封云魔将军。
梁武帝太清二年(公元548年)侯景反,元先与肖云合力讨伐,使侯景受挫。
次年,侯景攻陷皇宫,武帝死,元先失去支柱,回东宁任所。
两年后元先病死,子孙落籍桂北,成为广西北部、广东南部覃氏的始祖。
中国历史上第四位覃氏后裔,是唐代的覃汝先(另一种说法为覃如夏),四川夔州人(今重庆市奉节县)人。
南北朝时期,覃氏为避战乱,从陕西南郑、汉中一带迁往长江三峡地区,历经二百多年的蕃衍,族人散居夔州、开州(今重庆市开县)、归州(今湖北省姊归县)、夷陵(今湖北省宜昌市)、施州(今湖北省恩施县)等地区,再次成为巨族。
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反,长安陷落,唐明皇(玄宗)西迁,覃汝先在四川剑阁附近迎驾,被封为行军总管兼左仆射,护驾西行至成都。
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玄宗为太上皇,念其忠义,加封光禄大夫,派往施州镇抚十八峒,准许世代承袭,这样他的子孙成为覃氏南迁的主力。
汝先的后裔——伯圭,其子孙一部份居湖北长阳、长乐、鹤峰、宜昌、枝江、松滋、公安、天门等县,主力居湖南石门、慈利、大庸、桑植、桃源、常德、临澧、临湘、宝庆(今邵阳市)、:武冈等县;另一支居广西融安、融水、柳州及来宾县,人口估计已达数百万人,成为泱泱巨族了。
伯圭之孙覃友义兵征广西,落籍柳州,成为该地始祖。
(二)谭地覃氏古谭国灭亡后,留居谭地覃民由于己改姓谭,所以在历史上无覃氏后裔的记载。
根据各地覃氏谱牒的记录,由谭地迁徙改姓的有两人,现分述如下:宋代谭鳌。
各地族谱说法不一,这里以清同冶六年(公元1867年)覃肇周来仁和镇亲宗认族,送来湖广邵陵谷州覃氏族谱的记载为依据。
谭鳌是江西吉安府泰和县人,宋绍兴(公元1131-1162年)时由科甲拔授御前待卫,册封谭部将军。
是时楚南苗叛,、奉诏率二子一一覃龙、覃虎征剿,事毕凯旋复命,加封边疆侯。
上复谕云:余党未尽,仍往楚南,永镇苗疆。
为保护子孙免遭苗害,将谭去言,改姓覃,其后子孙落籍湖南,六世孙覃景春又徒居邵阳,其他后裔散居宁乡、益阳等地。
贵州荔波县《覃氏宗谱》尊谭鳌为始祖,其叙述与上述差异甚大,但由谭改覃、由江西迁入一致。
《中国覃氏源流世系考》将谭鳌称为“苗王”,可能是其子孙居苗区,与苗族融合所致。
邵阳覃子固认为谭鳌是覃汝先之后裔覃仕鳌,则否定了他是从谭地迁来,不足信。
明初覃怀满。
原名谭山耀,又称山耀、三孝,元末山东青州府益都县人,先祖谭端,约生于宋理宗宝庆元年(公元1225年),宋景宗三年(公元1262年)参加殿试,获中京榜第637名进士,成为景宗朝翰林学士,南宋灭亡时被俘,后只身逃脱,回到益都。
其子谭景山,约生于元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
元末各地组合民众揭竿起义,谭景山及其子谭山耀也率众起义,攻州掠府,沉重打击元王朝,几年后谭景山不幸中箭身亡。
谭山耀约生于元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其父死后所率义军被朱元璋兼并,遂隶属于明平章、征南将军廖永忠麾下,为了隐瞒首领身份,被迫改姓为覃,取名怀满,成为一名明将,随军征战江淮,历经安徽、江西、浙江,然后进击福州,并航海到广东潮州、惠州、广州、东莞,沿西江进入广西梧州、浔州、直达南宁,追击元将阿思兰,师次宾州、象州。
元将降,广西平,战事仃。
此时明军驻守宾州,覃怀满自觉为降将,虽战功卓著,未获加薪迁升,留恋无益,遂起离军念头,而趁巡营之机,深夜潜进宾州西北面的荒山野岭杨老村,与另一位逃亡者韦天珍相遇,并结为生死之交,一起隐瞒明军身份。
为避免查缉,二人于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迁往宜山县都街德胜圩以避风头。
是年东兰州发生苗乱,招募勇士,榜文明示:凡能平乱者,可以世袭官职。
覃、韦二公应招平乱有功,授韦天珍为东兰州世袭知州,覃怀满为世袭武官,留戍东兰,眷属于都彝哨(今大同乡那雅村)立籍,为黔、滇、桂三省二十八县及越南同登、谅山、高平等地覃氏之始祖,子孙蕃衍特速,发展为二十余支族,后裔遍布桂西十余县,亦有发展到贵州荔波县、云南文山、马关等县及越南北部等地,蔚为巨族,是广西覃氏主力。
(三)湖北覃氏祖源唐代覃汝先由于护驾有功,派往湖北施州镇抚十八峒,世代承袭,成为施州覃氏土司的始祖。
按施州覃氏族谱记载:覃汝先之后裔世袭土司,历经五朝(唐、宋、元、明、清)四十二代,至清代中期”改土归流”后中断。
由于湘鄂西覃氏已融入土家族,据历史学家何光岳考证:“土家族覃氏祖源于山东谭子国之后,转迁奉节,而后进湘鄂边西北部。
”此说与覃汝先之后裔相符。
覃汝先后裔在湘鄂西承袭土司之职,其子孙极为兴旺,散居湘、鄂、桂三省。
湖北的长乐、长阳、鹤峰、宜昌、枝江、松滋、公安、天门、施州、归州、沙市、夷陵、襄樊、麻城等处均有分布,湖北各地覃氏大多数尊覃汝先为始祖。
湖南邵阳覃子固宗仁为修谱曾于1993年派覃祯祥去鄂西、施州、沙市、襄樊、麻城等地调查,认为这些地方覃氏为覃汝先十一世孙覃仕谱、覃仕谙、覃仕觉三公之后裔,估计约24万多人。
覃子固还认为邵阳谷州始祖覃鳌,应为覃汝先后裔覃仕鳌,这样,邵阳谷州覃氏始祖也是覃汝先的十一世孙,覃伯坚之子,从而排除了湖南、湖北的其他祖源。
另外,湖北利川覃氏,其祖先有清朝末年随太平军自广西而来者。
据旅台宗贤覃正义经过精心考究,认为此支为覃炳贤后裔。
覃炳贤,广西永安(今蒙山)人,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参加洪秀全的金田起义,克大黄江、大黎、永安后,初封御林侍卫。
太平二年(公元1853年)升左二十一检点,八月,辅佐石达开赴安庆一带安民,以旧绩大受翼王石达开器重,而东王杨秀清忌之。
十月,以燕王秦日纲代石达开,以张朝爵副之,命达开偕炳贤还京襄理朝政。
未几,又将朝爵召回,复以炳贤副日纲,率部攻略卢(今合肥)、和(今和县)、建(今郎溪)、清(今滁县)及东流、.宿松、太湖一带,皆克之。
继而陷武汉、战黄州(今黄冈)、兴国(今阳新)及大冶、广济、黄梅,因兵败穷蹙,愤愈忧伤过度,竞抱病而终。
临终时致函翼王,托其照顾家小。
由此可以推断,南迁的覃氏已有分支向北回流湖北利川了。
(四)川渝覃氏祖源川渝覃氏由于地望不彰,无名官显爵,也无杰出才智之士,故史绝载於籍,时间长达二千余年。
现根据《中国覃氏通书》所载川渝覃氏谱牒资料,覃氏入川最早者为三国时期蜀汉的覃万传,是由陕西南郑迁入四川夔州(今重庆奉节),后落籍湖南五溪地区。
其次是唐代的覃汝先,其祖籍也是陕西南郑、汉中一带,于南北朝时期避乱迁入四川夔州,后落籍施州。
虽然这两位始祖曾经迁入四川,但最终还是迁出四川,落籍湖南、湖北,也不排除其后裔还有留居四川者,但经宋末元初外族入侵,元末明初农民起义的战乱,以及明末清初的张献忠“剿四川”,四川人口急剧减少,从而形成“湖广填四川”,大量移民入川。
川渝覃氏绝大部份都是元末明初、明末清初由湖南、湖北移民入川的。
按照已知族谱所载祖源可分为下列三部份:贵州系统。
如重庆大足万古支族,迁入祖为明万历进士覃世翰,湖北麻城孝感乡人,辞官后未回湖北,直入忠州(今重庆市忠县)落籍,明末为避难迁入贵州遵义,后又迁来大足。
大足回龙、国梁支族。
入川(渝)始祖兴榜公世居贵州遵义东平里,地名烂田湾,于清康熙二十四年迁蜀,落籍重庆府大足县曲水里金炉山麓下。
大足龙水高坡支族。
先祖起籍江西府泰和县西门大屋基,有“齐郡家风”之称。
自明天启年间,先祖覃兴尧、覃兴舜、覃兴龙、覃兴虎兄弟四人,奉旨招填湖广,落业於湖南辰州府黔阳县,于清康熙三十年辛未岁,始祖覃兴尧移居贵州思南府安化县肖家寨落业,清康熙三十六年丁丑岁,入川(渝)始祖覃国梁进入大足县。
巴县石龙支族认为其先祖为谭地谭龙,因避祸至江西泰和,以去言为覃,后世迁至贵州思南府务川县。
迁入祖覃本源死于贵州,葬于思南府务川县,曾于康熙十六年,携带继良、继荣、继贤、继伦四子入川(渝),插业于巴县石龙乡。
以上几支虽均从贵州迁入,但其祖源分为湖北、江西两种,进一步划分为陕西南郑、汉中的原有竹氏后裔及谭国被齐灭后留居谭地谭姓居民的后代。
湖北系统。
前述大足万古支族按祖源来说应属于湖北系统。
重庆覃家岗支族,虽说其始祖居山东马卫,但其族谱中有:“我族自明入蜀,因麻城旧谱失订”一句,证明其为湖北麻城入川(渝)。
涪陵支族,族谱中有:“唯儒公一脉,相传于明嘉靖时入重庆涪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