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考古诗词鉴赏比较阅读(上课用)2017.11.15
高考古诗词鉴赏比较阅读(上课用)2017.11.15
一、相同点:(1)征人思乡的主题相同;(2)情
景交融的抒情手法相同;(3)乐声传情的表现手法相 同;(4)明月寄情的手法相同。 这两首诗都使用了明 月、笛声等物象。 第一首有胡天北地的冰雪、马群、山峦。第二首还有 回乐峰、受降城、丘陵下的沙地等月下景色。这两首 诗都采用借景抒情的方式,通过描写月下景色和笛声 抒发战士思乡的情感;都有虚写,第一首将梅花落拆 用构成一种虚景。第二首是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 所不同的是第一首第三、四句用设问、通感、双关修 辞,虽思乡但情绪并不低沉。第二首前两句用比喻, 最后一句直接抒 同?(5分) 参考答案: 1.相同点:(1)两首诗都表达了征人思乡的 感情。(1分) 2.不同点: (1)高诗写冰雪消融,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 风传笛曲,一夜之间声满关山,意境澄澈壮阔, 感情哀而不伤(乐观开朗);(2分) (2)李诗写月如秋霜,充满寒意,夜风送来 呜咽的芦笛声,意境寒冷凄清(愁惨),感情 悲凉哀怨。(2分)
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
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②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
二、深入研讨,探寻规律,领悟升格之道。
(一)比较情感:求异同
①读懂诗歌,把握各自的感情基调,感悟情感的正负方 向;利用标题注释等的信息,比较分析思考导致不同情 感的原因或情境。 ②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及写作背景。同样的景物,因诗 人不同的际遇、不同的心情,会蕴含截然不同的情感。 ③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注意诗歌的最后两 句,它们往往卒章显志,点明主旨。 ④熟悉感情基调术语,学会运用术语,会用这些术语比 较感情基调异同。如忧愁与闲适,悲伤与欢快。 感情基调术语: 正:喜悦、欢快,恬淡、闲适、思念,人生感悟 、闲情 逸趣、寄情山水,坚守节操、建功立业、报效祖国。 反:离恨、忧愁、寂寞、伤感、激愤、消沉、不满、离 愁别绪、物是人非、命运无常、孤苦无助、怀才不遇、
(2)两首诗的结句在抒情方式上 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2) ①高诗寓情于景(1分),由听到的《梅 花落》的乐曲想象故乡的梅花四处飘散,一夜 之中洒满关山的情景,从而让读者感受到诗中 寄寓的思乡的感情;(2分)。 ②李诗直接抒情(1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 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望乡”直接点明思乡 之情。(2分)[或:李诗叙事抒情(1分), 通过叙写征人望乡,表现思乡之情。(2分)
例2、北京卷1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 (7分)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 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 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 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③、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3分) 相同点: 不同点:
8.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 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 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观点一:作“弱”“昏”好 ①“臂弱”“眼昏”表明作者承认自己已年老 体衰的客观现实,但强调即便如此,也还是能 够冲锋陷阵; ②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 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 观点二:作“健”“明”好 ①“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 逝,但身体依然强健,当然还可以冲锋陷阵, 为国驱驰; ②表现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
二、深入研讨,探寻规律,领悟升格之道。
(一)比较语言:比优劣。
首先是分清类别,抓关键词,反复推敲,品字析句,感知画 面,感和韵律,体会意境,明确效果。首先分清词性:动词、 形容词、数词、副词;然后从词法(词类活用)、句法(特殊 句式)、修辞(拟人等辞格)、意境、音韵、心理感受等角度 展开,言之成理即可。然后是熟悉掌握不同诗人的语言风格特 点。 如绚丽明快、 或委婉含蓄, 或质朴自然,或婉约细腻, 或清新明丽,或热情奔放,或幽默讽刺,或沉郁顿挫,或悲壮 慷慨等。 (二)比优劣的答题思路:分清类别,明确效果,品味意境, 比较优劣。 (1)明确观点,选择自己理解得好、理解得深的那一个写,孰 优孰劣一定要明确,切忌各打五十大板; (2)就这种观点进行论证。论证关键看该字(词)在所在语境 的表达方式,若是记叙、描写,就看运用该字使描写的景物怎 么样了;若是抒情、议论,即看使抒发的感情怎样了。
一、典例分析,比对答案,找出答题短板。
例1(2016年高考全国卷3)阅读下面的宋诗, 比较 完成8~9题。 内宴奉诏作 曹翰① 语言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常得预时髦③。 优劣: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④。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 ②六韬: 古代兵书。 ③时髦:指当代俊杰。 ④阵云:战争中 的云气,这里有站阵之意。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 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 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 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 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 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 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 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 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 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三、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突破答题核心。
课内练习1.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明月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①,风吹一夜满关山。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①梅花落:乐曲名。 两首诗在感情基调、语言和表达技巧方面有何 异同?请选一方面回答。
9.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 者的不同之处。(6分)
欠佳答案: (1)曹翰正值报国的大好时机,满腔热情,表现了其 精忠报国的爱国之情与雄壮刚毅的精神;曹诗表达自 己年老身衰的心态;曹诗写了对曾经的战场驰骋的怀 念。 (2)而辛词表明今非昔比、年老色衰的感伤;依然立 志要完成君王愿望的心理;(惋惜、哀愁、辛酸、沧 桑感) 参考答案: ①曹诗写自己虽已年老,但报国之心犹存,重在表达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即豪情壮志) ②辛词通过追怀金戈铁马的往事,表达英雄白首,功 业未成的悲慨。(即悲伤感慨)
三、备考攻略
1、典例分析,比对答案,找出答题短板。 2、深入研讨,探寻规律,领悟升格之道。 3、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突破答题核心。
一、典例分析,比对答案,找出答题短板。
例1(2016年高考全国卷3)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8~ 9题。 内宴奉诏作 曹翰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常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 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 眼明犹识阵云高④。 庭前昨夜秋风起, 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 ②六韬:古 代兵书。 ③时髦:指当代俊杰。 ④阵云:战争中的 云气,这里有站阵之意。
这首词是孝宗乾道九年(1173)陆游自汉中回成都后所作。 师伯浑:师浑甫,字伯浑,四川眉山人。陆游自成都去犍为, 识之于眉山。他隐居不仕,陆游说他有才气、能诗文,并为 他的《师伯浑文集》作序。 恍惚雪天的早晨,清亮的角声此起彼落回应。 梦里我不知来到哪里,竟有这边关风情。 骠勇的战马寂寂无声,看着像急流滚滚向前挺进。 呵!不由我联想起那雄关大河的边地情景, 想起金人占领着的雁门, 还有那遥遥的青海边境! 醒来在寒灯晃动的残夜里睁开眼睛, 漏声停,晓月斜映着窗纸天色将明。 万里外封王拜侯我还有自信。 但现在谁能理解我的衷情? 时间虽然无情地摧落了我的双鬓, 但决不会死去我那报国的雄心!
(二)求异同的答题思路:整体把握,体味情感, 先同后异,概其同,辨其异。 1.相同点:明确比较点,准确答出所比较的情点 即可,先求“同”关键词,“同”可用一两句话 概括; 2.不同点:再求“异”关键词分别作答;(1)甲 诗——(内容或感情)(2)乙诗——(内容或 感情)。 3.比较方法:大部分的比较类诗词都可以借助关 键词来更好地分析异同。关键词可能是描述意象 的名词、形容词,可能是直接或间接表明情感的 动词等,当然也有的找不出具体的词,要结合诗 词的整体内容去理解。
三、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突破答题核心。
夜 雨 黄景仁【注】 潇潇冷雨洒轻尘,僵卧空斋百感新。 旱久喜滋栽麦陇,泥深恐阻寄书人。 希声或变中宵雪,贵价先愁来日薪。 岁暮柴门寒较甚,可堪此夜倍思亲。 【注】黄景仁:清代诗人,文学家,少年时即有诗名 ,乾隆三十三年(1768)为求生计开始四方奔波,一 生穷困潦倒。 8.诗歌颔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 ) 9.这首诗与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在表达的情感方面有 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1.比较两首诗的思想感情异同: 高诗写景,表现将
士牧马归来、胡马北还的和平宁谧;写笛声,表现盛唐 豪情和些许怀乡之情。李诗写景,表现边塞环境的险恶 和景象的荒寒;写笛声,表现怀乡的迷惘和悲凉。
不同点
2.比较两首诗的表达技巧异同:
①修辞手法角度:高诗妙用通感,将《梅花落》笛曲的 听觉转化为梅花飘落的视觉,边地无梅引发对故乡梅的 联想。李诗恰切比喻,“沙似雪”、“月如霜”,写出 边塞环境的险恶和荒寒。 ②抒情手法角度:高诗寓情于景,和平宁谧和思乡之情 蕴于“雪净”、“牧马”、“月明”、“羌笛”和“梅 花”的意象中。李诗写景兼抒情,前三句写景、写声, 后一句直接抒情。
高考古诗词比较 阅读鉴赏
2017.11.15
一、考情分析: 2016年,全国卷3、北京卷、浙江卷、
天津卷高考诗歌题考查了比较鉴赏,这就预示着诗歌鉴赏的走 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