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制度经济学主要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主要理论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远程教学讲课提纲·《西方经济学》第十讲新制度经济学主要理论主讲人: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谢鲁江在西方经济学的各种理论观点和流派学说中,新制度经济学的崛起是很晚的,但它的地位相当独特,影响十分深远,其研究的领域和课题越来越宽广,并且有成为经济学主流之势。

它的代表人物有科斯(1991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诺思(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等。

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发展过程中,无论从理论探讨上,还是实践推进中,也可以看到新制度经济学的影响。

因此,新制度经济学应当成为我们了解的重点。

一、新制度经济学概貌(一)新制度经济学的涵义新制度经济学是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制度的经济学理论,它着重于研究人、制度与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

它非常注重制度的作用,认为在经济发展中制度的作用是决定性的。

其基本出发点的逻辑是这样的:经济发展的绩效是由人们的经济活动、经济行为造成的,而人们活动、行为的方式和逻辑是由人们的动机决定的,人们的动机则是由他们所生活于其中的制度所诱导、塑造和决定的。

因此,制度是影响经济绩效好坏以及确定经济绩效好坏评价标准的最终决定因素。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土地、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有了制度才得以发挥功能。

有关制度对经济行为的影响的分析,应当居于经济学的核心地位。

但是,以往一直缺乏一套经济学的方法工具(或理论范式)来分析制度,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任务就是建立一套分析制度的经济学范式,并展开对制度的分析。

关于制度的定义有多种,其中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的定义最为简捷,他认为:制度就是管束人们行为的一系列规则。

(二)交易费用概念的提出与新制度经济学的产生1、科斯的贡献科斯在1937年发表的论文《企业的性质》,被公认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开山之作。

他在文章中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企业如何确定自己的边界?二是,限制企业扩张范围的因素是什么?这两个问题的含义是这样的:,新古典经济学老是强调市场可以调节一切,是最有效率的调节机制,那为什么还会出现企业,为什么企业会在一定范围内发挥调节作用,而不是一切都完全交由市场来调节?反过来,如果企业调节很有效,为什么市场还会存在?归结起来就是,企业为何可以取代市场而又不能完全取代市场?这就是著名的"企业与市场的边界问题"。

科斯认为,企业是一种制度,市场也是一种制度,制度的运行是需要付出成本或费用的,科斯把它命名为"交易费用"(也可称为"交易成本")。

每一种制度在运行和发挥作用的同时,也会产生或付出交易费用。

如果交易费用变得过高,制度运行和发挥影响的效率就会减低,就可能需要改进制度,或者由别的效率高的制度来取代。

科斯认为,企业的存在是为了节约市场交易费用,即用交易费用较低的企业内交易来替代交易费用较高的市场交易。

但企业也不可能无限扩张,完全取代市场。

因为企业内交易也有交易成本,如果过高,又会被市场交易所取代。

选择企业还是市场,即企业和市场的边界,取决于两者交易费用的比较。

科斯所提出的"交易费用"的概念及其所包含的深刻内涵,成为新制度经济学的发端。

有了这一概念,就可以运用"成本--收益分析"这种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去分析制度了。

交易费用是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范畴。

2、什么是交易费用经济学家对交易费用有着各自的理解和界定。

科斯认为,交易费用是获得准确的市场信息所需要付出的费用,以及谈判、履行、监督经常性契约的费用。

威廉姆斯认为,交易费用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事先的交易费用,即为签订契约、规定交易双方责任和双方的权利所花费的费用;二是事后的交易费用,即签订契约后,为解决契约本身所存在的伺题,包括从改变契约到退出契约等所花费的费用。

威廉姆斯对交易费用所涵盖的范围进行了研究,并尝试对交易费用进行计量。

他认为,更为具体的讲,交易费用包括度量、界定和保证产权(即提供交易条件)的费用,发现交易对象和交易价格的费用,讨价还价的费用,订立交易合约的费用,执行交易合约的费用,监督违约行为并对之制裁的费用,维护交易秩序的费用,等等。

阿罗的理解最为直截了当;他认为:"交易费用是经济制度的运行费用。

"新制度经济学家们将交易费用的概念应用于广泛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课题,如:代理关系、寻租活动、企业内部运转、外部性问题对各种类型经济组织形态的考察、各种制度安排、经济史研究,等。

经济学家们对交易费用概念的提出评价很高,他们认为,从零交易费用走向正交易费用,使得经济学获得了对现实问题的新的解释力。

3、科斯定理到1960年,科斯又发表了一篇经典性论文:《社会成本问题》。

科斯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了著名的科斯定理。

它将权利安排(即制度形式)与资源配置效率直接对应了起来;由此,经济学发展中的"新制度革命"就拉开了序幕。

科斯定理的比较公认的表述是这样的:如果交易费用为零,无论初始的权利如何界定,资源的配置都是有效率的。

后来经济学家又由科斯定理进一步推出了科斯逆定理或者称科斯第二定理:在交易费用为正的情况下,不同的权利界定,会带来不同效率的资源配置。

(三)、新制度经济学关子人的行为的假定新制度经济学对传统的经济人假定作出了修正,对人的行为内涵作出了一些新的分析和假定。

归结起来是三点假定:即人的行为动机的双重性、有限理性、机会主义倾向。

I、人的行为动机的双重性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人的行为动机是双重的,一方面人们追求财富最大化,或者说经济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人们又追求非财富最大化。

人类历史上制度创新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类这种双重动机均衡的结果。

同时,制度在塑造人们这种双重动机方面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制度经济学提出了人类行为的模型,认为,人的财富动机往往具有个人行为的偏好,而非财富动机则往往具有集体行为的偏好。

人们往往要在财富与非财富价值之间进行权衡。

这种权衡的过程实际就是在这两者之间寻找均衡点的过程。

2、有限理性这一假定涉及到人与环境的关系。

有限理性是阿罗最先提出的一个概念,现在已经成为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基本性的原理。

阿罗认为,所谓有限理性,是指人的行为"既是有意识的理性的,但这种理性又是有限的"。

也就是说,人是有意识地想把事情做到最好,但是人的智力是一种有限的稀缺性资源,总不会做到尽善尽美。

由此推论,所有复杂的协议、契约、合同,乃至规则制度都是不完全的,或者说都是有缺陷或漏洞的。

诺思认为,人的有限理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环境是复杂的,人们所面临的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这是从客观上来看;二是人对环境的认识能力和计算能力是有限的,即智力有限,这是从主观上来看的。

由此诺思作出两点推论:第一,制度通过设定一系列规则,可以减少环境的不确定性,提高人们认知环境的能力。

第二,由于不确定性和人们的认识能力有限,使得每个人对环境反应的主观模型也不一样,从而导致人们选择上的差别和制度规则上的差别。

这两点推论,第-点是说明制度的功能和作用,可以为有限理性的人们提供帮助。

而第二点则说明有限理性对制度设立的影响,会影响人们对制度的选择,造成制度上的差异。

3、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这是指人对自我利益的考虑和追求,意思是,人具有随机应变、投机取巧,以便为自己谋取最大利益的行为倾向。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对人的机会主义倾向或行为的影响,具有两重性,制度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人们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又可能会诱导出某些机会主义行为倾向,如道德风险、寻租活动等。

另一方面,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也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可以使人们不安于现状,冒风险、寻找机遇、积极创新等,从而推动各种变革,包括制度创新和变革。

另一方面,它也可能对社会、对他人造成一定的危害,即损人利己。

这种损人利己又可以区分为两种,一种是"附带地损害他人的利益,这是一个外部性问题;另一种是。

"人为的""故意的:损害,需要强有力的规则和秩序予以预防、约束、制止和制裁。

(四)、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框架所谓新制度经济学,实际上是一个庞杂的总汇。

它涉及的领域很广,并没有一个统一的逻辑,各个新制度经济学家的观点也不尽一致。

总起来讲,它大体上主要包括几个方面的研究内容,即:l、制度的构成与制度的起源;2、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包括制度需求与制度供给;3、制度、产权与国家理论;4、交易费用(交易成本)理论;5、新经济史,着重研究制度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此外,有人把公共选择理论(代表人物布坎南,198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也归人新制度经济学的范围内。

二、制度的构成、起源、功能(一)制度的内涵与构成1、制度的内涵。

舒尔茨的界定:"制度是管束人们行为的一系列规则。

"舒尔茨认为,制度是为经济提供服务的。

他对制度作了经典性的分类。

(1)用于降低交易费用的制度,如货币、期货市场等。

(2)用于生产要素所有者之间配置风险的制度,如合约、分成制、合作社、公司、保险、社会安全计划等。

(3)用于提供职能组织与个人收入之间联系的制度,如财产、各种权利和责任规定等。

(4)用于确定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分配与使用的框架的制度,如高速公路、机场等公用设施的管理与使用,公立学校、医院,科技推广机构,社会福利和救济等,2`其他经济学家对制度内涵的分析其他经济学家从制度所具有的特性、功能等角度,对制度的内涵也进行了分析。

(1)制度与人的动机、行为有着内在的联系(2)制度一种公共产品。

(3)制度与组织是不同的。

制度是社会游戏的规则,是人们行为的约束框架,而组织则是人们根据一定目标和任务而集合形成的一种群体,是社会游戏中的角色。

3、制度的构成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是由以下三部分构成的。

(1)非正式约束非正式约束是人们在长期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行为规则,它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并构成世代相传的文化的一部分。

在历史上,在正式约束未设立之前,人们的行为主要靠非正式约束来规定和制约。

在现实中,正式约束也只占社会整个约束的很少的一部分,人们生活的大部分仍然是由非正式规则来约束的。

非正式约束主要包括价值观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

在非正式约束中,意识形态处于核心的地位,另一个主要的非正式约束是习惯。

(2)正式约束正式约束,也可以称之为成文约束或成文规则,是指人们有意识创造的,以正式文本形式颁布的、并往往以国家权威为后盾强制实施的一系列规则。

正式约束包括政治规则、经济规则、契约等,以及由这一系列规则所构成的等级结构:从宪法到成文法和不成文法,到具体特殊的细则,再到个别的契约,这些从上到下的一系列规则共同约束着人们的行为。

在正式约束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必须注意两个问题。

第一,正式约束实施的"规模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