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血栓与心血管疾病

血栓与心血管疾病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
认为由于冠脉内粥样斑缺破裂,继而出血和 血栓形成,引起冠脉不完全或完全阻塞所致,其 临床表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死,占 冠心病的30%,属于非常重要的临床类型。易破 裂的斑块为软斑块,其覆盖的纤维帽平滑肌少, 脂质池较大因而较软,当血压升高、动脉痉挛时, 纤维帽与正常内膜交界处易于破裂。纤维帽钙化 时,其顺应性降低也易破裂。破裂后较大的血栓 形成可完全阻塞冠脉引起急性心肌梗死;斑块小 而反复破裂形成较小血栓,未完全阻塞冠脉则引 起不稳定型心绞痛,最终也可导致完全阻塞而发 生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需立即作溶栓治疗,适 应征为:
•1、发病≤6小时。 •2、年龄≤70岁,无中风、出血症状、严重高血 压和肝肾功能障碍。 •3、两个或两个以上导联ST段抬高≥0.2mm。
常规60min以内静滴尿激酶150万μ或2.2μ/kg。也 可用组织型纤溶酶尿激活剂(tPA)90min内静注 100mg,先静注15mg继而30min内静注50mg, 剩余35mg在60min内滴注。
房颤的治疗进展:
•1、手术治疗迷宫手术可消除房颤,维持窦律保 持房室传导,恢复心房收缩,成功率约80%,死 亡率2%。 •2、射频消融根治阵发性房颤,多处心房起博及 心房除颤器治疗房颤,初步经验令人鼓舞。
冠心病五种临床表现:
•1、隐匿型冠心病:无症状,但有心肌缺血的心 电图或核素心肌显象改变。 •2、心绞痛:为一过性胸骨后闷痛。 •3、心肌梗死:症状严重,心肌坏死。 •4、缺血性心肌病:长期缺血心肌纤维化,表现 为心衰、心律失常、心脏增大。 •5、猝死:突发心脏骤停而死亡,多因心脏室颤、 传导阻滞所致。最常见类型为心绞痛和心肌梗死。
冠心病的抗血小板、抗凝、溶栓治疗:
不管那种类型的冠心病均需作抗血小板治疗, 常用的药物是小剂量阿斯匹林75mg-300mg/日, 长期服用,可预防心肌梗死或脑卒中,对不稳定 型心绞痛患者除了抗血小板治疗外,尚需作抗凝 治疗,常用药物是肝素或低分子肝素,常用量为 肝素6000μ/q12h,低分子肝素不需测抗凝活性, 安全、作用时间长,皮下注射每天只需1-2次。
房颤在一年以内,有症状,且左房不大者可试用 复律治疗,复律时不用抗凝治疗者,栓塞危险率 高达5%。有证据表明复律前抗凝可溶解左房心 耳内血栓,减少栓塞事件。目前推荐复律前3周 开始至复律后4周连续口服华法令,以维持凝血 酶原时间在国际正常标化率(INR)2.0-3.0为用 量标准,推荐复律前作食道心彩超。
•4、控制心室率:
适用于不适应复律或复律失败者,目的是减轻心 衰症状,以静息时心率60-80/min为满意心室率, 有循征医学证据表明控制心室率的患者预后与转 为窦性者相同,但不能防止栓塞并发症。
控制心室率方法:
1、地高率、倍他阻滞剂、硫氮卓酮等。 2、射频消融改良房室传导功能减慢心室率。
预防栓塞事件:
关系较为密切的是房颤和冠心病。
房颤是成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60-69
岁和80-89岁人群的房颤发病率分别高达2%和 9%。
房颤的危害:
•1、心力衰竭:房颤时心房丧失正常收缩功能,
使心室充盈量低,其结果使心博量下降,可诱发 心衰症状。
•2、血栓形成与栓塞:房颤时心房激动快而
不规则,350-550/分,丧失收缩能力,心房扩大, 房内血流缓慢,常有心房内血栓形成,栓子脱落 可引起血栓栓塞,是脑卒中常见的原因之一。高 龄、心衰、高血压、二尖辨病变和心肌病是并发 栓塞的危险因素。
2、抵克力得,氯吡格雷:广谱抗血小板药,
机理包括①稳定血小板膜;②增强血小板腺苷 酸环化酶活性,增加cAMP生成;③减少TXA2 合成,增加PGI2生成。④抑制胶原等诱发的血 小板聚集,理论上优于阿斯匹林。口服24小时 后起作用,250g每日二次。
3、阿昔单抗:GPⅡb/Ⅲa的单克隆抗体,
0.25m/kg,静滴。
二、抗凝血药:
•1、肝素:阻止纤维蛋白形成,机理复杂包括
抑制凝血酶和凝血因子X激活,对X1a,1Xa也有 抑制作用。此外可降低血小板聚集。低分子肝素 抗Xa活性强,而抗凝血酶活性弱,副作用小,不 需作凝血监测。
●2、华法令:为维生素K拮抗剂,凝血因子Ⅱ、 Ⅶ、IX、X的激活需维生素K催化,华法令阻碍维 生素K代谢,使VitK缺乏,导致以上四种因子合 成减少。治疗血栓时先用作用快的肝素,再用华 法令,5天后显效,同时要监测凝血酶原时间, 一般延长1.5倍,5mg/d,口服。
老年房颤患者脑塞中发生率比无房颤者高6 倍,长期抗凝可明显降低脑率中发生率,但可能 并发严重出血。因此,有脑卒中史、高血压、心 肌梗死史、75岁以上者、糖尿病、心衰、左房血 栓及左房机械功能障碍者,陈发性房颤持续48小 时以上也宜抗凝治疗,华法令可降低房颤脑卒中 发生率70%,维持INR2.0-3.0者严重出血小于1%。 不宜华法令治疗者,可用阿期匹林治疗,但疗效 不如华法令。
三、溶栓药:
•1、尿激酶(UK):为纤溶酶原直接激活剂,
后者产生纤溶作用,半衰期20min。
•2、组织型纤溶原激活剂(tPA):对纤维
蛋白有特异亲和力,而对纤溶酶原的激活作用很 低,因此对血栓的纤溶性很强,对血循环中纤维 蛋白原的降解作用很弱,出血副作用较小。
在心血管疾病中几乎都与血栓有关,其中
血栓与心血管疾病
宁波市第一医院心内科
潘伟民
血栓形成机制:
1、血管壁改变(内皮细胞损伤、抗栓功能
减弱)。
2、血液成分改变(血小板活化,凝血因子
激活,纤维蛋白形成)。
3、血液改变(血流缓慢或停滞,漩涡形成)。
一、抗血小板药:
1、阿斯匹林:抑制环氧化酶,阻碍花生四
烯酸衍变成பைடு நூலகம்栓素A2(TXA2),从而抑制 TXA2介导的血小板聚集。100mg阿斯匹林几 乎可完全抑制TXA2的生物合成,能延长出血时 间。除抗血小板、抗血栓外,还能改善内皮功 能是冠心病和脑梗塞治疗中应用最广泛的药物。
房颤的治疗:
•1、原发病治疗:
如甲亢房颤、风心二尖辨狭窄房颤等需作消除甲 亢、抗风湿、二尖辨球囊扩张等病因治疗。
•2、急性发作:
无病窦者,若有血流动力学障碍,如预激合并房 颤电转复可作为首选。伴心功能障碍者首选洋地 黄制剂。也可用可达龙静脉给药。无心功能障碍 者心律平静推转复成功率较高。
•3、慢性发作:
溶栓再通的判断指标
•1、胸痛解除。 •2、ST段下降>50%。 •3、心肌CPK-MB峰值提前于14小时内出现。 •4、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或传导阻滞时提示心肌 已得到再灌注,成功率为75%,TIMI Ⅲ级血流为 50%。
最近心肌梗死首选PTCA,支架术。TIMI Ⅲ 级血流的成功率可达95%,也可用冠脉内血栓抽 吸术。PTCA前后均需作抗血小板,抗凝治疗, 常用药物除了阿斯匹林、肝素外还有力抗栓(抵 克力得250mg Bid)或波力维(氯吡格雷) 75mg/日。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阻滞剂,能 使血小板聚集和其他功能受抑制。稳成斑块可用 他汀类药物,如辛伐他汀、普伐他汀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