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和程序(习题)

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和程序(习题)

第一章第二节习题课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①观察物质的外观;②实验和观察;③解释和结论;④预测物质的性质。

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②①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④②③D.④①②③
2.将钠投入到硫酸铜溶液中,不可能见到的现象是()
A.有红色沉淀生成B.有气体产生
C.有蓝色沉淀生成D.钠在溶液表面上四处游动
3.金属钠着火,能用来灭火的是()
A.水B.湿抹布C.泡沫灭火剂D.干沙
4.下列叙述中能证明次氯酸是一种弱酸的是()
A.次氯酸不稳定,易分解B.次氯酸是一种强氧化剂
C.次氯酸钙能与碳酸作用生成碳酸钙和次氯酸D.次氯酸能使染料和有机色质褪色5.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向盛水的烧杯中投入小拇指头大小的钠块,观察现象
B.将钠保存在汽油中
C.将一小块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观察现象
D.用手掰开一块金属钠,观察钠的颜色
6.金属钠分别在过量的氧气和氯气中燃烧,产生的现象相同之处是()
①都产生白烟②都产生黄色火焰③都发光发热④都生成白色固体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钠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白色的氧化钠
B.铜在氯气中能剧烈燃烧,并产生白烟
C.工业上利用氯气与烧碱反应来制漂白粉
D.少量金属钠应保存在煤油中
8.物质的量均为1 mol的下述物质,长期放置于空气中(最终物质不考虑潮解情况),最后质量增加的大小关系是()
①Na2O②Na2O2③NaOH④Na2SO3
A.①=③>②>④B.①>②>④>③
C.③>①=②>④D.④>③>②>①
9.下列关于氯水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新制氯水中只含Cl2和H2O分子
B.新制氯水可使紫色石蕊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C.久置的氯水的酸性将增强
D.氯水经光照有气泡逸出,该气体是Cl2
1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Cl2具有漂白性,能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②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CaCl2,应密封保存③欲除去氯气中混有的少量氯化氢气体,可将混合气体通过盛饱和食盐水的洗气瓶④进行铜丝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集气瓶内应铺一层细沙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二、非选择题
11.用滴管将新制的饱和氯水慢慢滴入含酚酞的NaOH稀溶液中,当滴到最后一滴时红色突然褪去。

试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保存饱和氯水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

(2)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两种(简要文字说明):
①是由于______________;②是由于__________。

简述怎样用实验证明红色褪去的原因是①还是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室温下,单质A、B、C分别为固体、黄绿色气体、无色气体。

在合适的反应条件下,它们可以按下面框图进行反应,又知E溶液是无色的。

请回答:
(1)A是________、B是________、C是________(填化学式)。

(2)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在呼吸面具和潜水艇中可用过氧化钠作为供氧剂。

请选用适当的化学试剂和实验用品,用下图中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证明过氧化钠可作供氧剂。

(1)A是制取CO2的装置。

写出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2)填写表中空格:
仪器加入试剂加入该试剂的目的
B
C
D
(3)。

(4)试管F中收集满气体后,下一步实验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新制氯水中存在Cl2、H2O、HClO、H+、Cl-,其中能起杀菌消毒作用的是__________,能与锌反应生成氢气的是__________,能与硝酸酸化后的硝酸银溶液作用生成白色沉淀的是__________,能使染料和有机色质褪色的是__________。

第3课时习题课
1.C[先观察物质的外观性质然后对物质进行分类,找出所属类别的代表物预测其性质,并用实验验证预测的性质,最后得出结论。

]
2.A[由于钠比较活泼,投入到水中会先和水反应产生氢气和NaOH,生成的NaOH 和硫酸铜继续作用生成Cu(OH)2蓝色沉淀。

]
3.D[因为钠易与水反应产生H2,故只能用干沙扑灭。

]
4.C[由于2HClO===2HCl+O2↑(条件:见光),说明次氯酸不稳定,易分解,但浓硝酸也能分解;次氯酸具有很强的漂白能力,原因就是其容易发生化学变化,是一种有效的氧化剂,能使染料和有机色质褪色。

]
5.C[钠与水反应太剧烈,故钠不能取的太多,所以A错误;钠的密度小于汽油,所以不能保存在汽油中,B错误;不能用手接触钠,因为水与钠反应生成具有腐蚀性的NaOH,所以D错误。

]
6.C[钠在氧气、氯气中燃烧,都能发光发热,产生黄色火焰。

]
7.D[钠在空气中燃烧应生成淡黄色的过氧化钠;铜在氯气中剧烈燃烧,产生棕黄色的烟;工业上利用氯气与氢氧化钙反应制取漂白粉。

]
8.B[这些物质长期放置于空气中,1 mol Na2O会变成1 mol Na2CO3,质量增加44 g;
1 mol Na2O2也会变成1 mol Na2CO3,质量增加28 g;1 mol NaOH会变成0.5 mol Na2CO3,质量增加13 g;1 mol Na2SO3会生成1 mol Na2SO4,质量增加16 g。

]
9.BC[Cl2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次氯酸是弱酸,在溶液中部分电离为离子(盐酸是强酸,在溶液中全部电离为离子),因此在新制的氯水中存在Cl2、H2O、HClO三种分子和H+、Cl-、ClO-、OH-四种离子;由于氯水中有H+,可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又由于氯水中含有HClO,HClO有漂白性,故可使石蕊溶液褪色;次氯酸不稳定,见光易分解生成HCl和O2,使溶液中[H+]增大,溶液的酸性增强。

]
10.D[Cl2无漂白性,HClO才有漂白性,Cl2能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是由于Cl2与水反应生成的HClO有漂白性所致;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Ca(ClO)2,由于Ca(ClO)2易与空气中的CO2、H2O反应,故应密封保存;HCl极易溶于水,而Cl2难溶于饱和食盐水,故可用饱和食盐水洗气来除去Cl2中混有的HCl;Cu在氯气中燃烧生成CuCl2并放热,若瓶内不铺细沙,则CuCl2落到瓶底时会使瓶局部受热而炸裂,因此应铺上一层细沙。

] 11.(1)在阴凉处置于棕色试剂瓶中密封保存
(2)次氯酸将变红后的酚酞漂白氯水与氢氧化钠反应碱性消失向褪色后的溶液里再加入氢氧化钠,若不变红,说明是原因①,否则是原因②
解析能使变红的酚酞褪色的原因是溶液碱性减弱(中和碱性)或过量氯气与水反应产生的HClO将变红的酚酞漂白。

若要设计实验证明褪色的可能原因,最简便的方法就是在褪色后溶液中再滴加NaOH溶液,若不再出现红色,说明是HClO漂白作用的结果;若再出现红色,说明是氯水与NaOH反应,碱性减弱的原因。

12.(1)Fe Cl 2 H 2
(2)2Fe +3Cl 2=====点燃2FeCl 3
(3)2HCl +Fe===FeCl 2+H 2↑
(4)2FeCl 2+Cl 2===2FeCl 3
解析 本题的突破口是B 为黄绿色气体。

据中学所学知识可知,B 为Cl 2。

结合B(Cl 2)+C(无色气体)→E →E 溶液,可猜测C 为H 2,E 为HCl 。

再结合A(s)+B(Cl 2)→D(s);E(溶液)+A(s)→C(H 2)+F ;F +B(Cl 2)→D(溶液),可推测A 为Fe ,F 为FeCl 2,D 为FeCl 3。

13.(1)CaCO 3+2HCl===CaCl 2+H 2O +CO 2↑
(2)
222232(4)先把E 中的导管移出水面,然后关闭分液漏斗活塞,用拇指堵住试管口,取出试管,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口内,木条复燃,证明试管中收集的气体是氧气
解析 (1)由装置图可以看到A 为CO 2发生装置,B 、D 为洗气装置,C 中产生O 2,E 为收集O 2的装置。

实验室中使用大理石(CaCO 3)和HCl 反应制取CO 2,会混有少量HCl 杂质,可以用NaHCO 3饱和溶液除去,反应方程式:NaHCO 3+HCl===NaCl +H 2O +CO 2↑。

生成的O 2可以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

14.HClO H + Cl - HClO
解析 Cl 2在水中部分与H 2O 发生反应:Cl 2+H 2O===H ++Cl -+HClO ,所以存在Cl 2、H 2O 、HClO 、H +、Cl -等微粒。

其中起消毒、漂白作用的是具有强氧化性的HClO ;与锌反应生成氢气的是H +;与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作用生成白色沉淀的是Cl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