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地理

中国古代地理


西达咸海
历代行政区划 —— 唐
东北至外兴安 岭、库页岛一 带
东到大海
南及南海
京畿道
历代行政区划 — 唐
都畿道
(治长安)
(治洛阳)
唐代也设置监察区,称“道”,略等于汉代的州。
关内道(治凤翔) 河东道(治太原) 河南道(治洛阳) 河北道(治魏州,今河北大名) 淮南道(治扬州) 山南道山(南治东襄道州,今山南湖西北道襄樊) 岭南道(治广州) 陇右道(治鄯州,今青海乐都) 剑南道(治成都)
历代行政区划 —— 秦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立郡、县两级的行政区 划。这种体制,后来一直为历代所沿用。秦初定三 十六郡,其中主要有陇西,颍川、南阳、邯郸、巨 鹿、鱼阳、右北平、辽西、辽东、河东、上党、太 原、代郡、雁门、云中、琅琊、汉中、巴郡、蜀郡、 长沙、黔中等。后来随着秦王朝版图的扩大,又增 添了南海、桂林、象郡、闽中、九原等郡,全国所 设县约有一千余个。
历代行政区划 —— 汉
汉承秦制,行政区划主要是郡县两级,但与郡平行 的还有国。所谓“国”,就是诸侯王的封地,大小不一。 由于诸侯国阻碍中央政令的执行,汉景帝以后采取“削 藩”政策,逐步削弱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汉武帝为了 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除京师附近七郡外,分全国为十 三个监察区,各置刺史一人,是监察官,巡查所蜀郡国, 称为“十三刺史部”,简称“十三部”或“十三州”, 其名称为:豫、兖、青、徐、冀、幽、并、凉、益、荆、 扬、交趾,朔方。后来又在京师附近七郡设“司隶校尉 部”,性质同十三部。东汉时朔方并入并州,“交趾” 改称“交州”,加上司隶校尉部仍是十三部或十三州, 但性质已逐渐变成郡上面的一级行政区划。
江南江东南道 道江(南西治道苏州黔中)道
唐代还把一些地位特殊的州改为府,在其他一些比较重 要的地方设“都督府”,在边疆地带置“都护府”,这样, 唐代又确立了府制。
武则唐天太时宗,征又服置依北附庭西都突7护世厥府纪的,初高管受昌辖突,西厥置突汗国奴役的回纥在东突灭亡后南移 厥故安地西,都后护与府安,西统都辖护高归府昌附分故唐治地朝天,山唐南太北宗任回纥首领为瀚海都督府都督
历代行政区划 —— 宋
宋朝没有“道”而有路。路最初是为征收赋税转运漕粮 而分的区域,后来逐渐带有行政区划和军区的性质。宋太宗 时全国分为京东、京西、河北、河东、淮西、淮南、江南、 湖北、湖南、两浙、福建、西川、陕西、广东、广西等十五 路,后来有增值十八路、二十三路等。二十三路的区域和今 天的省大致相当,名称也有不少相同。但宋朝的路制与唐代 的道制并不一样,一个路常常分属几个机构管辖,既有监察 的性质,又有行政的功能。
都城平阳(今
郸市)
山西临汾市
西),景侯迁 至阳翟(今河
都城临淄
南禹州市),
哀侯迁至新郑
都城咸阳
都城郢
都城安邑(山 西翼城县附 近),迁大梁 (今河南开封 市),迁都后 魏国又称梁
历代行政区划 —— 秦
我国辽阔版图的形成经历 了一个发展过程,秦王朝的统 一第一次奠定了中国版图的基 础。秦以前的夏商时代,其统 治区域大体在今黄河中下游地 区,尤以今山西、河南、陕西 交界地区为中心。西周初年, 分封诸侯,当时的统治区域已 西至今甘肃,南达长江以南, 东到今山东,北达今辽宁。经 过春秋战国的厮杀和兼并,各 国间的文化得以沟通,到秦始 皇统一天下,秦朝的疆域已东 到大海,西到陇西,北到长 城,南达今广西。
中国古代地理概况
之 历代行政区划 及 首都
历代行政区划 —— 先秦
行政区划是国家行政管理的区域性组织系统,是将地理和人口面貌政治 化的一种趋势,这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 相传黄帝时代已“画野分州”, 至尧时分为“十二州”,而《尚书·禹贡》则将上古时期我国中原分为九州, 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原都城居雍 (今陕西凤 翔);献公 迁至栎阳 (今陕西高 陵东北); 孝公迁咸阳 (今陕西咸 阳市东)
都城新郑 (今河南新 郑)
都城蓟(今 北京市)
都城曹(今 山东定陶)
都城宛丘 (今河南 淮阳)
都城薄姑(今
山东博兴东
北);后迁临
淄( 都今城山东 吴淄 博北()今江
都城曲阜 (今山东 曲阜)
苏苏州 市)
关于九州之说
《尚书·禹贡》:冀州、豫州、青州、徐州、荆州、扬州、兖州、雍州、梁州 。 《周礼·职方》:冀州、豫州、青州、荆州、扬州、兖州、雍州、幽州、并州。 《尔雅·释地》:冀州、豫州、荆州、扬州、兖州、雍州、幽州、并州、营州。 《吕氏春秋》:河汉之间为豫州,周也;两河之间为冀州,晋也;河济之间 为兖州,卫也;东方为青州,齐也;泗上为徐州,鲁也;东南为扬州,越也; 南方为荆州,楚也;西方为雍州,秦也;北方为幽州,燕也。
历代行政区划 —— 南北朝
南北朝时行政区划仍有州、郡、县三级。西晋分全 国为十九州。后来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南朝和北朝各 自的版图都缩小了,而州却不断增多,到陈末有五十七 个州。因此,州和郡的辖境就变得差不多了。
历代行政区划 —— 隋
隋统一全国 后,废郡, 而以州县为 两级行政区 划。隋炀帝 时,改州为 郡。
路以下为府、州、军、监和县。府、州的作用和性质与 唐代相同,类似秦汉以来的郡。“军”是有军队戍守的政区。 “监”是管理矿产、畜牧的政区。军、监有的与府、州同级, 隶属于路;有的与县同级,隶属于府、州。
历代行政区划 —— 元
元朝的疆域空前广阔,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 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
历代行政区划 —— 先秦
周代实行分封,建立了许多诸侯国。据《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记载,春
秋时十二个主要的诸侯国及其都城都城如朝图歌(示今。河
南淇县);后迁
都城唐(今山西 临汾西);后都 绛(今山西翼城 东南);晋景公
楚丘(今河南滑 县东);帝丘 (今河南濮阳西 南)
迁至新田(今山
西曲沃西南),
仍称绛
都城商丘 (今河南 商丘市)
都城丹阳(今湖 北秭归),楚武 王迁至郢(今湖 北江陵北)
都城会稽 (今浙江 绍兴市)
都城汝南(今河南上 蔡西);后迁州来 (今安徽凤台),以 州来为下蔡,汝南为 上蔡
历代行都政城晋区阳(划今 —— 先秦
山西太原市西
都城蓟
战国时期,经过诸南郸)(侯,今的后河迁北兼邯邯并,形成了七个诸侯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