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讲 后现代主义文论
极端个性化。在现代主义文学创作中, 作家往往追求绝对的自我表现。形式的创 新不过是作家证明自我存在的一种手段, 借助于反传统,借助于对文学旧有形式的 颠覆,作家的个性得到了近乎病态的张扬。 展示丑。从美学趣味上看,现代主义文 学则着力于展示丑,作品表现出的往往是 人与自然、人与人、人的内心世界尖锐的 对立及形式与内容的冲突。
3.金钱操纵了科学活动的游戏规则。 “如果没 有金钱,就没有证据,没有对陈述的检验,就没 有真理”,于是科学语言游戏变成了金钱的游戏。 “金钱、效能和真理之间出现了一个方程 式,”“最富的人最可能有理。” 4.真理。因为“真理的条件,即科学游戏的规 则,是内在于这个游戏的”,“只要这些规则能 让专家达成共识,它们就是好的,除此之外,没 有任何其它的根据”。现代主义有现代主义的游 戏规则,后现代主义有后现代主义的游戏规则, 在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价值观念之间,没有 一个共用的判断标准。
3.在后现代主义社会,人本主义立场、人文关怀精 神、精英意识、启蒙话语、先锋性、作家中心观念通 通被抛在了一边,文学与现代性的联系几乎全部被割 断了。 贝尔关于后与超的区别的论述: 超、反、后 过去总是习惯于用超作词缀创造词汇:超悲剧、 超文化、超社会,到了20世纪后期,人们却总是用后 组词,后现代、后工业、后意识形态、后文学、后历 史、后结构……其中表现出的是西方人极微妙的心态 变化。超在强调不同、断裂的同时,有一种进化、进 步的意思,而后在强调不同、断裂的同时,则包含着 过渡、间隙、对未来的没有把握等观念。
6.后现代是一种精神与价值模式: 现代是后现代的一个组成部分。 “如果想成为现代的作品,必须先是后现 代的才行”。 后现代的精神实质:消解、去中心、非同 一性、多元论、解元话语、解元叙事、不 满现状、不屈服权威、不对既定制度发出 赞叹、不对已有成规加以沿袭。
(二)哈贝马斯对后现主义的批判: 1.现代性是一项尚未完成的工程,它永远指向未 来。 现代化目标本身的合理性 主体性,理性的现状 2.现代性为何成为问题。 现代性展开过程中出现的误区:理性中主体的丧失: 工具理性、 科学技术在现实中被意识形态化 对现代性的怀疑:交往受阻,共同的前提丧失。从 黑格尔到尼采到后结构主义
5.大学 。 “大学和高等教育从此需要培养的不是各种理想,而 是各种能力:多少医生、多少某专业的教师,多少工程 师,多少管理人员等等。知识的传递似乎不再是为了培 养在解放之路上引导民族的精英,而是为了向系统提供 能够在体制所需要的语用学岗位上恰如其分地担任角色 的游戏者。” “(在后现代状态下)大学生不再是来自‘自由精 英’的青年,他也不再或近或远地关心社会进步、人类 解放的伟大任务。来源于新用户的社会需求将高等教育 的功能逐渐分为两大类服务:复制‘职业知识分子’和 ‘技术知识分子’的大学服务。除了这两部分大学生之 外,其它大部分在校青年是没有计算在求职统计表内的 失业者,因为他们的数量超过了他们从事的专业(文学 和人文科学)所能提供的需求。”
(2)多元话语:一元话语被喧哗的多元话 语取代,人们的价值观开始呈现出多元的 形态。 不确定性、文本间性、主体间性、拼盘、 众声喧哗 (3)与大众文化结盟。 反精英意识、与商业合谋
2.文学表现: (1)游戏。如果说现代主义 文学还试图借对现实的冷峻审 视与严肃反思去表达一种文化 批判态度的话,那么后现代文 学则往往对现实、对人生采取 一种游戏的态度。 哈桑认为,后现代文学的反 讽与现代主义文学的反讽是有 本质区别的,他称后现代文学 的反讽具有多重性、散慢性、 或然性、荒诞性的特征,表明 的真理的缺席。 (2)躲避大叙事,躲避严肃 的主题。偶然性的事件,小人 物的命运,成为后现代作家关 注的焦点。
3.人类面对的问题的实质: 交往的困难,统一性的丧失,政治对人 的干预,文化差异,语言自身的混乱 4. 重建理性主义。 交往合理性: 哈贝马斯与利奥塔对话的基础
形式主义。形式上的创新在现代主义文 学诸流派的创作实践中具有终极性的意义。 每一个文学流派都试图借新的形式与前此 的一切文学创作相区别,以显示自己的存 在,因而现代主义诸流派间的更替便表现 为文学形式的花样翻新。 反传统。在现代主义文学那里,文艺复 兴以来形成的西方社会的科学理性主义传 统受到批判,同时,作为西方社会的精神 支柱而存在的基督教传统也被动摇。艺术 家往往需要独自面对世界,在虚无中寻求 世界与人生的意义。
第八讲 后现代主义文论
后现代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现象。 后现代主义文学界理论的主张除表现在作品中 之外,还表现在女性主义研究、解构主义哲学、 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新历史主义学术思想当中。 拒绝理论与深度模式是后现代主义的本质特征。 所谓后现代主义理论,是后现代主义生活方式 与文化现象研究者对其研究对象进行的归纳。这 些理论家包括贝尔、杰姆逊、利奥塔、哈贝马斯、 哈桑等人。这些人当中,许多人对后现代主义是 持保留态度或者是批判态度的。
参考书: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 化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二、关于后现代主义的争论
(一)利奥塔对后现代社 会的知识状态的考察: 1.语境的转换: 现 代主义的价值观念与后现 代主义价值观念的分歧根 本上讲源于语境的差异, “当科学元话语明确求助 于诸如精神辩证法、意义 阐释学、理性主体或劳动 主体的解放、财富的增长 等某个大叙事时,我们便 使用‘现代’一词指称这 种依靠元话语使自身合法 化的科学。”而后现代就 是“对元叙事的怀疑”。
(二)几个概念的辨析: 现代、现代性 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 1.现代性问题:人本主义,理性主义,乐 观主义,现实主义,重视摹仿,重视内容, 强调现实功利性,强调语言表达的清晰、 民族化及个性化是文学现代性的基本特征;
2.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哲学——现代主义艺术——现代主义文学 (1)现代主义文学形成了如下一些反现代性的特征: 非理性。受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与弗洛依德心理学理论 的影响,现代主义文学的许多流派都把非理性作为人的本质, 把对人的潜意识世界的发掘与潜意识欲望的表达作为文学的 目标。在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文学语言不再具有清晰的逻 辑,叙事也不再具有连贯性与前后的因果关联,时空秩序被 完全打乱。 主观性。在现代主义作家的作品中,现实世界是一个在 作家的主观感受中变形的世界,主观的真实性代替了客观的 真实性,人的感觉、情绪、梦境成为文学表现的对象,现实 世界往往作为神秘的精神现象的客观对应物而出现在文学作 品中。
一、后现代主义的内涵:
(一)从时间上界定。 哈桑的考证:1934年,弗· 奥尼斯的《西班牙暨美洲诗 选》中,首次用到了postmodernism一词。 贝尔认为,后现代主义的产生应当是在60年代(后工 业社会) 杰姆逊认为,后现代主义起的时间应该是50年代(晚 期资本主义) 文学上的后现代主义应当在二战以后,其代表是法国 达达主义、存在主义文学、荒诞派戏剧、黑色幽默小说等。 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二次战后,或50年代以后。 原因:战争 后工业:贝尔的前工业社会(人与自然)、工 业社会(人与机器)与后工业社会(人与人的矛盾、信息 的占有) 大众传播业的发展
(三)后现代主义的特征:
1.整体特征: (1)哲学上的虚无主义:后现代主义核心是虚 无主义,它拒绝中心,拒绝本质,拒绝深度。 杰姆逊认为,由深度模式走向平面感(削平 深度模式),是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本质区 别之一。在现象与本质、边缘与中心、能指与所 指、虚构(文本)与真实(历史)的二元对立中, 后现代主义总是用前者去消解后者。
(8)文学自身的危机:后 现代文化背景中,许多已经 形成的关于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规定性开 始不再适用,虚构与纪实、 原创与复述、语言艺术与影 视艺术、审美性与功利性的 界限越来越变得模糊不清, 文学日渐被在后现代社会无 穷繁殖,没有边际的文化概 念所吞没。因此,从一定意 义上讲,解构性即文学的后 现代性。
(2)现代主义与现代性之间还是存在着深层关联。 人本主义立场。它认为,科学理性主义的不加限 制的运用,导致了人的异化。把人从异化状态中拯 救出来,是现代主义作家共同追求的目标。现代主 义作家在对现实采取激烈批判态度时,表现出了热 切的人文关怀 启蒙的姿态。现代主义文学仍然以启蒙的姿态面 对大众,保持着强烈的精英意识。 作家的中心地位:在现代主义文学那里不是被削 弱,而是被进一步强调了。 先锋性。现代主义作家总是坚守着自己的先锋性, 与大众文化保持着足够的距离,并试图以自己的先 锋性去影响社会,使大众向自己靠拢。
后现代社会的大学“仍然需要向学生传 授一些东西,不是内容,而是终端的使用, 即一方面传递新的语言,另一方面传授怎 样灵巧地操纵这种提问的语言游戏:向哪 里提出问题,即哪个存储器与人们想知道 的东西相关?如何提出问题才能避免错误 等等。”因为“数据库将是明天的百科全 书,它们超出了每使用者的能力,它们是 后现代人的自然。”
(5)复制与模仿代替独创与个 性。个性化理论及文学作品的风 格理论被解构。文学的个性化理 论与风格理论建立在作家中心论 的基础之上,它强调作家创作活 动的创造性及作品的不可重复性。 然而,在后现代社会中,大众文 化观念到处流行,支配着后现代 人的思想与行为,个体的人所能 做的,只是对时尚的追逐与模仿, 独特的个性与风格已经成为十分 遥远的事情。后现代主义理论家 干脆认为,所谓的创造性 只是人的错觉,面对 文化,面对历史,面对 语言,个人其实是无所 作为的。 (6)影像化。 (7)走向生活。
(3)从审美旨趣上看,由 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转 化表现为一个从丑到荒诞, 从悲剧到喜剧的过程。 (4)作家中心论受到 挑战:而大众传播媒体的介 入已经使作家的创作不再可 能成为纯粹的自主行为,甚 至不再可能成为独自一个人 就能完成的行为。作家必须 适应媒体,适应媒体的受众。 另一方面,在大众传媒上, 特别是在互联网上,发表作 品不再是某一部分人的特权, 因此,不仅仅作家中心论的 观念被消解了,甚至连作家 的身份也受到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