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卷第2期2008年2月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S ocial Science Editi on )Vol .7No .2Feb .2008 收稿日期:2007210219 作者简介:蔡笑岳(19532),男,重庆人,广州大学教授,博导,从事教育学研究。
高等院校公共心理学课程目标与改革蔡笑岳,刘百里,向祖强(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摘 要:文章提出高等院校公共心理学课程的多元性课程目标,并针对传统的公共心理学课程所存在的问题,从课程性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改革思路。
关键词:公共心理学;课程改革;课程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394X (2008)022******* 公共心理学是我国心理学教学中涉及面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领域,也是心理学服务于社会的一个重要窗口。
[1]公共心理学课程在我国一直以来主要是在师范院校中面向师范生开设。
它一方面向学生传授与教育教学活动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另一方面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教育学、教学法等教育学科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准备。
因此心理学是一门体现师范性特色的重要课程,在师范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我国教师培养模式的转变,将公共心理学课程仍旧定位为师范教育的公共课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变化,不能适应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需要对心理学的课程目标进行重新思考,并从课程设置、培养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
一、公共心理学课程目标及发展公共心理学课程的开设,具有多层次、多元化的课程目标。
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职业发展目标公共心理学课程的开设首先是要为学生将来的职业活动服务,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和技能训练。
因此结合教育教学实际,传授与教育教学有关的心理学知识,使学生认识学习、教学中的心理学规律,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发展阶段特点,使学生具备从事教育活动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形成教育活动所要求的心理品质、职业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这是该课程第一层次的目标,也是一个指向学生未来发展的课程目标。
(二)现实指导目标公共心理学课程除要服务于学生未来的职业活动外,还应服务于学生现实的心理生活,发挥现实心理生活指导作用。
大学时期是学生由青年走向成人的重要时期,也是他们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培养具有健康心理和积极人生态度的大学生,是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
大量研究表明,大学生在学习、交友、处理人际关系、个人发展规划等方面较普遍地存在着困扰、迷茫、矛盾的现象,并由此引发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急需相关的心理教育、辅导工作。
[3,4]公共心理学课程应在合格大学生的培养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积极结合学生现实的心理生活,通过心理学知识的传授,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活动和学校生活活动,帮助学生更高效地进行专业学习,合理地进行人生发展规划,帮助学生解决所遇到的心理问题和困扰,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这是公共心理学课程的第二层次的目标,是指向于现实的课程目标。
(三)人类自我认识目标人既是自然的物质实体,又是社会活动的本体,还是精神依附的主体。
对人的认识,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使命。
古希腊神话中的斯芬克斯之谜,就借用神话的形式,表达了人类认识自我的愿望。
[5]医学、生理学、神经学等学科的研究,使人类了解了自身的生理构造、物质活动,社会文化、社会关系、组织行为的研究,使人类认识了人的社会性,而要对人的意图、动机、目的等深层次的精神活动进行认识,则必须依赖于心理学。
心理学就是一门在认识人自身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人学”[6]。
研究人类自己是心理学的科学追求,服务人类自己则是心理学的科学价值所在。
通过心理学的研究,人类可以获得对人的精神生活实质的科学认识,获得对人性、个性、生命发展的科学认识。
公共心理学课程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以及人的精神生活,形成科学的人性观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如果说哲学课程是在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心理学课程则担负着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性观、人理观,形成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认识的责任。
这种帮助人类更好地认识自我的目标,是心理学课程的第三层次的目标。
心理学课程这三个层次的目标,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微观到宏观、从侧重实践应用到注重理论修养的发展过程。
在教学中随着这三个层次的课程目标的依次实现,学生不但在具体的生活行为、职业技能上会发生变化,而且在理论修养、思想深度上也会有大的提高。
二、传统公共心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传统的高等院校公共心理学课程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课程性质定位的局限传统公共心理学课程的性质一直以来被定义为师范教育的公共课、基础课,因此该课程以往只在师范院校师范专业的学生中开设。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教师教育培养体系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师的培养正从以往师范院校单一、封闭的培养模式向开放的、高等教育化的培养模式转变。
各高等院校都可以承担教师教育的培养工作,高校师范专业和非师范专业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每年有大量非师范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进入教师队伍。
在教师教育日益开放化、扩大化的新形势下,公共心理学如果仍然局限为师范专业公共课,只对师范专业的学生开设,显然不能适应教师教育改革的需要和要求。
另外,将公共心理学课程定位为师范教育的公共课,容易导致在教学中偏重具体心理规律的介绍,而忽视对心理学基本理论的学习。
学生只认识一些具体的心理现象,无法形成对心理本性的正确认识。
对心理现象的认识往往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难以形成正确的心理观、人性观。
(二)课程培养目标的单一传统公共心理学定位为师范专业的公共课,其教学培养目标主要服从于师范教育的要求,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教育教学活动相关的心理学知识,为将来的教育教学活动提供准备和指导。
这种培养目标的设定是正确的,然而却失之单一。
在校大学生在学习心理学课程时,一方面由于缺乏对教育教学活动规律的认识,没有从事教育工作的经验,往往会觉得课程中所讲授的心理学在教育教学应用的知识、场景与他们相距甚远;另一方面大学生们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常常遇到很多的心理问题,学生希望通过课程的学习能为自己的学习、生活提供一定的指导,帮助自己解决一些现实的心理问题。
但是因为课程的目标定位问题,在心理学教学中通常对学生最关心、最感兴趣的现实生活中会遇到的心理问题涉及不多,使得学生对心理学这门课程满怀希望而来,失望而去。
因此,单一的课程目标定位既影响了课程学习的实际效果,也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课程教学内容过分拘泥于学科体系内容,不能适应教学目标的要求传统公共心理学的教学内容过分拘泥于心理学学科的结构体系,注重学科体系的完整而忽视了教学对象的需求和教学目标的达成。
教学内容主要定位于心理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多是对心理学学科中普通心理学知识的简化,许多公共心理学的教材其实就是普通心理学教材的简写本,只注重对个体心理现象一般规律的介绍。
关于个体心理现象一般规律的知识固然重要,是进一步进行心理学学习的必要知识基础,然而学生只学习这些基础知识,无法将心理学知识灵活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往往会觉得心理学的学习内容很“虚”,不知道学这些知识有什么用,如何去用。
有些教材虽然注意到这个问题,在心理学课程中引入了教学心理学等与教育实践联系较紧密的内容,但心理学基础知识的讲授主要仍集中在普通心理学的领域,对教育教学、生活实践中需要用到的一些重要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如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介绍比较欠缺,这使得学生在知识结构上存在欠缺,实际上妨碍了对教育心理学等实践性学科知识的深入掌握和灵活应用。
另外,传统的心理学公共课教学往往被定位为一种知识教育,比较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相关技能的培养,这实际上也妨碍了心理学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
(四)课程设置较单薄,不能适应教学目标的需要传统高校中的公共心理学课程往往只有单一一门课程,课程学时较少(一般为36或54学时,2~3个学分)。
・95・ 第2期蔡笑岳等:高等院校公共心理学课程目标与改革一定的教学目标的实现、较好的教学质量是需要一定的教学时间来保证的。
这种单薄的课程设置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能就一些最基础的心理学知识进行传授,无法更多地联系职业实践活动和现实心理问题,无法开展相应的技能训练和实践活动,这也限制了多元化、多层次课程目标的实现。
三、高等院校公共课心理学课程改革思考与建议 针对传统的公共心理学课程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当前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笔者在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形成了关于公共心理学课程改革的一些思考,简述如下。
(一)心理学课程性质应该定位为高等院校的一门通识课正如前面提出的公共心理学的课程目标中所言,公共心理学课程不仅是一门传授知识、技能的课程,也是一门改变思想修养、提高理论素养的课程,它既具有指向未来的职前培养作用,也具有指向现实的生活指导作用,不仅对未来教师的职业活动有帮助,也与每个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
因此,公共心理学的课程定位不应再局限为师范专业的公共课,而应定位为高等教育的通识课。
其开设的目的不仅是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也要使学生形成和发展对人、对人性、对生命的正确认识,形成科学的人性观、人理观。
其开设的对象,不仅包括有志于从事教育工作的未来的教师,也包括广大的学生群体。
这种通识课的教育,一方面能适应教师教育开放化的要求,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教师储备人才;另一方面也能适应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对心理教育工作有大量需求的社会现实。
(二)心理学课程教学目标的多元性心理学的课程教学不仅仅是为教师的职前培养提供知识,同时也应该为学生的个人发展提供指导,其教学目标应具有多元性:它应当既具有职业指导性,又具有现实指导性。
既具有实践作用,也具有理论修养作用。
心理学作为教师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其教学目标要适应教师教育的要求,能为教师的职业活动提供指导。
因此,在心理学的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与掌握中小学生心理发展变化的特点和规律,理解和掌握学校教育教学中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培养学生适应教育教学活动要求的各种心理品质。
另一方面,心理学课程也要针对学生的现实心理生活提供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专业学习与职业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这种多元化的教学目标,既服务于学生将来的职业活动,也服务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既能看到课程学习的长远意义,又能体会到对自己的切身帮助。
这对于提升课程的实际价值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有很大的好处。
(三)心理学课程教学内容的目标适应性公共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选择应以教学对象的需求和教学目标为导向,注重心理学基础知识的全面性和教学内容的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