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水土流失的成因与治理学案及训练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水土流失的成因与治理学案及训练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水土流失的成因与治理学案及训练
【例2】(高考经典题)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

完成下题。

说出该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和农业土地利用类型。

沙地和旱地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应分别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尝试自解]
[审题能力培养]
第1步审设问,明确思考方向
(1)要准确说出该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和农业土地利用类型,需准确判断出该区域的名称,还要从位置、地形、气候、植被等方面描述一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

(2)要回答沙地和旱地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分别采取的措施,需明确两地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第2步从图示材料中获取信息
答案内陆地区;高原地形;气候较干旱;植被稀少等。

耕地和牧草地。

沙地:治沙和合理利用草场;旱地:水土保持。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主要呈现三个特点:一是水土流失面积大,分布范围广;二是流失强度大,侵蚀严重区比例高;三是流失成因复杂,区域差异明显。

因此对其深入研究十分必要。

1.成因
(1)自然条件:主要包括气候、地形、植被、土壤等方面,是形成水土流失的基本条件。

它们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如下表所示:
自然条件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
气候与降水的多少和强度有关。

降水越多越集中,强度越大且多暴雨,侵蚀作用就越强,水土流失也越严重
地形与地形的坡度和坡面组成物质有关。

地形坡度越大,坡面物质越不稳定,越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现象
植被与植被的覆盖率有关。

植被覆盖率越低,削减径流和保持水土的能力就越弱,水土流失越严重
土壤与土质的疏密程度关系密切。

土质越疏松,水土流失越严重(2)人为因素:是通过改变自然条件得以实现的,是目前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

人为因素导致水土流失的最主要原因是对地表植被的破坏,如不合理的耕作制度、
毁林开荒、乱砍滥伐等。

2.危害
从表面上看,水土流失表现为土壤侵蚀,但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统一变化的过程。

如下图所示:
3.主要的治理措施
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采用合理利用土地与综合治理相结合,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相结合,实行“保塬、护坡、固沟”方针,进行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具体措施如下图所示。

[技法点拨]
荒漠化与水土流失问题分析模型
该类生态环境问题多从分布、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等方面着手分析,而成因与防治措施又是重心所在。

温馨提示生态问题的成因分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