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怎样教蒙古族学生学好汉语

怎样教蒙古族学生学好汉语

怎样教蒙古族学生学好汉语
作者:包莲花
来源:《杂文月刊·教育世界》2016年第03期
蒙古族学生如何学习好汉语是长期以来困扰我们的重大问题,蒙古族小学汉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归根到底是培养蒙古族学生的汉语言技能和汉语文技能,这就意味着这种汉语教学必须遵循特定的理论和方法来安排教学计划、组织课堂教学,即从汉语的语言、词汇、语法等基本要素入手,通过听、说、读、写的技能训练,使学生具有准确合体的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从这意义上讲,确立适合蒙古族小学汉语文教学的原则,对藏区小学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一、要使学习者明确学习第二语言的突破口
1.要突出语言的交际功能
即口语和书面语的表达功能。

换句话说,必须遵循语言学习规律。

我们认为,不管你是哪国人、哪个民族都有获得语言的基本权利,但绝不是轻易能获得语言,要想真正获得语言就必须学习语言。

在语言学习上大体有两个途径:一是在自然中学习;二是在学校的课堂上学习。

蒙古族学生学习汉语多数人是在学校一定的计划和组织下进行。

这就是习得语言。

吕必松先生在《汉语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一书中就语言习得是这样解释的:“…习得‟就是…学会‟或…获得‟,…语言习得‟就是通过学习而学会或获得语言。

人们学习语言必须从言语开始。

从言语开始,就是从具体的字词和句子开始。

学习是一种行为,习得是一种过程。

编写教材时,一定要突出它的交际功能。

2.要重视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因素
在学习语言中,不管是语言的词汇系统、语法系统,还是语言的语用系统都含有一定的文化因素。

实际上,习得语言和获得文化信息是同时进行的。

习得了一种语言,就意味着也习得了这种语言中的文化因素。

我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费孝通先生对文化的内涵作了高度概括,他指出:“一切文化只是人类生活的办法。

”文化是伴随着人类生活的始终,只有语言才能把文化内涵表达出来。

因此,学语言同获取文化信息是同时进行的。

编写教材时,要尽可能采用那些能反映现当代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生活、心态的语料和文章,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中国社会及其发展变化,以便学习鲜活的语言。

3.要突显两种语言的对比
两种语言对比的目的是找寻两种语言的共同点,特别是两种语言的不同点。

这对蒙古族学生学习汉语至关重要。

蒙汉两种语言的语序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

最为明显的共同点是主谓语序,不同点是动宾语序。

这里就不再细说了。

蒙古族学生在学习汉语中常犯的错误还有词语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和多余、实词使用不当、前后不一致、虚词使用不当,以及修辞不当等。

我们在听课、调研以及在他们的论文中发现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其中蒙汉语对比法效果明显。

许多任课老师在语言、词汇、语法等各节的教学中都进行了有效的对比。

目的是从中找出蒙汉两种语言的差异,从而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们不是为了对比而对比,而是为了通过对比教学真正总结出两种语言带有规律性的东西,避免把汉语课上成翻译课,以便使学生渐入用汉语思维的境地。

就拿语言来说,汉语有四声的区别,而蒙语没有,所有字母都发平声,因此,扫除语言障碍就成了攻克语音关的重中之重。

另外,由于学生受内蒙古东、西部蒙语方言各自的影响,所发的音也有所区别。

如,内蒙古东部区学生往往用声母×来代替q。

还由于受东北汉语方言语音的影响,混淆或不分翘舌音zh、ch、sh与半舌音z、c、s。

西部区学生受汉语方言语音的影响,常常用ng来代替n。

对上述提出的语音问题我们怎样去解决呢?加强听力和发音训练是上策。

我们应当根据产生这些错误的原因加以纠正,认真在讲授蒙汉语音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的异同上下工夫。

只有通过教师的反复示范,学生的刻苦练习,才能逐渐攻克这一难关。

二、根据不同对象采用不同攻略
1.针对无语言环境的学生
也就是说,他们学习汉语是零起点。

这一类学生多数都在偏僻的乡村、牧区。

笔者认为,对这类学生要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施教。

应做到以下几点较为妥当:(1)依托汉字学习汉语。

意思是,要使学生对汉语的基本特点有个初步的认识。

最起码让学生了解汉字是方框形的,不像蒙文是竖长形的;汉字是一笔一画写出来的,不像蒙文是有头、有牙、有肚、有尾的文字等等。

吕必松先生说:“汉语中大于字,小于句的单位都是由…字‟(音节和汉字)组合生成的。

从组合生成的角度说,…字‟是基本单位。

我们把以…字‟为基本单位叫做…字‟本位。

”在教学中,识字教学极其重要,应强化这一教学节。

(2)加强听力训练。

对没有汉语语音基础的学生来说,“听”是语音教学的关键。

只有听准音,才能发准音。

听力到了一定程序,就尽快进入“读”的环节。

目的是为“说”和“写”打基础。

教师要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听汉语音的发音,营造足够的语音环境。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听力训练的目的。

(3)强化记忆。

教师一定要发挥青少年记忆力强的优势。

在他们记忆力旺盛之际,让他们多记一些最基本的汉语知识。

2.针对有语言环境的学生
也就是说,他们在入学之前的汉语环境比较好。

这些学生能够听懂些常用的问候语及生活用语,同时也能简单地说些日常用语。

这些都是自然习得的。

因为他们具备了一定的听力能力,所以这一环节的教学除继续加强听力训练外,重在加强说和写的训练。

特别是在口语交际上下大工夫。

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就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1)要重视大的语言环境对提高学生口语能力的重要作用。

课堂教学的语言环境毕竟小,一定要利用好大的语言环境。

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克服他们的畏惧心理,指导好每一次说话训练,真正在课内课外形
成一个有利于学生说的言语环境。

(2)指导学生大量阅读。

重视学习的阅读心理,注意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素养。

阅读的目的是,积累语言材料,提高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了解各种文体的特点、叙述方法和语言特色等。

最终达到运用已有材料进行有效交际的目的。

(3)强调交际功能。

这里所说的交际功能包括口语和书面交际。

学生通过积累大量的言语材料,就能逐渐形成“语感”,为日后交际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