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语文上册 21《梦溪笔谈二则》课件(3)(新版)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21《梦溪笔谈二则》课件(3)(新版)苏教版

以虫治虫
沈括
• 子方虫(黏虫)
傍不肯(步行虫)
一、文学常识
v 沈括,北宋科学家、改革家,我 国历史上最卓越的科学家之一。精通 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 气象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晚年 以平生见闻,在镇江梦溪园撰写了笔 记体巨著《梦溪笔谈》。
v 《梦溪笔谈》详细记载了劳动人民在 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和他自己的 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 宋时期自 宝库,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 的地位。 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 标”!
v 问塔动之因
❖助词,的
v 便实钉之
❖代词,指木板
v其
v 患其塔动 v 密使其妻 v 匠师如其言 v 人履其板 v 人皆伏其精练
❖它(指塔) ❖他的,指匠师的 ❖他的,指喻皓的 ❖指示代词,那 ❖他,指喻皓
v于
v 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 介词,在
v以
v 乃以瓦布之
❖介词,用
v 贻以金钗
❖介词,用,把
动之因。 v 6、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v 7、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 v 8、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中心思想
v 本文记叙了北宋著名建筑家 喻皓用“布板”“实钉”来加强 了结构整体性,一解决木塔稳定 的问题,说明早在一千多年前, 我国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已经 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八、课文内容理解
v 1、文中如何表现当时解决“塔动”问题 之难?起什么作用?
v “动如初”表现建筑工匠的认识和实 践都未能解决问题,“无可奈何”一词也 写出了大家对“塔动”无计可施。
v 作用:为后面喻皓轻易解决难题作了 铺垫,反衬其技艺高超。
v 2、“密使其妻”写出匠师怎能样的心态?一个“笑” 字透露出喻皓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地域 ❖方:正当 ❖为:成为 ❖害:危害 ❖像 ❖本是鸟兽的嘴,这
里指虫子的嘴
v 千万蔽地 v 则以钳搏之 v 悉为两段
❖遮盖 ❖就 ❖全都;成为
v 旬日子方皆尽 v 岁以大穰
❖十天 ❖都 ❖年成,收成 ❖庄稼大丰收
v 其虫旧曾有之
❖过去;曾经
v 土人谓之“傍不肯”❖叫 ,称作
四、通假字
土人谓之“傍不肯”
“傍”通“旁”,旁边。
五、重点虚词
v之
v 方为秋田之害 ❖助词,的
v 则以钳搏之
❖代词,指子方虫
v 其虫旧曾有之 ❖语气助词,无义
v 土人谓之“傍不肯”❖它,代指那种昆虫 (子方虫的天敌)
v其
v 其喙有钳 ❖它的 v 其虫旧曾有之 ❖指示代词,这样,这种
v以
v 则以钳搏之 ❖用 v 岁以大穰 ❖因,因为
v 青蛙吃害虫 v 猫头鹰吃田鼠 v 啄木鸟吃害虫 v 金龟子吃蚜虫
说一说
• 如果你是农业专家,你会用什 么方法来治田地里和果园里的害 虫呢?
绿色农业
v 有味植物驱虫——大蒜的辛辣味同时又能 驱避食叶类害虫;樱桃树叶中含有令蚜虫 厌恶的成分 ;花椒的叶和果实可以驱避甲 虫。
v 杀虫灯灭虫——许多害虫都有趋光性,见着 光亮就会飞过来。安一盏杀虫灯可以覆盖 50到80亩地,每晚可以杀死害虫上千只。
v 施放天敌杀虫 ——在果园内种草,培养七 星瓢虫、赤眼蜂等害虫天敌,达到以虫治虫 的目的 。
梵天寺木塔
v 一、通假字
v 人皆伏其精练 v “伏”通“服”,佩服。 二、古今异义词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古义:铺排 今义:布料,分布
三、重点实词
v 钱氏据两浙时 v 方两三级 v 患其塔动 v 匠师云 v 未布瓦 v 故如此 v 乃以瓦布之
v而
v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表转折,但是
五、词类活用
v 便实钉之 v 实: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结实。 v 钉:名词用作动词,用钉子钉。
六、特殊句式
贻以金钗
倒装句(以金钗贻)
v 1、庆州七界生、子重方点虫句,方子为翻秋译田之害。
v 2、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v 3、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v 4、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v 5、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
二、生字词
v 狗蝎 ( xiē )其喙 ( huì ) v 大穰 ( ráng )梵天寺( fàn ) v 贻以 ( yí )金钗( chāi ) v 布板讫( qì ) v 胠箧( qū )( qiè ) v 人履其板( lǚ )
三、重点实词
v 庆州界生子方虫 v 方为秋田之害
v 如土中狗蝎 v 其喙有钳
v 匠师认为“塔动”的原因是“未布瓦”,“上轻”, 可实践的结果让匠师很难堪。为了向钱帅交待而又不 失面子,于是“密使其妻”见喻皓的妻子,以此解决 塔动难题。“密使其妻”写出了匠师的难堪和良苦用 心,喻皓的“笑”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 另一方面表现出他对解决“塔动”胸有成竹。
v 盖钉板上下弥束
❖因为;更加;紧密 约束
v 六幕相联如胠箧
❖指上下、左右、前 后六面;互相;连
接;像;打开的箱

v 人履其板 v 六幕相持 v 自不能动 v 人皆伏其精练
❖走,踩踏 ❖支撑 ❖自然,当然 ❖精熟
四、重点虚词 v之
v 钱帅登之
❖代词,指正在建 造的木塔
v 乃以瓦布之
❖代词,指塔
v 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助词,的
中心思想
v 文章记叙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 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 从而使农作物获得丰收的事例,说明 开展生物防治,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 的天敌消灭虫害,是促进农业增产的 一项有效措施。
六、课文内容理解
v 1、用原文语句填写。 v 文章一开始就用一个“ 方 ”字显
示虫害的紧迫,治虫实为当务之急。 接着介绍子方虫的天敌,用 “千万蔽地 ”说明为数众多,用 “ 悉为两段 ”说明它剿灭害虫时威力 大。最后用“岁以大穰 ”的结果突出 了“以虫治虫”的成功。
v 2、“以虫治虫”的两个“虫”字含义 一样吗?你认为文章所述的内容在今 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
v 前一个“虫”指“傍不肯”,即 子方虫的天敌,后一个指子方虫。现 在我们用农药治害虫,带来了污染, 而采用以虫治虫的办法就可以避免这 个问题。由此看来,这种生物防治的 办法在今天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生活中还有这样的现象吗?试举一 两个例子来说明。
❖统治,割据 ❖才;层 ❖嫌、担忧 ❖说 ❖铺排 ❖所以;这样 ❖于是、就
v 而动如初 v 密使其妻 v 贻以金钗 v 问塔动之因 v 此易耳 v 但逐层布板讫 v 匠师如其言 v 塔遂定
❖从前,当初 ❖暗中,秘密地;派 ❖赠给 ❖询问,打听;原因 ❖这(指解决塔动问题) ❖只;终了,完毕 ❖遵照;话(上面讲的) ❖于是,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