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肝胆论治失眠_龚墩
按: 患者失眠多年,兼见便秘,便质干,皮肤干燥,脉细微 数等症,与《金 匮 要 略 》虚 劳 病 中 酸 枣 仁 汤 证 暗 合。 长 期 失 眠,阴血耗伤,心失所养,神不守舍,肝不舍魂,故近来失眠加 剧。木反侮金,肺 主 皮 毛,肌 肤 失 养 则 干 燥,肺 与 大 肠 相 表 里,大肠失于濡润则便秘,燥伤血络则偶带血。气血暗耗,形 神失养则精神差。而舌红,脉细微数亦为阴虚内热之象。故 用一贯煎养肝以生心,滋肾亦济心; 酸枣仁汤养心益肝,使心 血充,肝体得养,则神魂自安; 加百合取百合地黄汤之意养阴 清心安神,加炒谷芽、炒麦芽消食和胃使土旺木荣,另外炒谷 芽、炒麦芽还有疏肝之功。二诊患者口角上火,口渴思水,加 生地黄、天花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 考虑一诊冬天手足冰 凉,乌药性温,少佐,可达到补阳以摄阴的目的。
处方多用大黄、芒 硝 通 腑 泻 浊,枳 实、三 棱、莪 术 化 瘀 消 积,黄芪、党参、白术健脾益气,槟榔、桔梗、香附行气理滞,气 虚者加大党参、白术、黄芪用量,胃热者加连翘、黄连,肝郁者 加柴胡、白芍,腹胀甚者加佛手、莱菔子,并发溃疡者加三七、 蒲公英、木蝴蝶 等。大 黄 苦 寒,其 性 沉 降,走 而 不 守,李 东 垣 言其能“泄血闭也”,《医学衷中参西录》曰: “兼入气分,少用 之亦能调气”,长 于 入 中 焦,畅 利 脾 气,引 胃 气 下 行,复 具 泻 火、散瘀活血之 力。芒 硝 味 咸 软 坚,故 能 通 燥 结,性 寒 降,与 大黄苦辛之品相须而治,《药品化义》谓其: “咸走血,亦能通 经闭,破蓄血,除痰癖,有推陈致新之功。”大黄荡涤之力强, 芒硝消积之功擅,合之腑气通顺,积滞消导。枳实辛苦,能升 清降浊,为畅 利 中 焦,调 理 气 机 之 佳 品,《别 录 》谓 其 主 破 结 实,消胀满,安胃 气,助 君 药 下 气 散 满 消 积。 另 外,枳 实 为 利 气佳品,又善治痰治瘀,朱丹溪曰: “枳实泻痰,能冲墙倒壁,
案 4: 朱某,女,54 岁,2011 年 5 月 1 日初诊。入睡难约 2 a。从 2 a 前开始,即入睡难,梦多,易醒,伴脑鸣,有时汗 多,经多家医院治疗,效果不显。早起涎多,自觉胸部有痰难 以排出。脉滑略 数,两 尺 稍 弱,舌 红 苔 少 而 白。 证 属 肝 肾 阴 虚,胆胃不和,痰热内扰。治宜清胆和胃,滋补肝肾。方投黄 连温胆汤、一贯煎、甘麦大枣汤合酸枣仁汤加味: 黄连 8 g,制 胆南星 8 g,法半夏 10 g,竹茹 10 g,枳实 15 g,陈皮 10 g,炙甘 草 25 g,茯苓 30 g,生姜 3 片,浮小麦 50 g,大枣 10 枚,炒酸枣 仁 20 g,川芎 10 g,知母 10 g,茯苓 15 g,生地黄 15 g,当归 10 g,川楝子 8 g,北沙参 10 g,麦冬 10 g,枸杞子 15 g,栀子 10 g,7 剂。日 1 剂。水煎分 3 次服。8 月 9 日二诊: 服上方 首剂即能入睡,服至第 5 剂时自觉胃脘有绷急之感,但无心 慌、气短和吞咽困难等症,后停服余药,2 个月来睡眠基本正 常。但近几日来有所反复,以近 3 d 为剧,有时入睡难,梦较 前少,易醒。自认 为 脑 部 神 经 被 绊 动,头 两 侧 交 替 不 适 或 后 项不适。左腰略 胀,咽 中 有 痰。 脉 数 微 滑,舌 红 苔 少。 守 上 方去甘麦大枣汤,加全瓜蒌 15 g,石菖蒲 10 g,7 剂。8 月 17 日三诊: 药后睡眠好转,两太阳穴附近较前舒适,左侧腰腹略 舒适,余同上。脉舌同上。守上方加薤白 10 g,7 剂。
之气。其次调气 以 化 痰,中 焦 壅 滞,痰 因 气 而 生,气 有 不 调, 津不顺行,痰自内生,故治痰亦当先调其气。《丹溪心法》亦 曾曰: “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之 而顺 矣。”三 则 调 气 以 行 血,瘀 血 为 死 血,与 痰 胶 着,不 能 自 行,惟赖气以行之,欲调其血,先调其气。四则健脾益气 ,邪 实不除,最易伤正,酌加扶正之品,补脾益胃,鼓舞清阳,振奋 中气,助中州健运,使脾胃的正常功能得以恢复,一可增加祛 邪之力,二可杜绝生痰之源。“欲通上下,交阴阳,必和其中, 所谓中者,脾胃是也。脾不足者,以甘补之[1]。”故多选用甘 味药补脾和中,中气得和,上下相通,阴阳得位,水升火降。
按: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由于神经系统失调导致的发 育障碍,中医多认为属肾虚,先天不足的范畴。患者已 4 岁 半,现因失 眠 而 就 诊。 由 于 先 天 不 足,肝 肾 亏 损,又 长 期 盗 汗,以致心阴受 损,心 失 所 养,虚 火 扰 心,则 出 现 失 眠。 口 唇 干裂,大便干,舌边尖红亦是阴虚之象。又因小儿素体脾虚, 加之木不疏土,脾失健运,则咽中有痰,苔中白。甘麦大枣汤 原为《金匮要略》中治妇人心阴受损,脏气失和之脏躁,此因 患者情志异常,而且病机相似,故用治失眠,合一贯煎以滋补 肝肾,养心安神; 再加参苓白术散益气健脾除湿,补后天以滋 先天; 方中炙远志、石菖蒲安神益智,开窍醒神; 石膏、天花粉 清热生津止渴。
3 a,加重 10 个月。3 a 前即入睡难,易惊醒,醒后难以复睡, 近 10 个月加剧。近 1 a 来便秘,大便约 3 ~ 5 d 1 行,质偏干, 偶便中带血。经行第 1 天,小腹坠胀。自觉精神差,皮肤较 干燥,冬天手足冰凉,余尚可。脉细微数,舌红苔白。证属肝 肾阴虚,心 肝 血 虚,虚 热 扰 心。 治 宜 滋 养 肝 肾,养 血 清 热 安 神。方投酸枣仁汤合一贯煎加味: 炒酸枣仁 20 g,川芎 10 g, 知母 10 g,茯苓 15 g,炙甘草 8 g,生地黄 15 g,当归 10 g,川楝
按: 《景岳全书》云: “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 神不安则不寐。其 所 以 不 安 者,一 由 邪 气 之 扰,一 由 营 气 不 足耳。”患者脉弦微数,弦为肝脉,肝气郁而化火,母病及子, 心神不安则不寐; 汗为心之液,火扰心神,心气不能内守而心 液外出,故盗汗; 木旺乘土,胃火上炎,则口腔上火; 咽喉为肺 胃之门户,木反侮金,肺阴耗伤,肺胃虚火延及咽喉则咽红。 故用丹栀逍遥散疏肝解郁,清热凉血,合四妙散加强其清火 降火之功,使邪去而神自安,体现了治病求本之意; 玄麦甘桔 茶滋阴润肺,一者清热利咽,二者有心病实肺之功; 方中酸枣 仁汤一则养心阴,益肝血而安神,二则味酸而收敛止汗; 另加 石膏合知母清 胃 火 而 不 伤 阴。二 诊 口 腔 未 上 火,故 去 石 膏、 知母; 因尿中带泡沫而加萆薢以利湿去浊; 因腰部酸痛而加 枸杞子、桑葚子滋补肝肾; 因口苦而加黄芩入少阳经以清火。
2013 年 1 月 第 33 卷第 1 期
河南中医 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anuary 2013 Vol. 33 No. 1
从肝胆论治失眠
龚墩,邱丽
( 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1)
摘要: 失眠一证,病因繁多,但其病理总不外阳盛阴衰,阴阳失交。神魂相随,由心肝所致神志病尤多。陈国权教授治失眠一证,多从肝胆论治, 审证求因,不仅在治疗心虚所致失眠时,灵活运用经方如酸枣仁汤、甘麦大枣汤、一贯煎之类补肝以生心。而且对于由肝郁、肝火、胆经痰热等 邪气所导致的心实之证也是匠心独运,在临床上均收到满意效果。 关键词: 失眠; 从肝胆论治; 肝肾阴虚; 阳盛阴衰 中图分类号: R256. 23 文献标志码: A
案 2: 万某,男,4 岁半,2011 年 4 月 23 日初诊。入睡难 约 2 a。大约 2 a 前每逢夜晚则异常兴奋,难以入睡,近来通 过训练后,晚上 8、9 点尚能入睡,但易醒来,睡不安神,或翻 来覆去,伴全身 盗 汗,四 季 如 此。口 唇 干 裂,大 便 干,有 时 咽 中有痰。饮食尚可,但自我进食能力较差,发音较困难,恶他 人触摸,反应较迟钝,很少发怒,经查大脑缺血性改变。西医 诊断为自闭症。脉数,舌边尖红,苔中白。证属心肝肾阴虚, 脾虚夹湿。治宜 滋 阴 清 热,养 心 安 神,健 脾 除 湿。 方 投 甘 麦 大枣汤、一贯煎合参苓白术散加味: 浮小麦 50 g,大枣 20 枚, 炙甘草 20 g,太子参 10 g,茯苓 15 g,炒白术 10 g,炒白扁豆 10 g,陈皮 10 g,山药 15 g,莲子 10 g,生姜 3 片,砂仁 6 g,薏 苡仁 20 g,桔梗 6 g,生地黄 15 g,当归 10 g,川楝子 8 g,北沙 参 10 g,麦冬 10 g,枸杞子 15 g,炙远志 6 g,石菖蒲 10 g,生石 膏 15 g,天花粉 15 g,7 剂。日 1 剂。水煎分 3 次服。12 月 26 日二诊: 睡眠转佳,口中痰涎涌动,大便调,2 ~ 3 d 1 行。脉 舌同上。守上方加炒莱菔子 10 g,7 剂。
滑窍泻气之药。”《长沙药解》曰: “破结开瘀,泄痞消满,涤荡 郁陈,功力峻猛,一切腐败壅阻之物非此不消”。莪术,《日华 子本草》言其“治一切气,开胃消食”,王好古谓三棱可“破血 中之气……三棱、莪术治积块痞硬者,乃坚者消之也”。三药 合用,行气破结,消 瘀 化 痰。处 方 之 中 配 伍 党 参、苍 术、白 术 等药。张锡纯谓三棱、莪术“若与参术芪诸药并用,大能开胃 进食,调血和血……或用黄芪六钱,三棱莪术各三钱,或减黄 芪三钱加野台参三钱,其补破之力皆可相敌,不但气血不受 伤损,瘀血之化亦较迅速,盖人之气血壮旺,愈能驾驭药力以 胜病也。”另外,发现胃石的形成与胃动力障碍关系密切[2], 苍术、白术、党参运脾健脾,增加胃肠动力。苍术、白术合用, 一苦一甘,一补一运,补而不滞,消不伤正。治疗注重疏发肝 气,选用一味香附,功擅疏肝理气,为气病之总司,稍佐以微 微升发肝气,顺 应 肝 之 木 少 阳 之 性,使 不 抑 郁。 槟 榔、桔 梗、 香附三药合用,疏肝气、宣肺气、降胃气、理脾气。诸药合用, 动静配伍,消中有补,降中有升,上下并治,消不伤正,补而不 滞,达到健脾化痰,行气消瘀,消食化积之功。
·140·
案 3: 肖某,男,47 岁,2010 年 5 月 14 日初诊。睡眠差约 10 d。10 d 前即入睡难,梦多,伴盗汗。有时口腔上火。脉弦 微数,舌红苔 白 咽 红。证 属 阴 虚 肝 郁 化 火,上 扰 心 神。 治 宜 养阴清热,疏肝 解 郁,养 血 安 神。方 投 丹 栀 逍 遥 散、四 妙 散、 酸枣仁汤合玄麦甘桔茶加味: 牡丹皮 10 g,栀子 10 g,当归 12 g,赤芍、白芍各 15 g,柴胡 8 g,薄荷 8 g,茯苓 25 g,炙甘草 15 g,炒白术 10 g,生姜 3 片,苍术 10 g,黄柏 10 g,怀牛膝 10 g,薏苡仁 20 g,炒酸枣仁 20 g,川芎 10 g,知母 10 g,茯苓 15 g,玄参 10 g,麦冬 10 g,桔梗 10 g,焦山楂 30 g,生石膏 15 g,生甘草 8 g,7 剂。日 1 剂。水煎分 3 次服。5 月 25 日 二诊: 药后上证俱减,但尿中带泡沫,腰部酸痛,早起口苦。 脉弦,舌红苔白。守上方去石膏、知母; 加萆薢 15 g,枸杞子 15 g,桑葚 20 g,黄芩 10 g,7 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