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亢害承制与从肝论治失眠症

亢害承制与从肝论治失眠症

亢害承制与从肝论治失眠症
许良
上海市中医医院中医睡眠疾病研究所(上海200071)

[作者简介]许良(1963-),男,上海人,副主任医师,
主要从事失
眠症等内科疾病临床研究工作

【摘要】浅析亢害承制的含义及与失眠症的相关性,应用亢害承制的理论指导临床失眠症的辨证论治。

关键词
】亢害承制;失眠症;从肝论治;中医药疗法

【中图分类号】R25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334(2007)
07-0022-02

Abstract

Thispaperexplainstheconnotationoffiveelementssubjugationanditscorrlelativitywithinsomnia.Thistheoryisadoptedinthe
syndromedifferentiationandtreatmentofinsomnia.
KeyWords

Fiveelementssubjugation;insomnia;treatmentfromliver;Chinesemedicine

FiveElementsSubjugationandTreatmentofInsomniafromLiver
XULiangShanghaiHospitalofTCM

“亢害承制”源于《素问・六微旨大论》,原属运气学
说内容,说明六气相承制约,是万物生化的重要保证,如
失于相承,则无所制约,必致过亢为害。笔者在王翘楚
教授指导下,经过十几年的临床探索,运用亢害承制理
论,从肝论治失眠症,取得了较好效果。兹对亢害承制
与失眠症相关性作一探讨。


亢害承制释义
《素问・六微旨大论》载:“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五行之中,有生有化,有制有克,如无制克,势必盛极(亢盛)为害,有制克,始能生化。外列主岁之气有盛有衰,如主岁之气与主时之气,在相互影响下都盛极,则为害更甚。若是盛极(亢盛)为害,必定败乱失常,生化的功能也就没有了,人体必然发生疾患。亢害承制具体落实到五行气运、脏腑调适之中,可谓一亢则一制,制后随之以生,由生而化,由微而著,更相承袭,体现了亢害承制关系在人体生理活动中最基本的动态平衡规律。当这种规律受到克贼之邪的侵扰,则成为疾病。克贼之邪的来源,不外乎内外两因,内因是由于脏腑与脏腑之间的亢害承制关系失常;外因则来源于六淫,同气相求,内归相应脏腑,以胜相加,导致脏气亢盛,亦可克伐其所胜。说明五运六气与人之五脏生理病理活动密切相关,事物有生化的一面,也有克制的一面,用以解释人体生理平衡的调节。若有生而无克,势必亢盛之极而为害,因此应该抵御这种过亢之气,令其节制,才能维持阴阳气血的生发与协调。2五行生克与五脏不寐亢害承制论肇始于《内经》运气学说,主要说明气候变化的内在调节机制,后世医家将自然现象与人体生命活动相联系,类比推演用以说明人体生理活动及病理变化,并进而指导对疾病的治疗。相生调节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一种基本调节形式。同时,五行中又存在一种相克
调节[1]。《素问・宝命全形论》所谓:“木得金而伐,火得水
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
不可胜竭。”木火土金水相生,木土水火金克制,亢害承
制制生化,生生化化万物立。虽曰同气,不无偏胜亢害
焉。因有承制则生化,亢而无制则病生。犹如自然界,夏
热没有秋凉承制,必然为疠为害;有热就有寒,无冻不成
春,四时气候,春夏秋冬就是亢害承制。所以说,相生和
相克是不可缺少的两种动态调节,而“相克”则是更为重
要的调节因素。但是,脏腑之间的生理病理关系,并不局
限于五行相生相克的一般规律。脏腑之间生理上相互依
存、病理上互相影响的密切关系是客观存在的,这种现
象临床上多见于某一脏病邪亢盛而殃及他脏发病。某一
行在运行中出现太过或不及,不能自我调节,出现所谓
“亢而不能自制”,或“侮而乘之”,发而为病,则须用汤
液、针石、导引之法以助之,使其达到“承乃制”的作用
[2]

当今失眠症临床证候的主要特点是:精神亢奋者
多,精神衰弱者少;中壮年人较多,老年人较少;精神情
志因素合并其他躯体疾病或精神疾病者多,单纯体质因

・22・上海中医药杂志2007年第41卷第7期SH.J.TCMJul.,2007;
Vo1.41No.7
素先天不足,无其他夹杂病者少[3]。说明亢害现象是当今失眠症临床证候的主要表现,肝木偏旺是失眠症发病的主要病理基础。肝木过于亢盛,常易犯胃,临床上多见胃胀、嗳气频作,即所谓“胃不和则卧不安”。如伴情志不悦,则失眠更甚,使肝郁木更旺,卧不安又加重胃不和[4]。此谓胃病不寐,治宜平肝解郁、和胃降逆的方药,常用平肝或疏肝和胃之剂,以加味柴胡龙牡汤,加蒲公英、佛手、苏梗、煅瓦楞子、生麦芽等,屡收良效。抑木则胃自和,和胃则木自达。可见,在五行运行中,要重视“制”在生化中的决定作用,只有五行相互制约,才能维持正常的生长和变化。五行的制化现象,不是静止不变的,它随五行之间的盛衰盈虚不断变化,产生作用。肝木过于亢盛,还易凌侮肺金,致肺失清肃。如:感冒发热,用抗生素后,余邪未清再加精神过劳,常患呛咳不已,夜寐不安,数月不愈,用一般宣肺化痰药无效,证属燥咳不寐,此谓肺病不寐。王师用平肝活血安神方,加百合、桑叶、银花、连翘、款冬花、桑白皮等清热润肺之剂。亢而承制,平其所复,扶其不胜,则呛咳自平。又如中老年妇女患者,临床上常见夜不安寐、尿频、尿急。乃肝阳上亢,肾气不足,证属肝亢肾虚,此谓肾病不寐。治以平肝补肾安神,以柴胡、龙骨、牡蛎、天麻、钩藤为基本方,加菟丝子、金樱子、芡实、补骨脂之类,屡起桴鼓之效。肝肾乙癸同源,肝平则肾气固,益肾则肝亦平。再如,肝木亢盛,心火上炎,母病及子。临床表现夜难入寐,胸闷心悸,心烦不安,急躁易怒,证属肝亢犯心,此谓心病不寐。治以平肝或疏肝解郁、活血养心安神,以基本方加赤芍药、丹参、川芎、郁金、五味子、远志、灯芯等。抑木则心自安,心血和则木亦达。可见,脏腑病变,除按五行运气的一般规律“克其所胜”外,尚可见于殃及邻脏或侮其所不胜者。上述以失眠为主症及其相关五脏病,王师以亢害承制理论指导,立从肝论治为主法治疗,均收到较好疗效。3风痰瘀热与从肝论治肝亢殃及他脏,以致五脏皆有不寐,且与风痰瘀热病因密切相关,但其根源均出于肝,故立从肝论治法。清・王旭高曾言:“肝病最杂”,然肝病虽杂,却以“肝气、肝火、肝风”统之,均为肝用太过所致[5]。始于肝亢致气郁,化热为火,盛则为风,其临床表现复杂多变,肝气郁结日久,可成痰致瘀。当今失眠症发病以中年居多、膏滋厚味饮食多、晚睡晚起居多,以致患高血压、高血脂症。从“亢害承制”原理出发,采用从肝论治法平肝或疏肝解郁、活血清热、熄风化痰,随证加减治之,既注意平肝以治本,也注意活血清热、化痰熄风以治标,分清先
后、主次缓急,标本兼治,使五脏系统皆能相互协调平
衡。肝平则风自熄、痰易祛、瘀易化、热易清。笔者于
2005年对临床638
例失眠症患者调查统计,其结果也
提示,晚睡是当前中壮年人失眠症发病的重要原因之
一。这类群体以夜生活、应酬、加班加点等以妄为常,长
期午夜亢奋不睡,晚睡晚起,逆于生乐,起居无节,当眠
不眠,该醒不醒。他们多伴高血压、高血脂,临床多见入
夜难寐,白天头晕,头胀或痛,情绪激动易怒、心烦心慌、
口干便秘等。证属肝阳上亢,常用二白汤加味,重用白
蒺藜、桑白皮、怀牛膝、夏枯草、泽泻、决明子、天麻、钩藤
等,平肝潜阳安神。若出现焦虑紧张、心烦意乱、手足抖
颤,肢体肌肉跳动,静坐不能,坐立不安等风动症状,则
属肝阳上亢化风。王师常用蝉衣、白僵蚕、天麻、钩藤、
淮小麦、甘草、葛根、川芎、柴胡、龙骨、牡蛎、广郁金、石
菖蒲、赤芍药、白芍药、合欢皮、远志为基本方,随证加
减,以平肝熄风、活血安神,屡收良效。肝亢或郁而化热
化火,症见头晕时痛、目赤唇红、面时升火、心烦不安,动
辄发怒、口干、舌燥、或口舌生疮、溲黄等,用基本方加焦
山栀、银花、连翘、黄芩、黄连、绿萼梅、生地黄、竹叶、灯
芯等平肝清热,养阴除烦安神。如肝郁日久,气滞痰瘀
交阻,症见头晕目眩,或胸闷恶心、心烦易怒、面色黧黑,
舌苔黄腻,舌质绛红,则酌加全瓜蒌、姜竹茹、制半夏、芍
药、丹参、桃仁、红花等平肝解郁、化痰止恶、活血安神。
方证相应,也屡见成效。可见,肝亢不寐常夹风、痰、瘀、
热相关证候。从肝论治基本方随证加减应用,亦有较好
疗效。
实践证明,“亢害承制”是中医经典理论之一,对临
床确有重要指导意义。笔者通过学习和临床实践深刻
体会到,学好经典理论,并用以临床指导实践,在继承基
础上不断发展,才能有所创新。

参考文献

[1]张齐.七篇大论中自稳调节规律初探[J].中国医药学报,1991,(2):
5-8.

[2]谢文英.“亢害承制”浅析[J].河南中医
,2002,22(6):81-82.

[3]王翘楚.创建失眠症临床新学科研究的思路与方法[M]//朱良春.名师
与高徒.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
188-194.

[4]许良.学习“五脏皆有不寐”证治经验的体会[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

,2006,12(2):155.

[5]裘吉生.珍本医书集成・王旭高临证医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1986.

编辑:肖元春
收稿日期

2007-02-16

上海中医药杂志2007年第41卷第7期
SH.J.TCMJul.,2007;Vo1.41No.7・2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