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性凝血病PPT课件
• 纤维蛋白原含量(Fig、Fbg):正常参考值为2.0~4.0g/L,下降提示
消耗增加。敏感性较低,较严重的消耗方导致其下降;
•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ELISA法正常参考值<10mg/L。包括
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对反映纤溶的特异性较差;
• D-二聚体(D-dimmer):胶乳凝集法阴性,ELISA法正常参考值<
• 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比值(PTR)和国际标准化比 值(INR):是为反映外源性凝血途径的试验。PT正常参考值11~ 14s(Quick一期法)。为使结果更准确,采用受检者与正常对照的比 值,称为PTR,正常参考值为0.82~1.15。为进一步达到国际统一, 又引入国际敏感度指数(ISI)对PTR进行修正,即INR=PTRISI,正 常参考值与PTR接近。凝血因子减少或抗凝物质增加可导致上述三项 试验延长,而高凝则导致缩短; • 凝血酶时间(TT):是测定凝血酶将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的时 间,正常参考值为16~18sec。纤维蛋白原含量不足(<100mg/dl) 或有抗凝物质,如肝素、纤维蛋白裂解产物存在下,可使TT延长;
抗凝血酶
•
一种主要由肝脏和内皮细胞合成的糖蛋白,对丝氨酸蛋白酶有抑制作用,故 对多数诸如Ⅱ、Ⅶ、Ⅸ、凝血因子的激活具有抑制作用。但单独AT的抑制活 性很低,而与硫酸乙酰肝素(HS)或肝素结合后其抑制速度可被提高达千倍 以上。
组织因子途径活化抑制因子
•
由内皮细胞合成和释放的一种糖蛋白,在血浆中以游离型和与脂蛋白结合型 两种形式存在,但发挥抗凝作用的是游离型。TFPI的抗凝作用的步骤是:先 与Ⅹa结合形成Ⅹa-TFPI复合物,然后再与Ⅶa-TF复合物结合为Xa-TFPI-ⅦaTF四合体,从而使Ⅶa-TF失去活性。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促凝/抗凝平衡维持机体稳定
凝血活化与炎症反应相互促进
炎症反应和凝血活化同属机体对病损打击的反应, 而且具有“交叉对话”的性质,相互加强,是正反馈的关系
炎症反应
Cross Talk
凝血活化
凝血紊乱是SEPSIS重要的病理组分
常用凝血系统的实验室检查
• •
血小板计数:正常对照参考值100~300×109/L; 出血时间(BT):正常对照参考值1~3min(Duke法)或1~6min(Ivy 法),主要决定于血小板数量也与血管收缩功能有关。血小板计数< 100×109/L将导致BT延长;<30×109/L 导致BT无限延长;
因血液被严重稀释而导致,主要由于严重失血而未补充足够的凝血物质
• 功能性凝血病
因凝血物质功能受损而导致,主要见于合并低温和酸中毒的重症病人
• 消耗性凝血病
因血液高凝而引发,主要见于特殊组织损伤或炎症反应性疾病
稀释性凝血病
• 在严重失血的病人,如果仅给予普通液体和红细胞复苏,而没有 给予足够的凝血物质,便可发生稀释性凝血病。 • 凝血障碍的表现取决于凝血物质缺乏的严重程度,并与相关检查 呈线性关系:
消耗性凝血病
• 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为同义语 • 由血液高凝所引发,从而造成凝血物质的耗竭 • 国际血栓止血学会DIC专业委员会将DIC定义为: DIC是不同原因所造成的,以血管内凝血激活并丧失局限性为特 征的获得性的综合征。它来自或引发微血管损伤,严重时将导致 器官衰竭。 • 该定义强调了三个要点:弥漫性的凝血、微血管损伤和器官衰竭 ,而出血、继发纤溶均未提及。
▲ 血小板﹤100×109,出血时间延长;
﹤30×109,出血时间将无限延长,并可发生自发性 出血; ▲ 凝血因子﹤正常30%导致凝血时间延长
功能性凝血病
• 凝血物质数量和质量基本正常,但特殊的病理环境导致血小板和 凝血因子功能障碍。 • 作为酶触反应,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行使正常功能需要有适宜的环 境(温度、酸碱度),故引发功能性凝血病的主要原因有: • 低温(<35℃ ):见于长时间暴露在低温环境下、休克、输入大 量低温液体; • 酸中毒:见于休克和大量输血。
凝血的生理学
• 生理的凝血机制
▲ “内源性”与“外源性”双途径论 ▲ “启动”与“放大”双阶段论 ▲ “细胞表面模式”论
• 生理的抗凝机制
▲ 人体三大天然抗凝物质
▲ 内皮细胞的抗凝机制
•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经典理论 — “内源”与“外源”双途径论现代论 — “启动”与“放大”双阶段论
生理的抗凝机制
•
活化凝血时间(ACT):正常参考值1.14~2.05min,为内源性凝血途径 状态的筛选试验,延长见于凝血因子减少及抗凝物质(如肝素、双香豆 素或纤溶产物)增加;缩短可见于高凝早期;
•
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正常参考值31.5~43.5s,为反映 内源性凝血途径的试验。凝血因子减少或抗凝物质增加导致APTT延长; 缩短可见于高凝早期;
400μg/L。D-二聚体只来自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对诊断继发性纤溶疾病有 特异性高,并对鉴别原发性纤溶有重要价值;
• 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3P试验):鱼精蛋白能够使纤维蛋白单体聚
合成胶状或条状物。3P试验可检出>50μg/ml的纤维蛋白单体,故具有较 高的敏感性。
获得性凝血病的分类
• 稀释性凝血病
重症患者的出血与凝血障碍 (获得性凝血病)
1
获得性凝血病的定义及临床意义
• 定义
▲继发于严重病症的获得性的凝血紊乱
• 获得性凝血病的临床意义
▲ 凝血病伴随许多病理过程,成为影响重症病人预后潜在的,甚至 决定性的因素;
▲ 目前已知,凝血系统与炎症反应系统在基因上具有同源性。由于炎 症反应是机体抗病的基本反应,故凝血系统激活几乎存在于所有病症 ,但其临床意义则取决于不同病症和病况。
• 天然的三大抗凝物质
▲ 蛋白C(PC) ▲ 抗凝血酶(AT)
▲ 组织因子途径活化抑制物(TPAI)
• 其它抗凝物质 • 血管内皮细胞(VEC)的抗凝作用
蛋白C
•
由肝脏合成,被凝血酶或凝血酶/血栓调理素复合体激活为APC,并在蛋白S 的辅助下灭活Ⅴa和Ⅷa。APC还具有抑制Ⅹa与血小板结合、灭活纤溶酶原 激活抑制物、促进纤溶酶原激活物释放等其它作用。